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增多,零碳话题持续升温,气候投融资变得更具挑战性。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理解中国双碳目标的意义?绿色金融还能做什么?
9月2日,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来自国内外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就“气候投融资”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分享总结实践经验,畅谈优化空。
金融机构如何理解双碳目标?
“今年夏天是一个特别的夏天。北半球的许多地方都陷入了“灼热”模式。几乎整个欧洲都遭受了热浪、野火和历史性的干旱,许多国家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中国也是南旱北涝,很多地方气温达到40℃以上。”邮储银行副行长姚宏以今年的极端天气为例,称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在此背景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推动中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姚宏认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所在。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这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一方面,多家机构预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增投资需求将在100万亿元以上,这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增速和占比;另一方面,煤炭、煤电等传统化工能源和高碳行业环境气候风险持续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姚宏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
汇丰银行总裁兼行政总裁王云峰也表示,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ESG赛道相关企业普遍充满活力,与其他行业形成鲜明对比,恰恰说明ESG赛道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花费精力、金钱和资源来认真研究如何配合和支持ESG,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未来金融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王云峰建议道。
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
今年6月初,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指导银行业和保险业加大对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认为,绿色金融在碳减排和碳交易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和显著。他总结了绿色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三大功能。
首先是碳减排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功能。他举例说,面对绿色转型的巨大资金缺口,银行可以在资金配置上增强绿色偏好,比如降低绿色成本的溢价。
第二,风险管理功能。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损失,以及政策变化、技术变革等气候风险,周认为,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重要工具进行预测和判断,也可以控制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金融风险,从而使转型更加有序,宏观经济金融体系更加稳定。
最后,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绿色金融包括各个层面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有权益定价和风险定价。这些定价会使价格在持续活跃的交易过程中更加公平有效。而这个公平、有效、持续的价格会形成价格曲线,成为市场化碳减排机制非常重要的基础。”周对说道。
对于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式,几家机构普遍认为,不仅要支持低碳、零碳领域的产业发展,还要关注传统高碳产业的升级改造。“我们肯定要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但同时也要重视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和节能减碳转型。我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完成。”周对说道。
大型金融机构是怎么做的?
事实上,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包括全球第一的绿色信贷规模和全球第二的绿色债券市场。这也是每个金融机构在政策引导下不断探索和推进的结果。
在实践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尝试和创新。以邮储银行为例。据姚宏介绍,我行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完善激励约束、创新绿色产品、运用金融科技加强风险管理、强化信息披露、推进绿色经营等八个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工作。
其中,在完善激励约束方面,邮储银行主要实施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差异化政策,对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给予优惠利率,对内部资本转移定价给予适当减免支持。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今年,邮储银行与德意志交易所等机构合作,在德意志交易所发布“斯托克中国邮储银行a股ESG指数”;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活、绿色乡村、绿色公益等场景,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
作为一家外资银行,汇丰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绿色金融的实践经验。王云峰强调根据行业需求开展国际合作和产品创新。以基础设施领域为例,汇丰银行此前曾与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制定专项计划,试图通过建立全球统一标准,引导私人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银行的资金进入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低碳为标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再保险公司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慕尼黑再保险为例。据大中华区总裁常青在论坛上介绍,在业务方面,集团一方面围绕传统能源行业的减排或节能承担风险,另一方面为新兴行业进行保险赋能。两者的动态结合,可以形成业务和资产两方面的绿色发展。
未来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空。
未来如何更好地释放绿色金融的能量?金融机构自身还需要做哪些探索和突破?
周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气候投融资服务,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优化空。
首先,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他认为要坚持二分法,即重点丰富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等的工具箱。,同时在传统金融工具中增加绿色比重,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兼顾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其次,在控制气候风险方面,周认为,要坚持内外结合,对内加快大数据等创新手段的推广应用,精准识别和管理金融风险;先立后破,夯实基础。“一窝蜂涌入低碳领域是不现实的。”他建议,在一刀切的转型过程中,绝对不能为了合理融资而断供。
第三,在活跃市场交易方面,周建议以开放的心态推进绿色标准共建,借鉴其他市场的好做法、好经验,让海外市场更多了解中国绿色金融的探索和成果,为全球绿色金融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王云峰还认为,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及实现国内和国际的有效协作和协调非常重要。其中,国内金融标准的过渡和国际协调对于避免绿洗风险尤为重要,这需要全球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合作。此外,提高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质量和国际对标可以有效减少跨境信息的摩擦和重复,从而避免可持续金融市场分化带来的决策过程放缓、合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等各种问题。
常清认为,未来的金融机构要做三件事:综合考虑、顶层合作、与时俱进。他认为,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和赋能的动态平衡,是当前整个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ESG目标应该统一衡量资产和负债两方面。此外,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机构也应顺应市场,保持绿色保险或绿色产品的解决方案与市场发展阶段相对统一。
姚宏表示,未来邮储银行将围绕碳减排和外汇增加,积极运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同时,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技术赋能,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自身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