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科技旅游史上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20年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高速交通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改变了旅游活动的组织方式、服务形式和组织结构,促进了旅游商业模式、产品和业态的创新,从而形成了新的分工和专业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公共管理服务效率。
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供求体系初步形成,全球竞争进入新轨道。
市场需求是推动技术扩散的基本动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旅游科技体系基本上围绕广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形成。相关的旅游基础环境技术、旅游企业技术、旅游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技术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相关基础环境技术包含在道路交通、通信、医疗、厕所、救援、金融、公共建筑等子领域。企业技术是该领域技术发展的核心,主要包括旅游服务、住宿、景区、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制造、旅游演艺等行业技术。其技术类型包括旅游信息技术、旅游会展技术、旅游装备制造技术、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旅游与公共管理技术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市场监管、客流监测、安全引导、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应用。
全球旅游领域的科技竞争正步入新的轨道。在全球旅游科技格局中,中国旅游领域科技创新状况呈现少数“领先”,部分“并驾齐驱”,多数“跟随”。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国旅游领域技术创新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在人工智能旅游定制与推荐、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机器人客服、直播营销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旅游预订和管理的信息化、住宿的节能减排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般处于“跟随”的地位,以“停车”为主。景区、主题公园、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娱乐等领域主要是装备制造技术、会展技术和旅游信息技术的融合,这些领域整体处于“跟随”地位。旅游装备制造技术的劣势相对突出。02互联网促进了旅游市场和旅游业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独立旅游组织的形成,加速了个性化和大众化旅游市场的进程。自1994年以来,中国全面引进了互联网技术。基于Web1.0技术的新浪、搜狐、网易等三大门户网站相继成立,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法定节假日,形成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同期,携程、鳄龙和去哪儿网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在线旅游服务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通过在线旅行社自主预订酒店和机票,改变了旅游服务生产和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打破了国旅需要通过旅行社团队出行的组织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旅行社在人们出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互联网的应用使旅游领域的创新形成了平台经济,出现了在线客服、呼叫中心、广告推送等新产品和新服务。新千年后,互联网技术进入Web2.0时代,从搜索功能发展到社交网络。用户生成内容开始流行,马蜂窝、游多多等社交在线旅游代理商相继出现。社交在线旅行商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酒店、景区、交通等旅游供应链的技术扩散,为以7天、如家、汉庭、锦江为代表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崛起创造了技术和社会条件,加速了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基于共享理念的商业模式的发展。2009年,互联网技术进入Web3.0时代,走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逐渐兴起。随着12306火车票、携程、途牛、驴妈妈等订票服务手机客户端的推出。,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期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人,也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的引领者。旅游需求也从标准化的旅行社产品加速向个性化、品质化、家庭化、多层次的非标消费和消费升级转变。个性化、品质化、家庭化的消费需求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同频共振,推动了以分享思想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的形成。途家、易到用车、一嗨租车、滴滴快的、单车共享等共享业态。不断涌现。携程、驴妈妈等。纷纷发布高端旅游品牌,以政变旅行为代表的依靠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旅行的在线定制企业不断涌现,大大拓宽了旅游领域跨界融合的渠道。03高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活动的位移空。
作为空之间的置换活动,交通技术在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年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用飞机的发展,延长了游客空的出行时间,提高了出行效率,直接推动了旅游产业布局由点到面的演变。旅游企业不断向沿线聚集,连接全国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形成旅游网络地图。
首先,公路网连接了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为旅游活动创造了条件。1993年发布的“五纵七横”国家公路干线体系规划于2007年基本完成,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公路网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和建设交通强国纲要相继出台。一系列公路利好政策和技术升级创新助力全国公路网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由点到面,逐步成网。
其次,高速铁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快行慢游”的发展。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2006年开发CRH系列动车组,实现时速300公里技术突破,为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蓝欣高铁、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中国铁路进入高速时代。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国庆假期高铁和自驾游占比超过60%。此外,民航的发展为游客提供了长途旅行的条件。2002年,中国航空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空集团公司等6家集团公司成立。民航空航线数量从1999年的1115条增加到2018年的4945条,从技术和规模上帮助游客拓宽旅行距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随着铁路、公路、民航空里程的增加,国内旅游人数加速增长。
04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旅游业现代化。
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随着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在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安全的旅游服务以及产品和业态创新方面开创了新局面。2015年以来,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之后政府政策频频出台,引导大数据技术与市场不断融合发展。微信和支付宝便捷的支付引领人们进入“无现金”的日常生活。无人商店、人脸识别支付和二维码扫描服务为旅程提供智能数字服务。
近年来,旅游业数字化转型也呈现加速趋势。景区和酒店都结合了智能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智能体验服务。如景区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导游讲解、VR/AR体验、无人酒店、酒店人工智能助手、语音拍照翻译软件等。,深入到旅游的方方面面。科技点亮全程,也支撑着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
05面向高质量旅游发展的科技创新不发达。
我国旅游领域科技发展还有较大空差距,存在“三多三少”和“六不足”。基于旅游行业的综合特性,当前旅游领域的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集成创新上。技术创新大多集中在供应链末端的服务接口,服务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较少,综合效率较差。模仿创新多,原创创新少。很多人重视科技应用的“物化”,却很少有人基于人文关怀。与此同时,旅游科技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散客旅游市场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创新和应用不够,对旅游发展的自然和物理环境的技术支持不够,对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视不够,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发展不够,企业对旅游科技研发的投入不够,政策支持和旅游创新体系发展不够等。
旅游领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分析01
数字化和相关技术将主导旅游业的升级过程。
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新视野》报告显示,47个国家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0.2万亿美元,占GDP的40.3%,其中中国以4.73万美元的规模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的地位。服务业的数字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比最高。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发展正顺势而为,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数字化创新发展报告》显示,约60%的成熟互联网用户认为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文化和旅游的主要经济形态和增长点。互联网下半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数字化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数字化及其相关技术也将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
02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具体技术将继续创新和发展。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重视借助技术力量打造旅游、演艺领域的文化内容,探索夜间经济中的饮食文化、休闲文化,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展示,新媒体、新媒体对文化艺术的新表达,结合新技术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新呈现等。,更多地利用了技术应用和创新,使人们在普通旅程中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加了他们在旅程中的获得感和享受感。5G、虚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全息技术等新技术为艺术带来了不同的创作源泉,也提供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科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赋予文化作品新的表现形式,结合旅游活动,形成具有科技感的文化参与模式,为游客提供互动、科幻的文化旅游体验。随着日常生活中科技应用场景的普及,大众对科技的需求成倍增长。从科技在典型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的应用,到城市文化休闲活动、数字艺术的产品创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都体现了科技。
03装备制造和生态环保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家居生活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不同的科技项目正在成为游客消费的新增长点。智能服务和娱乐设备技术,如智能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智能手表、VR/AR眼镜、可穿戴设备、智能导游等,正在不断为游客带来智能和便利的新体验,预计未来将逐渐成为必需品。在景区、酒店、机场、城市公共休息空部署了智能技术和设备,改善目的地服务体验,提升旅游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北京大兴机场、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等高科技城市地标,成为游客打卡网红的新去处。Low 空飞行器、地效飞行器、无人车船、房车营地等水上、地面、low 空装备,以及雪上、山地、水上运动装备,将与体育旅游、山地旅游、海洋旅游、房车营地旅游、low 空旅游一起迎来发展机遇。
此外,“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推进和低碳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有望在旅游领域实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技术的大发展。
04旅游目的地将基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开始新一轮的技术升级。
依托各级政府部门把关智慧城市,升级全域旅游发展,建立便捷、安全、智能的公共休闲社区成为城市旅游建设的目标。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共性技术的支撑下,城市智能交通引导、智能休闲社区、数字博物馆/美术馆、智能信息系统监管平台、面向每一位游客的定制营销系统等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品质和生活需求的智能化项目有望重点布局。为了吸引游客,并确保为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安全和便捷的服务,全国各大旅游目的地将开始新一轮的旅游技术升级。
05新的技术演进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智能旅游时代的到来。
需求导向发展是旅游科技的主线。恩格斯在《恩格斯致瓦博吉·伍肆》中写道,“一旦社会有了技术需求,这种需求将推动科学前进超过十所大学”。无论是以品质为导向的新消费主义的增长,还是对更安全、更好体验的需求,科技无疑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中国旅游业要想在新一轮全球旅游产业价值链中寻求更高的位置,就需要加快培育市场化的技术RD和应用体系,从而推动产业的整体升级。
因此,未来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应该从需求方面开启优质服务的旅游科技创新之路;在供给侧,要让数字成为流动的生产要素,加快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多链融合和服务场景叠加的应用,加快共建共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度传播5G、高级分析、区块链、人机交互、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到旅游企业的管理流程、运营流程、服务供应链、产品服务创新、城乡跨区域供应、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等领域,特别是到景区、主题公园、酒店、旅游服务商服务员的激活。随着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旅游的智能化时代将随之而来。
政策建议01
促进政府、行业和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业服务对象已经领先于行业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品质旅游消费需求,偏离了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高效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行业发展,都应尽快转变观念,把科技创新作为旅游企业发展的新动能,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和改善旅游公共管理和旅游服务质量,以科技推动旅游业整体现代化水平。
02用政策促进行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游客愿意花更多的钱或时间去体验旅游科技。随着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游客对科技提升旅行便捷性、安全性、品质性和体验性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旅游相关企业的技术应对仍更多地集中在硬件这一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上,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比如,目前只有少数景区和酒店利用科技手段减少游客等待时间,便捷性和广度有待加强。
以景区电子票为例。很多景区仍需现场或提前换取纸质门票才能入园,即买即用服务匮乏。很多景区、博物馆、酒店、机场等地推出的机器人服务和科技体验项目,大多互动性不强,缺乏内容创新,服务价格昂贵,排队时间长,游客很难真正享受到旅游科技带来的优质服务。由于旅游企业市场高度分散,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现代化成本高,需要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专项资金支持、试点示范引导、财税优惠等政策推动,促进技术扩散进程。03规范大数据采集和使用,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在线旅游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创立的,旅游市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需求。但在政府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尤其是涉及到旅游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市场乱象明显。非法采集游客面部等生物数据、利用游客个人消费数据进行“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游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亟待规范大数据标准和数据使用伦理,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生态建设的稳定性和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04促进旅游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多数旅游科技是旅游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或者是再现场景的应用。各环节懂科技的旅游工作者少,在旅游领域进行先进科技创新研发的人才少。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推动学习科学技术的旅游工作者的培训,量身定制适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旅游科技,更好地从需求出发提供更适合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创新。
原标题:“唐晓云、戴、|旅游科技发展”
作者:唐晓云,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戴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剑,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文章转载自:中国旅游学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来源无法考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