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它是全球金融业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务业开放的重点领域。目前,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在9月2日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一行两会”等部门负责人纷纷发言,内容涵盖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开放等重要内容。
货币政策调控空。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表示,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以巩固经济复苏和发展。具体来说,有三个关键点:
继续营造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实施了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过度刺激,并为后续的货币政策调控预留了空。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相对温和,为货币政策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货币政策要进一步跨周期调整,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经济发展。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货膨胀趋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完善持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长期工具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阶段性工具要加快既定政策的落实。央行要充分发挥撬动资金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调配资金,强化激励约束,确保精准滴灌。同时,结构性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功能,具备投放基础货币的能力。它们需要与集合工具相配合,共同维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
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充分发挥汇率作为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制度安排,增加政策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平衡稳增长防风险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与金融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到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367.7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保险业总资产26.6万亿元,全球第二。过去五年,银行业信贷年均增速11.8%,资产结构更加符合实体经济需求。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
银行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断加强,大型银行金融效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同时,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信贷、网上保险等业务全球领先。2018年以来,34项开放银行保险业的举措陆续推出,新获批120余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中资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防范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绩。周亮表示,中国的金融风险逐渐从发散转向收敛,一批重大隐患得到“准确化解”。与历史峰值相比,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下降约29万亿元,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营业,一批金融犯罪分子受到惩处,金融秩序明显好转。
周亮表示,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有序应对风险,稳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完善大型企业债务风险监测和处置。
完善沪深港通机制。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开放程度与日俱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积极参与。
在推动企业境外上市问题上,方星海表示,要做好改革实施后的配套规则准备和制度建设,拓展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支持更多上市公司发行互联互通存托凭证并上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沪深港通机制,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进展。稳步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国际品种,支持期货产品结算价格授权合作,实现期货市场开放路径多元化。
下一步,证监会将会同香港有关部门推出扩大两地资本市场务实合作的三项新举措:一是扩大沪深港通。推动将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境外公司和更多沪深上市公司的合格股票纳入目标范围。二是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研究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加快境内国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实现两地协调发展。
“证监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支持经济市场稳定,推出更加积极深入的开放措施,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方星海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