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创业的助推剂,没有创新的创业,徒有华丽的外表

核心提示天津北方网讯:今年的毕业季,“00后”一代青年将步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2022青年求职行为洞察报告》显示,相较于前几代人,“00后”更能接受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接受调查的“00后”中,76%愿意从事新兴职业。其中,在一个全新领域闯出自己的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毕业季,“00后”一代年轻人将步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2022年年轻人求职行为洞察报告》显示,与前几代人相比,“00后”更能接受多元化的就业方式。在接受调查的“00后”中,76%的人愿意从事新职业。其中,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中突围出自己的事业,成为很多“0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政策支持

创业路上有保障。

近年来,为助力创业带动就业,各地出台多项措施精准发力。

日前,市就业领导小组发布了《天津市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其中,在扩大就业供给方面,包括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设大学生创新示范实验室、搭建校企创新创业对接平台、支持高校和知名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学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还包括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创业租房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税费减免政策等。对毕业2年内从事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按最低缴费标准的三分之二给予最长2年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保补贴。

在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方面,我市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包括对安排残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用人单位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对用人单位新招用的高校残疾毕业生给予就业补贴;自谋职业的残疾人给予自谋职业补贴。通过市场渠道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开发一批社区服务型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就业能力培训。组织高校团干部和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结对帮扶,提供全程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等因就业创业失败而陷入基本生活困难的青年,要及时纳入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

政策的不断完善,可以帮助毕业生积极适应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创业。

就这样,他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

沉浸式体验《红剧本杀》

玩“剧本杀”现在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社交的新形式。年轻人喜欢《剧本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沉浸式体验享受剧情推理的乐趣。如果在《剧本杀》中植入红色资源,让参与者在红色剧情发展和悬疑推理中,深刻理解革命历史,体验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努力,南开大学的张和他的创业团队找到了答案。

张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曾任南开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红色记忆宣讲团、博士讲师团等多个理论社团和宣讲团负责人。也是南开大学创业项目“红色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始人。组织队员学习、研究、宣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也观察到,无论他如何努力“备课”,台下的大学生听众虽然看似坐得笔直,听得认真,但往往很难真正融入,这让出身革命老区的他感到非常遗憾。

要让红色文化走出圈子,关键是要抓住年轻人的兴趣点。“相比讲座,年轻人更喜欢听故事,追求新奇和潮流。”张对说道。抓住这个兴趣点,张和他的团队成员瞄准当下的潮流游戏《剧本杀》,推出了多个红色题材剧本,用专业知识进行改编,借助《红色剧本杀》迅速推出了“红色沉浸党史学习教育”业务。

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打磨,他们的第一首原创作品《天津通话》于今年发布。当历史的电波穿过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史料,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天津第四电话局旧址等。,力图还原当时斗争的紧迫场面,再现战争年代的硝烟,塑造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增强剧本的现实感和代入感。为了突出“剧本效应”,团队在设计剧本时,采用了“剥茧”的方式,让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在剧中,大家在穿越空时感受到了先烈的遗志,努力不辜负先烈的嘱托。这也是‘红剧本’沉浸式主题教育的应有之义。”张对说道。

作品上线不久,就收到了北京地区剧本、游戏界知名公司的认可和邀请。双方已就天津来电的联合策划及分销签署协议。后续将围绕《天津通话》这一核心,以天津为历史背景,打造从“火与狼烟”到“万物互联”的系列红色剧本,表达“沟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由张及其团队创办的天津宏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正式落户海河教育园区。目前,公司拥有专业教师、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30余人,主要从事“红色剧本杀”、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红色文化创作、红色培训班等业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天津市第七届互联网加红色旅游赛道金奖,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作为天津市首家以“红稿杀”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企业,宏图智伯预约活动近百场,直接体验超过300次,先后与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

目前,张正忙于西柏坡“红色浸入式党性教育培训基地”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红色资源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宝贵财富。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革命代代相传。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年轻人的视角去解读红色文化,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趣,让更多的人记住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专家评论

教育部万名导师库首批认证大学生创业导师、钱莹青年创新公社副总经理吴晓兰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将自身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创新项目。在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可行的前提下,创意赋予项目社会价值。我们鼓励大学生在这个方向创业,这样可以实践专业的学习,更好的实现商业创新的价值。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马华和他的“神兽”

马,笔名马华华,海河教育园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1998年出生的马华华,一头卷发,说话清脆,是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17届毕业生。现在她已经毕业两年了。他创办的公司名为天津吴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天津本土IP形象打造的文化传媒公司,主要从事品牌设计、企业形象策划、电子商务。团队8人,大部分是原“神兽馆”品牌IP研究组成员。

2014年,天津四兽创始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教师彭浩,将“拿鸡”、“那拉龙”、“幺蛾子”四个天津方言俚语,转化为极具创意的IP形象——“津城四兽”,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师生课题组,打造“四兽”品牌

毕业后,团队成员对“四大兽”的未来发展和地方文化价值表示认同,团队开始从研究组走向市场。成立两年来,获得了“国内广告节最具商业价值IP奖”、“天津最具影响力IP形象品牌”等多个奖项。

“即使在去年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一年也实现了30多万元的利润。”30万元对于一个只有8个人的初创公司来说并不容易。但马华华认为这只是开始。

马华说,第一次接触这个行业是在她大二的时候。当时正在报名“天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他的老师,彭浩,认为这是一个机会,适合他,所以他推荐给学院。36支队伍,10多所重点大学,100多人中,马华华获得前三名。

“我都没想到我一个专科生能得奖。”不久之后,彭浩需要建立一个小型设计团队来完成这个项目。考虑到马华华踏实细致,专业能力也不错,就请他帮忙。

依托海椒园政策和海沧众创街优势,彭浩带领学生在海沧空“安家落户”。这期间,马华华很快了解到政策申请和办理流程,随着项目的推进,团队逐渐成型,马华华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在彭浩的支持下,Joyfish正式选择了创业。

“一个公司启动的时候,只要早上醒来,就要看手机上有没有订单信息。房租、水电费、员工工资呢?”回忆起那段时间,马华华说。

面对挫折,马华华虽然很无奈,但还是选择了坚持。他说:“既然选择了,就不能后悔。另外,由于我刚刚起步,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只要我们及时总结复盘,认真解读客户的真实诉求,借助海椒园整体发展的强大势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凭着这份“韧劲”,如今,马华华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设计作品也逐渐在全市推广开来。马华说,“感谢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我有信心未来会更好。”

专家评论

吴晓兰说,文化创意项目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对容易实施。从最初的创意到设计的创造,都可以在学校有效实施。这个项目最难能可贵的是团队的坚持和执行力,尤其是在后期的商业实践和运营中,大家一起走,互相支持,互相磨合,在这个阶段一定有非常不一般的体验,这也是学生团队创业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收获。

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生:

工作室送的“金门礼物”

赵仁,天津美术学院2022国际艺术教育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毕业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天津噪音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也是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基地金门礼品的设计研发中心负责人,金门礼品首席品牌官。去年还联合创办了漳州芗城区噪音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漳州噪音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0年出生的他,一边在学校读书深造,一边自己创业。

“2018年冬天,由天津美院几个跨学院学生联合发起的《噪音视界》创始人团队成立。当时我大一,学校举办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讲座,同时邀请创业校友分享创业经验。我觉得这条路挺适合自己的,就决定试一试,和学长老师一起从画室开始。2020年春天,我注册了现在的公司。”赵仁告诉记者,“我想通过市场来检验我的学习成果,这是我的初心。”迄今为止,他已带领团队为国内100多家企业提供专业的品牌设计和咨询服务。今年6月获得学校给毕业生的最高奖——“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奖”。

“万事开头难。创业阶段真的很艰难,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当时团队成员只能在家办公,网上接的业务比较少,也有客户跑单的情况...但针对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司,初创期房租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帮助我们度过了初创期的难关。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接到了第一笔大生意,是设计一家食品店的整体品牌形象。我们用这‘第一桶金’改善了办公环境,然后陆续接到一些业务。学校也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校友和客户,帮助团队稳步发展。”赵说。

说到创业经历,赵锡仁认为大一大二都要好好学习,积极实践,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活动,获奖20余次。大三的时候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是更适合继续深造、进入社会就业还是创业,自己是适合在一个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还是专业成员角色。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高三才能有目标。已取得教研资格,将于今年8月赴甘肃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工作。“这种策划是想努力拓宽资源,充实自己。教学的时候,我也会远程参与公司的运营。同时,我会阅读有关创业的书籍,不断‘修炼内功’,带领团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赵说。

专家评论

吴晓兰指出,对于学艺术或设计的大学生来说,最适合创业的方式就是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灵活绿色但不妨碍创意的产生和输出。是大学生用最小的代价试错的一种方式,是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这类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来自于自己的专业,也就是项目负责人所说的“内功”。校内练内功,校外练提升,毕业后成立公司进一步发展,或者改变方向继续深造,都不会影响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他们收获的是专业和能力,更多的是机会和资源。

天津商业大学毕业生:

去自己的爱情吧。

“创业首先要有热情,要有自己擅长的、能应用的技能。”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天津商业大学产品设计系2022级本科毕业生张静文这样说。

她出生于2000年,对手帐和绘画感兴趣。大二时,她开始接触文创产品和自媒体领域,尝试做一个原创IP,从IP形象出发,设计衍生文创手账。自媒体上线销售后反响很好,于是她成立了自己的店铺和品牌工作室“小熊工作室”。到现在两年多了,店铺销售额持续增长,她实现了经济自由。

张静文坦言,创业初期肯定很难,但要看初心。“如果一开始就想赚钱,很多事情可能会出错。但是如果你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的作品,认可你的设计并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还是会有很多人支持你的。我相信,如果你有想法,有初心,就应该去尝试。任何经历都是在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

张静文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表示,除了必要的创业热情和技巧,还要对自己想发展的行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急功近利。"我花了半年时间才开始盈利."

张静文说:“对于创业来说,在大学学习时比进入社会时要担心的少得多。所以,除了在校期间尽快把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不如趁早尝试,不然毕业后可能就没那么大勇气去尝试一些不确定的东西了。”张静文说,她毕业的项目也与她的创业有关。到她毕业的时候,自己的创业之路已经铺了两年多,比较扎实。“但她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比如之前为了开店,我还上了工商管理的课程。现在我也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向他们学习。”现在她正在考虑组建一个团队,并计划在更多的平台上推广她的项目。“我希望继续在我的激情中。”

专家评论

吴晓兰认为,从这个项目中,可以感受到创业者“爱”是多么重要。很多伟大的创新或者小创意往往来源于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快乐的,尤其是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创造商业价值的时候。有时候爱是一种竞争力,爱的能力恰恰是年轻人最需要的。“做自己爱做的事,爱自己做的事”是企业家精神的美好体现。

专家意见

对于大学生创业,吴晓兰提出,首先是要关注项目的创新亮点。“这是因为与社会创业相比,大学生在资金、经验、资源等方面可能不具备优势,但在创新方面往往具有优势。”吴晓兰建议,大学生在策划商业计划书时,要做深入的市场调研,找到市场痛点,用创新解决问题。

二是鼓励跨界组合团队。“在创业初期,团队往往是大学生最好的资源,好的团队对项目的成功启动起着直接的作用。”吴晓兰表示,由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实力的成员组成团队,可以起到积极的整合响应,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潜力。

另外,要注重创业实践。“如果说大学生创业不一定是一件靠谱有成果的事情,那么以创业的名义去实践,应该是大学里最有价值的事情。“吴晓兰说,创业实践实际上锻炼的是大学生面对社会之前最需要储备的四种能力:思、写、说、做。当你看到一个机会,有了一个创业目标,首先需要强迫自己深入思考,由简单到复杂,思考清楚,全面深入。然后通过学习写一份可行的商业计划书,让你的想法在纸上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再次进行逻辑梳理和全面的资料收集,明确项目的可行性。旨在打动人心的示范和表达,不仅能帮助别人快速理解你的想法,还能帮助你完善商业模式,链接到更多的合作资源。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有策略地执行你的计划,在最低的成本和投入之前做好你能做的一切。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不亚于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创业实践可以给你全方位的体验。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