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4日专稿:展望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新趋势”。
新华社记者彭倩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的经济“暂停”。然而,科技创新充满活力,许多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显示了人类应对突如其来的“大考”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展望“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终将回归正常。疫情中萌芽的创新将成长为科技的“新趋势”——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进一步融合,科技创新向更加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世界不断进步。
数字化转型加速
疫情不仅带来了社会壁垒,也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灵感。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弥补物理异化,远程办公、无人配送、智能工厂等新技术正在加速发展。许多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疫情刺激的新技术不会“昙花一现”,而是会继续嵌入我们的生活,加速数字化转型。
微软亚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立东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所有企业乃至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从而为在物理隔离状态下分布式工作、学习、生活的有效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形势下,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更有韧性。复原力的三个要素——‘恢复、应对、重塑’在整个社会克服疫情困难、寻求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以进一步增强应变能力。”他说。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十大关键技术趋势,分别是:网购和机器人配送、数字和非接触式支付、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供应链4.0、3D打印、机器人和无人机、5G信息和通信技术。
“灾难正在迫使我们创新。”北京致远人工智能研究院董事长张宏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加速演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追踪、检测诊断、新型疫苗研发等方面显示出巨大能量。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与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与数字物理的融合
张宏江认为,在后疫情时代,科学技术将继续发挥深远的影响,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习惯将在疫情过后得以保留。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创新的运营模式,促进降本增效和业务增长,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未来所有行业的关键问题。
推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趋势也将继续。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沃纳·威格尔在早些时候的一次演讲中表示,2021年,人们将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城市,这些城市可以与社会隔绝,而不会感到遥不可及。这将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真正融合。例如,通过使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城市将能够分析人流,并在夏季旅游季节或冬季流感季节提供安全通勤的建议;无现金支付将深度普及,更多的在线支付平台将建立在云上。
周立东认为,展望2021年乃至未来五年,虽然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云端协同计算、5G等现有技术发展趋势将继续加速,但全面转入数字世界的趋势将被逆转,社会仍将回归物理世界为中心,数字世界将实现与物理世界的加速融合,从而赋能实体经济。
科技更“以人为本”
新冠肺炎疫情给无数人的生活蒙上阴影,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科技创新的意义,以及如何为应对疫情等共同挑战、增进全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疫情下,健康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大数据追踪密切接触者等得到广泛应用。美国福布斯技术委员会专家亚历克斯·茨普科(Alex Tsepko)指出,因疫情在家居住的人数增加,推动了智能健身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展望了未来五年数字健康的发展。愿景是通过大规模和可持续的数字健康解决方案改善全球所有人的健康。解决方案包括高级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
周立东认为,整个社会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引起了业界对科技创新的深入思考,尤其是从单纯为利润而竞争的局面,到共同应对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疫情过后,科技创新将更加以人为本,消除人与人之间因地域、时间、语言和各种缺陷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科学技术也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加强科技合作,利用技术、资源和专业知识为致力于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组织和机构赋能,共同解决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等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周立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