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青年,如何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核心提示摘要: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当前,青年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在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具有其他群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和潜力。青年科技人才担当建设世界强国重任契合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各种举措大力培养和支持青年人才投身科技事业是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源泉。当前,青年是我国科技人才的主体,在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建设世界强国的重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培养和支持青年人才投身科技事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中国还为青年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政策、资金和人才计划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今后要继续在事业发展、环境建设、现实需求等多方面更加关注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优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发挥更大作用。

它是人才的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年轻人有理想、有技能、有担当,科技有未来,创新有希望。”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青年科技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列为我国要加快建设的战略人才力量,并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泉。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青年一代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时代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

1 .青年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

从科技人力资源角度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轻化特征明显。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大量青年通过教育渠道进入科技人力资源存量。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39岁以下的人约占四分之三。随着我国高考录取率的提高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以预见这种年轻的状态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作为我国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年轻化的这一特征也将推动科技人才的年轻化趋势。

青年科技人才活跃在科技创新的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参加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5.9岁。据悉,中国航天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甚至总设计师,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众所周知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以及帮助墨子上天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都不到35岁。有研究对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的年龄做了统计,发现平均年龄为44.6岁,超过六成的获奖者年龄在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在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的量子力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骨干都是80、90后。

青年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有优势、有潜力。

我国科技人才已经进入以青年为主体的时代,这说明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事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创新有足够的后劲和人才储备。事实上,在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青年科技人才确实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

2.1科技产业的转型改变了人才需求的重心。

从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从技术发明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各行各业对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技能、学习新方法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学科、新业态不断涌现,使得许多现实问题超出了单一学科的知识范畴。它们必须借助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对新兴领域和复合型人才资源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从旧模式向“新常态”转变,本质上是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要素质量和技术创新转变。一些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技术不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求缺口。

2.2中国已经从人口窗口期转向人才红利期。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在增加。从2009年到2021年,中国老龄化比例从12.5%上升到18.9%。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较快。2021年已突破2亿,占全国人口的14.2%,老龄化加速。202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如果把60岁及以上的2.6736亿人算作退休人员,那就意味着每2.8个人就要工作供养1个老人。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养老形势将十分严峻。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处于老龄化加深阶段,人口红利正在减弱甚至逐渐消失。要减轻社会养老压力,除了提高生育率等措施外,还必须提高适龄劳动力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人才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3青年阶段是科学探索的最佳年龄,也是硕果累累的黄金时期。

统计显示,全球7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都是由35岁以下的年轻人完成的。国内外大量的统计数据也表明,科技工作者创造力最强的年龄段在25-45岁之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创新高峰也是在青年阶段。比如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学术创新高峰在25-45岁,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的学术创新高峰在30-45岁。本文以德国企业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员工平均年龄的增长与企业推出新产品的概率。结果表明,当员工平均年龄为40岁时,企业有市场创新和上市新产品的概率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生理学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认为与空和形象思维关系相关的液态智力在30-40岁达到高峰,而空之间的归纳推理和定向高峰都出现在成年早期。液态智力,包括归纳推理,对于科学研究往往更重要。

2.4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有潜力。

根据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近一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认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4.4%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比较突出或非常突出。

从学历来看,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反应强烈;

从职业类型来看,从事科研和高校的教师反应强烈;

从企业所有制来看,公有制企业的反映明显高于非公有制企业。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科技人员更注重工作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的结合。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中,以发挥专业技能和满足个人兴趣为主要择业理由的比例分别为38.3%和32.2%,比45岁以上科技工作者分别高11.9和12.7个百分点。

年轻人是全社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他们更能主动满足科技产业和人口结构转型的需要。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投入到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去,将激励他们在建设科技强国中大有作为。

3 .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建设世界强国的重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大力支持青年人才,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是推动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1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培养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

一是加大科研基金对青年的支持力度,比如欧盟设立的“原始创新计划”中包含的两项基金,其中一项是青年学者启动基金;日本应在不断加强对青年人才长期稳定支持的基础上,修改竞争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青年的竞争支持;一方面,韩国在基础研究预算中增加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支持金额,加强了对年轻人的专项支持。同时还新设了“事业基础研究”支持项目,大大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前期科研启动经费。

二是构建面向青年的科技奖励体系,通过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激发青年科学家释放创新激情。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是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奖励和资助体系,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奖,如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俄罗斯联邦政府青年学者科技奖、德国洪堡主席奖、加拿大Kapsz总统奖等。,对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投身科技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实施各项人才计划。比如美国,各部门设立了面向青年的人才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事业计划、国防部的青年研究人员计划、能源部的杰出青年研究人员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独立之路计划等。此外,还有近100种由非联邦基金资助的青年研究人员项目。日本从1985年开始实施“特别研究员制度”,提供“研究奖”,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专心从事科研创造条件。2016年,“杰出研究员制度”再次启动,每年资助约150名“杰出研究员”。入选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研究人员每人每年可获得60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和300万日元的研究环境建设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资助金额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分之二。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将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到稳定、独立的工作环境中,引导青年人才挑战新领域,取得原创研究成果。

3.2中国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为青年人才成长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政策上,党中央和国家更加关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体制机制、学术环境、科技奖励和资助等多方面的政策“组合拳”,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全方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作为五大任务之一,并突出强调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促进优秀青年脱颖而出”作为完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青年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青年发展纳入党和国家政策体系的总体框架。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2019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发来贺信,再次强调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开展科学文化交流,促进青年创新合作,是各国的共同愿望。“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政策要以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给予他们更多信任、更好帮助、更强支持,支持他们率先垂范、发挥引领作用”。

在科研经费支持方面:通过各项政策调整,切实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经费条件。

例如,2016年,财政部发布《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科研院所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牵头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比例一般不低于年度预算的30%。”2021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将这一比例提高到“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年度预算的50%。”2018年,《关于深化项目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科研院所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支持。”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包括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数字化诊疗设备等基础前沿重点项目,均设立青年科学家计划。在“十四五”启动的第一批重点项目中,有43个专项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2021年,计划支持230个以上青年科学家团队。

在科研资助体系方面:我国经过多年努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资助体系,形成了“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完整链条,青年人才资助水平不断提高。

据介绍,2018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调整人才计划部署,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200项增加到315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400项增加到630项。一系列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措施不断推出,许多部门推出了面向青年的人才计划和项目,如中组部实施的万人计划中的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中组部推出的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设立的青年长江学者计划、中国科协实施的青年人才促进计划等。这些措施对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青年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生力军作用。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人才的主力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由于青年人的特点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因,我国青年科研人员在职业成长发展、个人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如经费申请、职称晋升等。要继续加大对青年的关注,通过多种方式缓解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促使他们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4.1完善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继续做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顶层设计,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全链条规划政策体系,结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根据青年人才的科研背景和职业发展阶段给予适当支持,加强对青年科研人才各职业阶段支持的覆盖,避免科研生涯出现断点。

二是切实落实人才分类评价,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投身科研,做自己擅长的事,不为短期利益所驱使。

三是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敢于松绑权力,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增加面向青年科研群体的科研项目,提供牵头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机会,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独立牵头项目研究。

第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推荐和表彰,设立国家级青年科技奖,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建功立业。

4.2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和鼓励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适当扩大青年科研人员在项目控制上的自主权,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的灵活性等。,利用“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是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鼓励年轻人自由探索,允许他们勇于试错,最大限度地保护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提倡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鼓励年轻人敢于质疑和超越权威。

三是培育优良的学术生态和科研氛围。加强良好科研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青年人才摒弃浮躁急功近利,投身科学事业,做有益的研究和负责任的创新。

4.3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

密切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调研,认真了解不同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的不同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真正了解青年科技人才想什么、想什么、盼什么;

二是精准对接,以需求为导向优化青年人才的生活工作环境,积极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心健康,对遇到特殊困难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特殊照顾。

作者:黄元喜,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本文转载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国情国力》杂志,原载于《中国国情国力》2022年第7期。

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欢迎来稿交流。

提交材料:nais-research@cnais.org.cn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