中美科技领域的竞争

核心提示如果是十年前,谈及中美关键技术之争,很多人可能还会觉得为时尚早,我们先解决从0到1的问题或许更为实际。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就连美国《华尔街日报》都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发表了题为《美国vs中国:谁正在关键技术竞争中获胜?》的文章,美媒认为,虽

10年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现在谈中美关键技术之争还为时过早。我们先从0到1解决问题可能更实际。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就连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发表了题为《美国vs中国:关键技术竞赛谁赢了?美国媒体认为,虽然长期以来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优势明显,但近年来,随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的优势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绝不是一池一地的战斗。关键技术的主导权不仅关系到地缘政治,也关系到国际秩序的走向。无论是“美国优先”还是“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我都会在三分钟内给你答案:

一、技术领域:5G技术与标准焦点事件:2018年8月,禁止美国公司采购华为产品。同年11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电信公司被要求避免使用华为手机;当年12月,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2019年5月,美国公司被禁止向华为出售相关技术和产品。2020年5月,禁令再次升级;

本月剧情反转,美国宣布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制定5G网络标准。

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喊出5G竞赛已经开始,美国必须打赢这场战役!但显然,这不是美国的选举。这次,他说了算。

运行情况:2019年美国CTIA发布的5G全球竞争报告中提到,中美以19分并列第一,韩日18分,日日17分。5G的技术水平涵盖六个领域,包括标准领先能力、芯片RD和制造、系统设备RD和部署、手机RD和生产、业务开发和运营、运营商能力。它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非常广泛和综合的技术。但是从上面提到的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华为的申请有5000多件,英特尔和高通没有华为申请多。这也意味着目前中国已经有了实质性的领先地位。一句话,评论——现在的5G之战,就像是乒乓球场上的中美对决。输赢没什么悬念…

二。技术领域:人工智能焦点:在美国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中国科技人才流动和中美学术交流的政策。这些政策意在防止中国人才从美国窃取,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

继华为之后,2019年10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多家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被列入黑名单。为了阻止中国成为AI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开始限制中国科技初创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和技术进口。

竞争态势:相对于美国全行业布局的特点,我国AI领域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在技术层和基础层仅取得局部突破,尚未成气候。整体来看,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一定差距,应该正视。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中国的追赶态势已经引起了美国的焦虑。

总之,现在的AI之争就像2003年NBA首次上演的姚鲨鱼对决,任重而道远。

三。技术领域:量子计算焦点事件:2016年,我国发射了“墨子号”量子卫星,使用量子光子束,可以防止传输被截获。中国还斥资100亿美元在华东建立了一个巨大的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

美国一些参议员甚至发表过“中国学生应该来美国学莎士比亚,而不是量子计算”这样的低劣言论。

竞争态势:虽然中国科学家造出了量子计算机,但中国在这方面仍然落后美国很多年。美国在量子计算上有优势,而中国在量子通信上已经领先,这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量子计算的争论就像中美女足的现状。打架很大,但是差距很明显。

四。技术领域:半导体

焦点:中国缺芯,美国通过芯片限制掐脖子;中国拿到芯片,美国会通过芯片制造来阻止;中国完成芯片制造,美国会通过制造设备、材料、软件来控制。

2020年5月12日,应用材料、林凡集团等多家美国半导体设备公司致信中国晶圆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要求从美国公司购买的设备不得用于加工军品,并保留无限追溯的权利。

美国对华为的封锁大多建立在芯片的“锁喉”上,让TSMC夹在中间。华为虽然暂时摆脱了美国对芯片垄断的控制,但未来也难逃美国的所谓“制裁”。

竞争态势:SIA预计2030年中国芯片制造能力将达到全球28%,而美国芯片制造份额目前仅占全球12%。但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在绝对质量上仍处于腰部以上水平,长期被“锁喉”是不争的事实。

2020年6月15日,刘院士宣布中国在毫米波芯片技术上取得突破,可降低98%的成本。这个消息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再一次把欧美垄断的产品做成白菜价,让毫米波的商用成本更便宜,也为华为5G的全球推广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一句话:半导体竞赛就像中美之间的短道赛车比赛。以前,我们低人一等。曾经我们有过刘翔和苏这一代,也是分分钟超越。

动词 (verb的缩写)技术领域:数据库

焦点:2015年,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由标准四院牵头,ISO中国联合体代表团向ISO/IEC JTC1/SC32提出了“SQL支持MapReduce及相关流数据处理”的标准提案。

2017年,由中国牵头的“MapReduce及相关流数据处理的SQL支持”提案正式成立。

2019年,提案形成并获得国际标准号的SQL9075 2018流数据确认在标准最终表决前开始撰写技术报告。这意味着:在2020年ISO全会之前,技术投票稿经过一次或两次审核后,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公布、推广和应用。同时,2017年中国发起的第二个国际标准——《AI-《AI-in-Database in-house人工智能》的提出,也确认了中国主导与韩国共同努力形成国际标准。

但是2020年疫情肆虐,这个标准突然变了。2020年ISO全会前两个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数据库语言SC32工作组会议上,美国专家提出了取消我国制定的SQL9075 2018流数据库标准的议案。参与投票的工作组代表大部分来自美国厂商,投票结果可想而知……这意味着我们专家组5年来的密集研究成果可能会被这短短的“黑哨”戛然而止!

美国专家提出,“中国可以作为参与者与美国一起制定这一标准。”更暴露了其意图,“标准主导”是主菜,技术的领先性和适用性只是拼盘。对此,中国专家和贝瑞数据对美国取消原标准方案的动议提出了严正抗议。

竞争态势:在信息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上,与操作系统不同,我国在数据库方面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正在走向世界之巅。不过,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虽然数据库技术已经具备了美国厂商硬钢的实力,但在话语权方面,美国惯用的技术霸凌手段正在像对中兴、华为那样对中国产生摩擦,未来中国要想在国际标准领域有所作为,势必面临更多的困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展示和领先技术进步。

一句话:数据库之争就像今天中美之间的国际对话。日落时分你有话语权,我有每天都要抓住的硬实力。

综合点评:硬实力决定话语权。至于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博弈,暂且不谈,只看两者的终极目标:一个美国第一,一个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俗话说:“夫大政小,国随其策;国家小,政治大的人,国家利益大。“在科技领域,我们曾经是一个‘小国’,但我们的视野从未受限。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