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建筑
01
“说谎哲学”已经成为我们小米股东的必修课。
任何关于小米的消息,无论好坏,都无法在我心中激起任何波澜。比如前两天的裁员传闻,比如12号创始员工离职的消息,还有这周新发布的电竞手机。
反正什么都改变不了小米股票的低迷。用我妈的话说,那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真的,我验证过无数次了。过去一年,每当雷军或者小米折腾出一些新闻,我的股票软件就会成为一道菜。这个效果堪比马斯克用嘴炮折磨特斯拉股东的时候。
作为一个文明炒股的理性投资者,我不能给雷军发封胶带的帖子,也不能去小米科技园门口。最后,直到每次小米“有所作为”的时候,我才看股票软件。
这种“偷钟”式的安慰往往是行不通的。在我和朋友们组建的“卖韭菜”群里,总会有人及时给我发截图。毕竟小米一有所作为就蒸发了市值。这个基本常识只是没有写在我们的群公告里。
听说小米要造车,就选择了重仓。那是2021年的春天,差不多正好一年前,价格是28元。
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开仓当晚,我专程去了SKP的渠道专柜。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雷军会让我在等待太久之前赢得那个Leboy。
我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看好雷军,他可能不擅长做出让全世界都惊讶的创新,但他总是很谨慎,无论他公开宣布要做什么,他总能完成。这是老学霸的基本素养。
然而,一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去过SKP。
小米的股价现在徘徊在16元。我算了一下损失的钱,相当于雷军一年拿了5个Leboy。
我想和小米成为Leboy的主人,但雷军只是想让我成为时间的朋友。
02
小米股价低迷的那一年,做了很多私募股票分析师。
他们活跃在雪球、微博、朋友圈,积极提醒雷军“把炒股软件放回去”,顺便热烈讨论“小米还值得投资吗?”韭菜地里弥漫着“不甘”的气息。
其中,我看到的最含蓄的一句话是:“听我的,只买小米产品,不碰小米股票”。
很抱歉来晚了。我当时的感觉,就像考砸了之后,翻到了原题和正确答案。
在被股价教育之前,我只知道前半句。
小米的很多产品都很香。即使是像我这样标榜精致生活的“伪中产”,现在家里也摆满了小米生态链的各类产品,从空空气净化器、新风机,到智能音箱、插线板、照片打印机、体脂秤。两岁女儿掌握了唤醒“小爱同学”的技巧。
只要看看《小红书》你也会发现,小米产品很自然地融入了各种家装风格。
没错,这些产品大多是“借鉴”大牌的设计,再加上“切腰”甚至“切踝”的价格,对于我这种不需要太“高级”的普通人来说,简直太实用了。
钱包的厚度决定了我对小米的态度。就这样,我从没买过小米手机,也很乐意成为小米用户,为其日常生活和财务数据做出微薄的贡献。
站在用户的角度,我喜欢它越来越好,用更多好的产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站在小股东的角度,希望没事,股票涨很多。当我走进SKP时,我的背会挺直。毕竟,在我的消费观中,花血汗钱的是“奢侈品”,花炒股赚来的是“战利品”。当然,我更喜欢后者。
但是我太粗心了。在建仓的时候,我忽略了自己潜意识里的消费选择,去琢磨背后的原因。
比如我为什么不买小米的电视机?为什么我不会买小米的冰箱、洗衣机和空 tune?为什么小米的手机我一个都不买?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小米不够好。
因为这些家电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产品,不会频繁更换。对他们来说,我更在乎质量而不是价格。当然也有阴暗的感觉,这些家电的选择和家具一样,会显示我的品味和实力,而小米太低级了。
至于小米手机,就我个人而言,大概主要是因为习惯了苹果系统,对小米手机的品控也有所耳闻。例如,电池可以用作加热器等。很多因素混合在一起,最后我没有动力去尝试迁移。
其实“性价比”没有错,小米也确实干掉了不少山寨机。然而,当11岁的小米一再高喊要进军高端,却拿不出成绩单的时候,资本市场对他的能力和崛起的怀疑空是必然的。小米的股价就像一个充气不足的气球,瘪着肚子,摇摇晃晃。
而这个问题,恐怕短期内很难解决。在长达一年的“翻身无望”中,我有了深刻的顿悟。
03
雷军在尝试“画饼”。
很抱歉,只有这个词能略微表达小米股东此刻的无奈。
今年春节刚过几天,雷军就立了旗。他在内部信中高调宣布:小米已经成立高端战略工作小组,在“三年内手机销量全球第一”的指导下,在产品和体验上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份额第一的战略目标。
不要担心烧伤。雷军不是几年前的罗永浩。他没想过要杀iPhone。“国产高端手机份额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目标是在高端市场打败华为和OPPO。
在华为刚刚遭受制裁的日子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的。
当时很多人调侃,“华为倒了,小米却满了。”两年多过去了,吃华为过去份额的“主力”却是苹果。通过降价策略,实现了更深的下沉。连我妈都主动提议:
“要不我也买个苹果吧?反正价格差不多。」
雷军要把我妈“争取”过来,就得“高端”,让她觉得“值得”。
光靠“营销”是不可能到达远方的。在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是影响产品高端战略的最直接因素。以小米手机为例,其在供应链和营销方面的优势足够明显,但前几年的RD投入落后于苹果、三星和华为。更多情况下,它只是通过算法和系统来完成模块“组装”工作,以使各种组件更好地合作。
这就使得小米手机缺少了“科技感”,“高级感”自然也无法来源于此。就我的朋友来说,那些年收入50万以上或者在政府机关处于中层的人,没有一个人在用小米手机。
另一个需要考虑“高端化”效果的领域是二手交易市场。
如果说新品亮相,很容易让厂商宣传“花儿越来越诱人”,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在二手市场,这些“过滤器”消失了。在交易支撑的赤裸裸的鄙视链中,没有营销套路的空间。
比如在商场可以和Channel、LV待在同一层,但是在二手奢侈品工作室,最后两个人打7折,所以只能打8折。
小米有点像二手市场的蔻驰。
我认识一个95岁的手机发烧友。2019年11月,华为Mate 30保时捷上市。他当时月薪只有6000元。好不容易通过黄牛拿到了这款官方售价12999元到15000元的手机。
被小米股票套牢后,我曾经和他讨论过华为和小米的产品。他兴致勃勃地跟我说,他的手机官方二手价格得接近万元。
“你找找同期的小米机型。二手现在值多少钱?”他几乎是用肯定的语气问我。
我很快找到了答案。
2019年11月,小米发布CC9 PRO,2799元起。现在闲鱼上二手价格650-950元。即使按照950元的高水准,这款手机也贬值了66%——相比华为Mate 30保时捷23%的贬值幅度,只能算是“自闭”了。
04
太多的数据指向了小米的高端之路任重道远。
换成我们的“韭菜”语言,意味着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割肉离场,寻找新的目标;或者继续等待,和时间做朋友。
我的选择是后者。我想赌一把雷军“说话算数”的能力。
小米的优势在于下限明确。虽然上市时拼命包装自己“互联网公司”的身份,但小米做的确实是制造业务,这让它远离了很多致命的风险。
我买的时候,28元的成本价可以降到16元甚至14元,但是降到一两元还是很难。
我只能相信雷军能通过“高端”考试。
他有足够的动力做到最好。小米只有真正摘掉“性价比”的标签,公司才能摆脱体力劳动的宿命论和廉价,股价才会进入更稳定的上升曲线。
这也是他要参加的考试。
无论是手机、AIoT还是造车业务,“高端”的含义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高端手机被市场接受后,生态链产品可能会暴露出“品牌溢价”,婴幼儿汽车将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雷军已经表达了“造车”的坚定决心:他亲自挂帅,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但问题是,用户对小米的期望值能有多高?如果只是“五菱洪光”,这个故事可能不会这么精彩。“五菱洪光”对年轻人来说真是一辆神奇的车。可以变成夜市地摊,通勤代步车,但是有多少人敢开着它在高速上跑很远的距离?
与制造手机相比,制造汽车是一项更昂贵的业务。它需要无止境的融资,需要“烧掉”无数的金钱和人才。小米“手机× ×AIoT”的老故事,让雷军拿到了造车的船票,但他离C位还很远。他需要二级市场足够强大,帮助他越跑越快。
如果说“高端”是二级市场最值得期待的故事,那么雷军一定会创造。
我这个左手小米产品,右手小米股票的人,只能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希望不用重新定义“即将到来”或者“美好的事物”。
声明:本文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