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定海神针!中再资产李巍:资管业成长与分化并存,核心竞争力建设是一场长跑

核心提示资产管理行业,从跑马圈地的规模性扩张阶段,进入成长与分化并存的质量型发展阶段。复杂的市场环境,叠加急剧变化的行业,让资管机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综合性挑战。如何面对当前阶段?中再资产总经理李巍日前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资产管理核心竞争

资产管理行业,从规模扩张阶段,进入了成长性和差异化并存的质量发展阶段。复杂的市场环境,叠加快速变化的行业,让资产管理机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挑战。

如何面对现阶段?中再资产总经理李伟日前在接受某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资产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一场长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相信时间的力量”。

中再资产成立于2005年2月,是中国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再保险集团旗下唯一的国内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截至6月底,公司管理资产约3900亿元,在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处于中等位置。

在回顾了中再资产的发展历程后,李伟坦言,公司秉承“再保险”基因,一直追求稳健的投资收益,这对投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介绍,公司已经确立了产品化和第三方业务的发展方向,要“保持战略定力”。

“变”要承担挑战,稳是大海的锚。

券商中国记者:如果回顾中再资产的发展历程,公司沉淀了什么?你最看重什么?

李伟:企业在成长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长期原则,相信时间的价值。作为第一家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再资产伴随着行业的成长经历了市场变化的阵痛,并在此过程中得到磨练、丰富和提升。

在早期的探索期,中再资产在经营中经历了大起大落。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公司花了高额学费积累经验教训。可以说“稳健”二字已经内化为公司的基因,错过了一些高增长的机会,也避免了很多信用爆炸和重大风险事件。

按照“资产管理规模”这一指标排名,中再资产并不是头部公司,但其更长的经验和耐力也造就了更为稳健审慎的投资理念,塑造了投资者的品牌形象,这也是我们最看重的。

在一个竞争激烈、结构分化的市场格局中,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变”。重资产现在处于行业的“腰部”位置,正在努力加速转型。对我们来说,“变”会承担挑战,但更多时候意味着机遇,所以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作为一家体现“再”字基因的资产管理公司,审慎的投资理念是我们应对未来复杂多变市场的锚。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业绩有波动。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目前的困难和压力?

李伟:公司在爬坡过坎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压力,包括本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的波动。主要原因有:一是公司自有资产管理委托规模不够大,尤其是再保险业务的特点,无法像寿险公司那样持续贡献大量新增现金流,对资产配置的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化;二是第三方业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成为贡献现金流和营收的主要来源;第三,中再资产的国际业务占比较大,国际市场的一些交易结构和会计规则要求合并财务报表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有额外的波动。

总体而言,中再资产近五年来保持了整体稳健运行,投资收益率也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困难和压力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现象,也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会影响公司稳健发展的大局。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如何持续强化核心能力,助力转型发展?

李伟:从过去五年中再资产的贡献来看,多资产配置的能力是我们不断巩固和深化的优势。再保险天然的国际化基因也给公司带来了资产管理国际化的先发优势和持续增长机会。

事实上,稳健风格对投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一直重视资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十四五”规划已经进一步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确定为公司三大战略突破点之一,包括多资产配置能力、投研能力、品种投资能力等。

公司已明确以“产品化”为抓手的战略,明确以“产品化”推动“市场化”,在市场竞争和激励中促进品种投资能力的提升。目前组合产品和非标产品逐渐增多,第三方业务规模也有较大突破。另类投资的能力优势正在转化为平台和品牌。

行业增长红利远未结束,应把握战略机遇。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看待当前资产管理行业的变化给中再资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李伟:资产管理行业毋庸置疑,未来5-10年仍有高增长机会。随着国民财富积累和资产保值增值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上老龄化下对养老财富管理的强烈需求,行业的增长红利远未结束。作为行业的腰部公司,中再资产把握住了战略机遇,仍有机会更快成长。

未来的机会来自于中国财富和资产管理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第一,在人口的代际变化下,居民财富管理的风险偏好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存款、储蓄的需求,转变为多元资产管理配置的需求。

第二,市场结构变化和空扩张带来的活力。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双向开放带来的跨境流动和全球资本配置需求的增加;资产管理领域许多人为设定的限制性边界正在被消除,跨境竞争和整合正在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化。

第三,市场化监管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加大对机构能力建设的投入,深化市场化分工。从上游的财富管理、中游的资产管理、下游的资产创造和交换,以及底层的交易和资本中介服务、金融信息和数据服务、资产托管服务等。,产业链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使得市场有了长期的资金供给,同时也带来了居民投资回报感的提高,形成了资本市场运行的良性循环。

近日,银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办法》,也在引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发展。

未来,资产管理行业还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是所有资产管理机构都无法避免的,包括中再资产。谁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谁就能赢得未来。

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长期“低利率”困境难以改变,传统业务领域资产回报率将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对提升业务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和结构转型加速,社会主体资产负债表和债务结构的调整,将阶段性提升市场整体风险水平。如何更好地管理风险,并在风险调整后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将对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

保险业尤其需要关注低利率环境。

中国券商记者:您提到了利率低,这也是近年来保险行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公司形成什么样的应对思路?

李伟:刚才我也说了,低利率环境是中国国有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同时,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明显大于非保险资产管理机构:

第一,目前保险机构债务资金成本偏高,我们需要较高的稳定收益率来覆盖债务成本,而我们主要管理的再保险资金成本相对高于保险行业资金平均成本;二是在利率较低的环境下,保险负债端降成本的传导速度往往比资产端慢,更容易面临利差损的挑战和压力;第三,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了其大部分资产配置集中在利率敏感的固定收益领域。在国内市场环境下,这一领域相对传统,创新有限,直接感受和承受着低利率环境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推动资产配置的打破:一是传统固定收益领域的优质资产配置需要长期延续。在风险下沉和延展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优质资产的长期性和加杠杆提高收益的策略;二是加快发展固定收益业务,通过固定收益+、结构化混合融资、可转债、永续债等方式增加收益增量空。第三,加大另类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力度,通过增加房地产、股权等另类投资,适度提高股权投资比例,增加业绩弹性;第四,积极拓展非保险第三方业务,借助第三方业务优化资金端对利率和成本的敏感度,丰富利润来源结构,增加资产管理机构自身的业绩稳定性。

充分发挥海外平台优势。

中国证券报记者:中再集团有国际化布局。中再资产在海外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思路和进展?

李伟:中新资产融一直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定位,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加强中外协调,积极推进海外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目前,中再资产的国际业务占比在同业中最高。

“十四五”期间,公司国际业务的战略目标是:持续提升跨境资产管理能力,做好与境外保险机构的对接互动,服务集团国际化发展。中再资产是中再资产的全资子公司,也是中再集团唯一的海外资产管理平台。

目前,中再资产管理规模已达600亿港元,投资范围从最初的港股、美股逐步扩展至固定收益、长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股权、另类投资、衍生品五大类。同时,客户结构也已多元化,包括国内客户和海外客户。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应对海外市场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

李伟:当前,全球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给海外平台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包括对全球多资产配置能力、人才团队专业综合素质、系统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

但我们也注意到,海外保险公司在利率中枢下行的过程中,积极拓展国际配置方向,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手段。比如前期我们注意到中资美元债券收益率明显回升,比国内固定资产更具吸引力,具有良好的中长期配置价值。

从海外平台建设来看,后续将做好专业化投资能力建设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境内外投资业务的全流程对接和互动融合,更好地服务国际业务发展。

编辑:桂

校对:姚远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