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和小红书的关系

核心提示7月22日,国民“种草”社区小红书,对自己动了两处手术,而且一刀比一刀深。一个是平台从8月1日起,将关闭笔记好物推荐功能,这意味着包括淘宝、微信小程序、品牌官网等的跳转路径都要被关闭了,对于用户来说,往后在小红书被种草的商品,只能自己前往各

7月22日,全国“种草”社区小红书给自己做了两次手术,一刀比一刀深。

一个是8月1日起,平台将关闭笔记好物的推荐功能,这意味着包括淘宝、微信小程序、品牌官网等在内的跳转路径。将被关闭。对于用户来说,未来在小红书种植的产品,只有自己在各个平台搜索后才能购买。

二是平台将从7月26日起打击软广便签,提升用户体验。对于小红书的用户来说,翻了半天也该找个真实的评价了。

小红书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分享平台。自2013年成立以来,虽然业务规模无法与阿里、拼多多等电商巨头抗衡,但却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商行业思路,“种草”。

草没种好或者种多了,就要拔草。小红书这次清理门户的力度还不够。

至于这次调整的时机,可能和小红书暂停在美国上市有关。

今年7月初,监管机构对多个平台启动网络安全审计,22家互联网领域违法企业受到行政处罚。同时,计划赴港上市的公司免于申请网络安全监管机构的批准。

“目前,确实有一些即将上市的公司或以美元融资的初创企业在考虑是否因《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发布而改变上市地点。”某海外业务负责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上述监管措施,已秘密递交赴美上市申请文件、计划融资至少10亿美元的货代,正考虑近期将上市地点调整至香港。

不过,小红书尚未对此做出回应。但无论是否与上市有关,小红书这一次的功能调整迫在眉睫,不得不做。

小红书和淘宝“分手”

当初小红书和淘宝的合作是天作之合。前者增强了业务闭环能力,后者通过导流占了渔翁之利。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说到利益,两个成熟的平台也懂得及时挥手告别。

这一次,小红书不偏不倚。既针对来自淘宝的商品链接,也针对站内的商品链接。无论是否属于举报备注,都会一视同仁。至于直播间的购物环节,不会受到影响。

小红书此举其实是因为外链的效果一直不太好。

在小红书上,KOL与品牌合作发布软文,分为“举报”和“不举报”。

即文章被报道后,会注明与品牌合作。如果不举报,就是私下合作。文章说不清KOL有没有收推广费。至于哪个好用,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但随着小红书对未上报内容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很容易被官方抓到限流、警告或封号处理。所以大部分kol都不敢冒生命危险。但备案的缺点是,一般用户看到带链接的备注,会觉得是品牌广告,所以会避开。

再者,对于品牌方来说,报告笔记有助于更开放的推广,往往需要kol添加各种各样的产品卖点,包括看不懂的成分表和复杂的功能描述,一般用户根本不感兴趣。

所以外链转化效果不好,博主收入不高,品牌赚不到钱。

未来,利益相关的KOL要想在小红书生存,就不得不转向直播。然而,赛道肯定会非常拥挤。小红这一次书的调整,相当于直接把kol从三伏天发配到三伏天。

另外,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摆在小红书面前。

众所周知,完美日记这个美妆品牌是在小红书的帮助下诞生的,但完美日记真正获得知名度,成为开箱品牌,其实是在天猫。小红书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从品牌的崛起到交易都应该发生在平台,这才是打造完美品牌的逻辑。可以说,小红书现在所做的,是想留住下一篇完美的日记。

比起“给别人做嫁衣”,围绕自己的平台,贯穿一个更完整的变现闭环,才是小红书更想做的。

这个结果其实是大多数用户乐于看到的。

铺天盖地的软文终于凉了!

与其他平台相比,小红书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于,专注于兴趣消费和社交种草,强调普通人通过真实体验构建信任闭环。所以,真笔记是小红书吸引用户的制胜优势。

但目前小红书“钱”的变现方式依然是品牌投放和KOL宣发的广告逻辑。“如何有效控制‘内容’”仍然是小红书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运筹学社》的一篇文章指出,小红书KOL的入门门槛令人咋舌。

在《种草笔记》的产业链中,即使是0粉也能收到广告,看似“真情实感”的评价和分享早已在暗中明码标价。

这背后,是在与KOL的合作模式失败的情况下,品牌转向“业余广告”的巨大需求。但在“拿钱办事”下,产品的客观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这种鱼目混珠的不健康推广方式,一方面催生了流水线一样的商业软文泛滥,另一方面也让品牌笔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不仅用户体验深受影响,被诟病的kol也怨声载道,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也大受影响。

出于对社区用户知情权和决定权的重视,小红书此前也曾打击过私单等软广行为,但力度明显不够。

与网络产品强大的网络名人过滤相对应的,是差评的消失和大量的诱导赞。但是用关键词搜索黑猫投诉,还是有大量负面新闻。

小红书的控评并不是个例。刷单、删赞、用红包诱导赞,几乎成了各家电商平台的常规操作。

但是刷一单,得不到真正的信誉和口碑,还可能陷入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的泥潭。

前不久,杭州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调查发现,杭州某品牌管理公司等10家公司涉嫌组织他人点赞牟利。过去5个月,某网络平台因“刷好评”处罚了5万名用户,因“刷评论”处罚了1万多名商家。这背后已经是脱胎于此的黑灰产团伙。

最近,亚马逊阻止了多项跨境销售。中国卖家沿袭了国内的思维,大量评论刷单,试图挑战亚马逊对消费者操纵的“零容忍”态度,导致今天的惨败。

2019年7月,小红书也因监管不严频繁出现“笔迹造假”问题,被多家手机的应用商城下架。

明白了“快钱好赚,但不可持续”的道理后,小红书终于给自己唱了紧箍咒。

这次小红书针对外链和软文做了两个重点功能调整,还是以用户体验为主,但是力度强了很多。

对自己负责,保证数据安全可靠,流量真实有效,是小红书长久以来的经营之道。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曾经深恶痛绝的海量软文终于要被打入“冷宫”,商品评价的真实反馈才能重见天日。

做你自己,你有更多的选择。

作为内容平台尝试电商闭环的先行者。小红书2014年上线福利社的时候,创始人曲芳就有一个奇妙的想象:“电商负责赚钱养家。对美好的内容负责,实现平台‘种草+拔草’的闭环消费。”

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网友在吃了小红书安利后,转而去其他平台购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和直接原因是:在小红书上买不到保障。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真实用户的反馈中找到答案,比如“真假混卖”、“看不见评论,没有差评”、“联系不上商家,维权无门”。如果这些声音只是个别现象,可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个人情绪和偏见,但当这种抱怨普遍存在时,就能很好地说明存在的问题。

平台内容是电商闭环,自然存在“既当裁判又当玩家”的矛盾。要打破内容用户和网购者之间的壁垒,除了大量的引导和输入手段外,还要加强内容管理,防止以流量为导向的危险思想,让电子商务走上越来越偏的道路。

另外,当内容平台是电商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电商业务本身的问题。

没有做闭环的时候,小红书只需要做引流工作;实现电商闭环后,小红书将负责零售场景的“人、货、场”全链条。

据36Kr《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50%,高于传统电商10%~15%,是品牌官方电商销售渠道的2~3倍。

小红要想实现电商闭环,售后服务能力也是一大挑战。比如7天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等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友好功能,就应该更加规范和有保障。

固守电商闭环,是商业化有限的内容平台,不得不应对。当电商的“人、货、市场”的压力随之而来,平台保持客观真实的质量就更加难能可贵,而这也是形成自身交易闭环的关键一步。

7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让‘流量’回归真实与理性》,Tik Tok、Aauto Quicker、微博、小红书这些流量大用户首当其冲。在流量几乎等于金钱的时代,“以人为本”永远是顶在平台和商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树根不怕风摇,小红书未来能在这片红海中有多大的立足之地,就看它未来的坚持了。

作者:李迎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