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休闲餐厅,想起了小时候喜欢的一家锅贴店。每天早上,我奶奶买菜的时候,都会给我买一个。从小学到高中,她吃了十几年,吃不腻。但是后来有一天,我吐槽说这个锅贴的老板真的不厚道。就算涨价了,他怎么还能偷工减料?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奶奶哭笑不得。原来“变质”的不是老板,而是那家锅贴店早就不做了。有一些味道,你以为可以吃一辈子,其实吃了就没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休闲餐厅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任何一家街边餐厅。它可能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漂亮的装修和豪华,没有卖生猛的海鲜,也没有离谱的价格和漫长的等待。
就像店名里的两个字——“随意”,想什么时候进去就什么时候进去。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都是为了那熟悉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时间,是逝去的童年,是日新月异的大城市里难得不变的东西。所以,哎,今天你有空过来吃点面?
02:2237年的上海味,带着空随意来吃面。本报记者王宇、李思捷在延庆路拍摄《37岁的味道》。
位于延庆路144号的休闲餐厅,已经开了37年了。它有一个黄色的小门面,看起来很复古。没有醒目的店牌,只有一个大字“面条”,贴在门口的玻璃窗上,提醒路人。
早上5点,老板娘陈洁来到店里,师傅开始准备菜肴。6点,开门迎客。10点多,陈阿姨说店里的丸子已经卖完了。
“我们的肉丸都是自己做的,不加面粉。有的人喜欢五个买,有的人买生的带回家。”
休闲餐厅在延庆路上开了37年。该报记者李思捷没有看这家小店。只有四桌,但换手率很高。尤其是早上,赶时间的客人吃完饭就走。还有习惯扫码点餐的年轻人等等。可能第一次来这里就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下单,因为休闲面馆还是保留着传统的交易方式——客人来了,先选面,等他们上来,再选浇头,最后付款。作为一家浇头面馆,休闲小食的浇头种类繁多,总会让人犹豫片刻:辣酱、素鸡、百叶结、烤麸、大牛排、卤蛋……都是上海最传统的家常菜。尤其是白菜肉丝,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记忆真的太深刻了。雪入口的一瞬间,回忆随着味觉一起浮现,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毫不夸张,既熟悉又感动。
陈阿姨每次看到食客脸上的这种表情,都会忍不住得意地补充一句,“这个味道还可以。我们的酸菜很香。”
浇头有很多种。客人来了,先选面,再选浇头。《都市报》记者陈阿姨,瘦瘦的,干练的。她穿的衣服很有自己的品味,看不出五十多岁的样子。事实上,她以前是做衣服的,2016年才开始接手这家面馆。她是第二代“休闲餐厅负责人”。“这家店的老板以前是夫妻。因为年纪大了,他让我老公帮我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当时老公找了一个,但是才三个月人家就不做了。所以我想我应该自己试试。当时华亭路的服装市场已经结束了,老两口愿意相信我,我就接手了。”陈阿姨说。
延庆路有很多老式弄堂,所以随便来吃饭的大多是邻居和工人。可能有人担心老店易主,以前的客人会不会跑了?食客也担心老店换了主人,味道会变吗?但陈阿姨从来没有为此焦虑过。
“家常菜的味道还是可以把握的,因为这些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口味。而且我们店里品种多,价格也实惠。做生意是良心问题。只要你做得好,菜做得好,客人自然会来。”
“随意”烹饪是家常口味。面做好了,客人自然会来。该报记者李思捷使这家小店更人性化了。陈阿姨对店里的菜品、口味、口感都很有信心,但还是有些担心:老店已经37年了,从来没有重新装修过。陈阿姨希望在店里加入一些可以和客人互动的元素,让店铺看起来更有人情味。
“做了这么长时间,希望能给别人留点回忆,而不是吃完就走。而且像我们这样的街边面馆真的很少。除了老食客,我还想培养新顾客。”陈阿姨分享。
今年8月,小红书发起了一项公益活动“街店援助计划”。“休闲餐厅”在众多社区商店中脱颖而出,成为该计划的援助对象之一。
设计师黄杰第一次走进“便装”时,就被店里浓浓的烟火气深深吸引。“‘随便’和现在很多连锁餐厅不一样。不是那种有统一专业服务流程的餐厅。比如我第一次在店里吃面,店员问我为什么不吃完?然后老板娘上来说,女生饭量小,一般都吃不完。没关系。这种对话很有意思,因为你会发现他们很关心客人没吃完的原因,是不是很好吃,或者你今天发生了什么。当时旁边坐着两个男生,阿姨会主动给他们的碗里加剩下的浇头,因为她觉得男生可能不够吃。这些细节很人性化。”
质量好,价格低,接地气,是“随性”吸引人的特点。该报记者李思捷说,“休闲”是一家有时代感和故事的老店。正因为如此,有些顾客会认为这家店不需要装修。原貌是最好的,不管将来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会来参观。但陈阿姨也希望老店能有一些新元素,焕发新的活力。所以,如何改变而不破坏人们对它这么多年的记忆,就成了转型的难点。“我们最后的做法是通过微改造添加一些小东西‘点亮’。”黄伟说。
微装修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店内的安全隐患,比如乱七八糟的电线,掉落的墙壁等。,都一一整理修复了。二是解决店内的收纳问题。店内原本储物间空有限,一些锅碗瓢盆和食材要占住客人的桌子,从视觉效果上会显得凌乱。为此,设计师们买了很多货架,调整了物品的摆放位置。这不仅让空房间变得整洁,也让房间变得更加宽敞。
解决店内安全隐患。小红图的第三步是加入一些讨人喜欢的文化元素,呈现店铺的故事,同时满足陈阿姨对“互动”的渴望。“住在延庆路的大多是上海本地人,来吃饭的邻居都认识。我们在门上方设计了一个对话灯箱,把‘有空随意来吃面’的问候语作为文案贴在上面,不仅显得有温度,还能一语双关,包含店名,晚上还能起到照明作用。”黄伟介绍。窗户外缘有一块木板,可以成为临时的户外餐桌。黄杰在餐桌下的墙上安装了两个宠物螺栓。这也是一个温暖的巧合。
“陈阿姨有只猫,今年18岁,是店里的明星。我们设计了宠物插头,以突出这是一家宠物友好型商店。街坊邻居遛狗的时候,可以把宠物拴在这里,坐在门口吃面。”
对话框灯箱,既有温度又有灯光。下面还加了宠物插头。除了这些,设计师还花大力气为“随性”设计了一面“故事墙”,收集了一些老顾客在店前的照片,以及第一、第二任老板娘的照片。年轻食客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也被做成有趣的贴纸,装饰在店里。人这样进来,不仅能吃到面,还能看到这些年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还把印象最深的‘面’字放在碗底。等大家吃完了,会发现惊喜。”黄伟说。
设计师做的“故事墙”。小红书兔
碗底的小惊喜。小红图老店是这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个北京的男生,以前在上海生活,后来走了,五年后回来,来和我们一起吃面。还有一个小时候在附近读书,长大后去了美国18年。他说没想到这家店还开着,很怀念这里的味道。当他听到这个故事时,他的眼泪会掉出来。”陈阿姨叹了口气。
“随便”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陈阿姨说是因为有很多人对八九十年代“苍蝇馆子”的记忆。如今,这样的商店在上海已经很少见了。
这种带有上海“老味道”的街边餐馆越来越少了。该报记者王宇报道。有意思的是,因为越来越“稀罕”,休闲餐厅这些年开始吸引一批喜欢怀旧、追求复古元素的年轻人打卡,甚至是拍婚纱照、拍广告、拍电视剧的。当然,这离不开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这样的评论——“每次吃饭都觉得很有家的感觉”“我喜欢这种街边小店,希望它能一直走下去”“希望上海的烟火永远不要被高楼大厦遮住”。“我觉得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城市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街小巷这些接地气的老店。而且年轻人想在心态上与众不同,传统店铺的个性化更吸引他们。所以我们这次的转型不仅仅是空之间的调整,更是在疫情下给他们打气,告诉他们很多人都在关注小店。同时,我希望人们能看到商店正在努力生存。”黄伟说。
陈阿姨的红宝书地图和“休闲餐厅”转型后不久,陈阿姨的“休闲餐厅”在红宝书新开了一个账号,晒猫晒面,收到了很多赞,上面还有一些有趣的话——“很多人跟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对待猫狗。那欢迎大家常来。当你饿了,请到店里来吃面条。不饿的时候请到店里来掴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