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什么是“碳排放权”?

2.谁可以参与碳排放交易?
3.如何进行“碳交易”?
4.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的有力工具。
中国10年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总结和创新了碳市场交易的经验。
什么是“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是指企业依法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经当地发改委批准,企业将获得一定时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国际商品。
企业通过市场手段交换排放权,以平衡各自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低成本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这就是碳排放权交易。
到2022年7月5日,全国共有9家碳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放权交易所、湖北排放权交易所、广州排放权交易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和福建排放权交易所。
7月5日,港交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与港交所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发展机遇,努力将香港发展成为背靠中国、立足亚洲、放眼世界的领先国际碳交易中心。
谁可以参与碳排放交易?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交易主体为遵守国家相关交易规则的重点排放单位和机构及个人。
试点地区的主要规定与此类似,对重点排放单位提出不同要求,主要体现在纳入行业和企业的条件不同。

比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计入电力行业,企业每年计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达到6.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地方市场纳入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各试点地区纳入企业门槛低于全国。深圳要求基准碳排放筛选年度内任何一年的碳排放量大于或等于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
如何进行“碳交易”?
进行“碳交易”,首先要检查是否达到纳入门槛,然后进行系统登记,根据自己的“碳配额”盈余和“碳信用”存量,在交易所完成交易。目前常见的碳排放配额交易方式有: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挂牌协议或商品协议等。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两者都是国家碳交易体系的支柱角色。北京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交易中心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
2022年7月1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正式生效,这是继2014年3月发布的《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暂行办法》之后的重大创新和进步。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始于2011年,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福建、深圳开展试点工作,各省市出台相应管理办法。2013年6月,中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在深圳正式开业。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五个统一”的原则,初步统一了我国碳排放市场的基本框架。2020年1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发展。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地方试点、地方市场和全国市场并行的模式,未来将纳入全国统一市场。这个目标在2021年初步付诸实践。
2021年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交易。启动仪式按照“一主二副”的整体架构,在北京、湖北、上海三地同时举行。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162家,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首日成交410.4万吨,成交额超过2.1亿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
截至2022年3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89亿吨,累计成交81.9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碳市场。
除了八个试点省市,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对于试点城市管理措施的逐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措施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
1.平时成交惨淡,业绩期临近才火爆。

2.绿色电力尚未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接轨。
3.全国碳市场交易只包括电力行业。
4.中国证明自愿减排存量不足。
5.碳排放的数据验证存在缺陷。
本期零碳科普到此为止。敬请期待下期《什么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