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冒险岛,30岁的平庸依旧无所事事。十年后,大海可以变成桑田,但很多人还是无所事事。
微信银行卡余额一天天在亏损空,买房买车结婚压力与日俱增。老年下岗的风险在头上,没钱做彩礼买房养娃的现实在脚底。
每天没日没夜的熬夜刷手机、收集研究干货、三天打鱼两天看网上学习视频的时候,很多徘徊在2、30岁中间的“年轻人”难免迷茫,只能沉迷在发家致富的梦想中。
但他们没想到,鼓起勇气“赚钱”只是一次:
基金收益破本金,股市一片绿色。摆摊吃的比卖的快...
所以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
是我能力不足吗?干错行了?还是我不够努力?
这是我人生的终点吗?我有可能吗?以后该怎么办?
我们现在应该放弃吗?下一步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赚钱创业?
无数的疑问萦绕着我,想找人解答,却发现没有人能解答。
今天,吴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大佬们的创业经历,看看当年30岁的马云、黄征、雷军、王石是如何在10年内积累创业第一桶金的,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马云的“第一桶金”
1984年,马云二十岁。这一年,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
在此之前,马云已经连续两年挑战高考。
第一年,他报考了北京大学。虽然英语很好,但是数学是马云的弱项。分数,他的数学只有1分,北大自然不录取。
无奈之下,马云只能出去找工作。但他前后找了11份工作,不管是保安还是服务员,都被淘汰了。没有人想要他。
无奈之下,找不到工作的马云只能努力学习。第二年,他进步了,数学考了19分,但还是上不了大学。
马云不肯放弃,又努力学习了一年。这一次,他的数学成绩终于达标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9分。他终于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开始了他20岁的人生。
上大学后,马云如鱼得水,利用自己英语好的优势参加各种活动,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和老师。最后成功当选学生会主席和杭州市学联主席,为他日后进一步拓宽人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光飞逝。四年后,马云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科技学院当英语老师。
虽然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铁饭碗”,但马云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英语课如相声一般,同学们好评如潮。据说很多人逃课去听马老师的英语故事,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
在生活中,马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英语强项。除了教书,他还去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夜校兼职教英语。
在那里,马云不仅可以赚外快,还可以认识社会上很多想学英语的“学生”。这些人成了他创业中除了钱之外最宝贵的人才财富——未来,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都将是马云的第一批创业伙伴或客户。
1993年,随着杭州外贸业务的蓬勃发展,许多企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为身处其中,马云很快发现翻译市场“僧多粥少”,需求多,翻译少,但身边很多同事和退休老师都闲在家里。
于是一个想法油然而生:我何不动员大家,组织一个专业的翻译服务机构?
1994年,杭州海博翻译社成立,30岁的马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创业的想法来源于他的专业总监,创业的“第一桶金”,以及他二十岁以后积累的人脉和金钱。
以后,马云凭借自己的英语优势,去了美国,拿回了第一台486电脑,和翻译社的一些员工、学生一起创办了最初的中国黄页,认识了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终于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他站在互联网上,拼尽全力,创建了最初的阿里巴巴,用十几年的时间打磨成了一个千亿市值的巨头。
黄征的“优秀牌”
相比马云数学考1分,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录取的经历,黄征从20岁开始的富裕堪称“精英典范”。
在最初的二十年里,他利用自己在学习上的聪明才智避免了许多弯路:
小学毕业后,黄征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浙江省一所著名的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上了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黄征被直接保送进了浙江大学拔尖创新工程人才精英教育班。
进大学那年,黄征二十岁。凭着优异的成绩,大三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师从时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先生。他的毕业设计得到了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后来的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淳教授的指导。
知名大学的资源也给了黄征更广阔的平台。在浙江大学和梅尔顿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中,黄征在1998年有了一个很好的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环境,所以他结交了很多国际朋友,这些朋友也给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黄征倒闭的早期个人微信官方账号文章中,他曾这样描述那段时间对他的影响:
“我深深地意识到,世界上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是如此不同。他们的出发点,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做事的方式,在以前是完全不为人知,难以想象的。”
文化意识的影响使黄征更愿意在业余时间积极探索他不知道的世界。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发表了很多技术帖子供自己和网友学习思考,也因此认识了网易的丁磊。
日后,丁磊将黄征介绍给了段永平,他与段永平的相识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段永平在黄征后来的众多决策中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品多多的“异军突起”也有段永平的影响。当然,这是后话。
但不可否认的是,段永平确实给黄征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教会了他很多做人和创业的道理。
例如,黄征在段永平的建议下选择了谷歌,这是她硕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而也正因为如此,他成功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享受到了上市的红利,拿到了谷歌的期权,实现了二十多岁的财富自由,可以用这“第一桶金”的积累,成就了Ouku.com、齐乐,甚至现在的拼多多。
在谷歌的经历让黄征得到了充分的磨炼,他接受了一整套公司管理和建设的训练,这为他未来从零开始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20岁开始积累,30岁开始事业,总是抓住机会,总是学习,最终从量变到质变。这是黄征的创业经历。
雷军的法宝
与黄征的“开挂”经历相比,雷军20岁的经历似乎更加亲民。
二十岁之前,出身小城的雷军,尽学生本分,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时,雷军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绵阳中学,最后以前十名的成绩进入武汉大学,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
进入武大后,雷军依然坚持学习。据说他有午睡的习惯,但是后来看到同学中午不午休,坚持学习,他也改变了午休的习惯,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他还在《计算机世界》等流行期刊和《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20岁的时候,雷军已经在专业上小有成就。他去了武汉的“电子一条街”广埠屯,逛了逛,帮人装系统,修电脑,编程序。从这些极小的事情开始,他赚了一些外快,也在这条街上积累了名气和人脉。整条街都知道雷军是武汉大学的高材生,有技术,人品好。
另一方面,雷军认识了武汉测绘大学的计算机老师王全国。他们开发了一款名为“黄玫瑰集团”的硬盘加密软件,并小赚了一笔。他不仅靠这些软件省了一笔钱,还被湖北省公安厅请去给技术人员上课,从此一战成名。
1991年,花了两年时间修完所有学分,大学毕业的雷军,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正是因为之前经验的积累和他的名气,著名的求伯君向他伸出了金山的橄榄枝。他从一个小职员做起,最后成为金山的管理者,开发出大家熟悉的WPS,带领金山冲击市场。
后来,雷军离开了金山。有钱有闲,41岁创办小米立业,成就了中国手机制造业的又一个奇迹。
王石的“过去”
王石的十年掘金是另一个故事。
二十岁时,王石的理想是参军。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去了空军三团,成为一名“光荣的车兵”。
那时候去当兵的都是农村娃,在小地里割麦子,放牛。与从小娇生惯养的王石相比,这些“农村兵”有着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
然而,王石是一个非常坚持和有目的的人,他通过与这些农村士兵的艰苦战斗,赢得了军队中“优秀士兵”的称号。
后来,当他成为一名士兵,王石照顾他的家人的关系,以修理锅炉。虽然又苦又累,但这份工作帮他拿到了上大学的推荐信。后来他考上了兰州铁道学院。凭借这个学历,他顺利进入国企,在广州铁路局工作。
1980年,积累了工作经验的王石加入了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从一名铁路工人变成了一名正式干部。在任期间积累了很多人脉关系,为日后建立万科打通了很多不必要的关节。
虽然家人给了王石一些帮助,但王石的目的和目标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在外经贸委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沉湎于国企的安逸。而是利用深圳改革开放的契机,勇挑重担,来到深圳打拼,三个月赚了40万,也为自己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奔涌。
1988年,提出国有企业股改的王石将新公司命名为万科。尽管历经磨难,万科如今已成为市值3000亿元的“巨头”。而这家公司的发展史,就是王石的一生:他们带着目的来,带着目标走,最终把自己塑造成历史里程碑。
创业的第一桶“金”
现在看来,无论马云、黄征、雷军还是王石,他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甚至能力都不一样,但都是20岁起步,30岁就有所成就。他们只用了十年时间就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马云起点不高。他参加了三次大学入学考试。二十岁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英语能力为自己积累了最初的人脉和金钱,抓住一切机会往上爬。直到三十岁,他才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黄征起点很高,但他没有自满。反而进一步打磨自己。二十岁的时候,他让自己的电脑开花结果。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改变认知,接触更广阔的世界,积累人脉和财富,才在三十岁开始创业。
雷军二十岁的时候,主动接触懂计算机领域的人,努力学习,把学习经验转化为成果。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名气,才能获得求伯君的赏识,在金山工作。十年积累,三十岁成功,四十多岁创办小米,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就了今天的他。
20岁的时候,尽管王石养尊处优,但他有倔强的一面。知道家庭只是自己的帮助,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成就事业,所以他的目的和目标自始至终都很明确。只有这样,家庭关系才能成为他飞得更高的翅膀,而不是养猪的喂食盆。
不管有没有家里的帮助,普通的还是伟大的出身,在二十岁的起跑线上,有些人可能数学差,英语差,或者出身卑微...但他们不会在意那些不完美,他们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做到最好,然后把这些积累的经验变成四十岁时走向成功路上的推力。
20岁的冒险岛,30岁的平庸依旧无所事事,只是你没有努力。都说10年是一个轮回。有多少人只花10年时间看剧玩游戏?30岁时,他们哀叹自己一事无成,陷入了年龄的焦虑。然后又是一个10年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还想问如何用十年的时间积累创业的第一桶金,不如问问自己:我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把这十年变成经验?毕竟“掘金”不只是金钱,感叹、拖延、抱怨,成功永远不会到来。
作者: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