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

核心提示25年前,一场金融危机突如其来,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创伤;25年过去了,这场金融风暴呈现出的烈度和规模极具爆炸性,有的国家甚至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至今仍在。让历史告诉未来。近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以史为鉴:亚洲金融危机

25年前,一场金融危机突如其来,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创伤;25年过去了,这场金融风暴的强度和规模极具爆炸性。一些国家甚至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影响仍然存在。

让历史告诉未来。近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以史为鉴: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回顾与启示”国际研讨会上,多位工作在一线的政府高官、学者和专家齐聚一堂,以史为鉴,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成因、启示、经验和教训,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挑战提供真知灼见。

当前,各国普遍面临复苏乏力、通胀高企、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等风险。如果风险继续积累和加强,可能会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长期的经济衰退。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作为见证者,与会专家呼吁重视历史经验,有必要重新走合作共赢之路,防范和化解当前相关风险。

回忆:“决战那天,我们都在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由于亚洲国家在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货币政策方面非常相似,金融危机在东亚国家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持续了一年多,日本和中国也受到了冲击。这场危机于1998年8月在中国香港达到顶峰,并蔓延到各国金融市场。世界主要国家逐渐进入治疗,到1999年才结束。

“25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重创了新兴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严重衰退。危机还蔓延到亚洲、俄罗斯甚至拉丁美洲,引发货币贬值、通货紧缩、破产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说。

原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回忆说,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对东亚国家财富的第二次疯狂掠夺。1998年,东盟十国和中国、韩国经济大幅萎缩,总体增长率为零,实际消费下降3%,实际投资下降17%。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其他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地区损失惨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经历了捍卫其国际金融地位的艰苦斗争。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决战那天,8月28日,我们都在场。27日,港股市场交易量为36亿港元,28日为798亿港元。日交易量增长20倍。你可以看到国际资本的冲击能量。”作为亲历者,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回忆道。

朱光耀说,当时中国内地虽然受到下滑的影响,但中国政府采取了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坚持货币不贬值,尽一切努力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最终增长了7.8%。

对此,作为亲历者,春华资本集团董事长胡祖六也深有同感:“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主动、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危机国家提供了高达40亿美元的双边经济援助。考虑到当时非常有限的经济规模和资金实力,这个数额是非常可观的。其次,面对亚洲危机货币,包括日元大幅贬值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严峻竞争压力,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显示了大国风范和智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及时出台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构性政策,刺激了内需,保持了GDP的高增长,使中国成为当时亚洲的避风港和增长引擎。

启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

以史为鉴,探究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25年后会带来什么启示?应对危机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如何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亚洲金融危机,主要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险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说。当时,他参与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大措施。

戴相龙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25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百年不遇的巨变,最大的特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逐渐崛起,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金融危机的概率加大。

在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看来,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东亚国家的经济存在弱点,难以应对外部冲击。一是东南亚国家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出口导向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互竞争日益激烈;二是追求高速增长,大量借外债,宏观杠杆率处于高位,经济过热,尤其是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第三,金融市场脆弱,缺乏监管,但过早开放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汇率普遍高估,给国际“热钱”跨境投机带来了机会。

另外,在国际因素方面,第一,国际收支完全可兑换是当时国际组织和经济界的共识,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就把资本项下可兑换推向发展中国家;第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存在弱点;第三,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影响,也增加了经济危机的相互传染性。

朱民在研讨会上说,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他发现经济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有六个不同来源的危机:一是实体经济危机,主要是通货膨胀的大幅上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造成的;二是金融危机,流动性逆转,资金链断裂,形成金融危机;三是政策危机,包括危机前的宏观政策失误和危机开始时的政策失误;第四,外部侵略导致的金融危机;第五,外部资金变化引起的危机,大多是因为美联储利率变化引起的外部冲击;第六,全球危机。

胡祖六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以此为战略契机,中国启动了全方位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银行业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进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为中国成为今天的世界工厂、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贸易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25年前相比,美国经济在全球的比重逐渐降低。戴相龙认为,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从65.9%上升到128.8%以上。美国的经济实力很难支撑原有美元的地位。然而,美国重大货币政策的出台将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增加美元储备,承担美元外汇储备的投资风险和贬值风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日益突出。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建议继续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

建议:现在需要全球合作。

历史经验值得关注。

会上,金融危机的亲历者和研究者对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反思,同时也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真知灼见。

“通胀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美国已经经历了两个季度的技术性衰退,美国股市处于百年高位,全球政府债务也处于百年高位。”在朱民看来,目前全球债务高,股市高,泡沫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脆弱性很高,政策危机的风险也在增加。不排除外部恶意攻击的可能性,美联储利率的变化很可能引起外部资金的波动。“这些风险正在累积,并处于高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他说。

楼继伟认为,如果不及时解决结构性弱点,迟早会爆发危机。特别是过高的杠杆率、对外债的过度依赖、膨胀的资产价格和过高的本币汇率导致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外部有针对性的攻击只是让危机爆发得更早、更惨烈。”

戴相龙认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他建议继续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发行特别提款权,允许其中一部分用于成员国之间的流动性支出。同时,促进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加强中欧经贸合作,促进欧元稳定。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他还建议加快中国现代金融建设,增强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楼继伟认为,要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形成监管合力。认识到资本是受利润驱使的,要时刻寻找监管漏洞。如果漏洞太大,金融机构就会不顾风险过度杠杆化,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实现经常项目下的本币可兑换,并审慎评估资本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化。允许‘热钱’快速跨境流动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好处。”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5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战胜危机的历程,是为了以史为鉴,防范可能发生的新的金融危机朱光耀说。

在过去的25年里,亚洲国家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2000年5月,“东盟+3”在泰国清迈签署《清迈倡议》,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标志着亚洲货币合作进入新时代。

朱光耀认为,“清迈倡议”的签署是10+3国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里程碑式成果。“面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区域金融合作的水平和效率,特别是提高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可用性。”

“现在更需要全球合作。”回顾金融危机,楼继伟说,大量分析研究表明,如果有关各方及早采取措施,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但历史是不存在的。今天回顾历史,只是提醒各方接受教训。不管有多难,我们还是要重新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余永定强调,中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在经济上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尽管历经沧桑,但“东盟+3”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面对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为了东亚的繁荣,东亚国家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努力深化而不是放弃25年前开始的区域金融合作。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