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第四季度下降到4.1%,已经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可以说,这样的增长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低水平,是成熟的经济体,各项发展已经走在人类发展的前列。然而,中国显然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然而,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乏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总的来说,经济下滑是因为之前的技术红利被吃光了,企业缺乏新的投资项目。然而,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每次刺激都会导致更大的过剩。中国这么多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原因在于投资普遍不足,各种建设项目需求巨大,加大投资是值得的。
中国的投资盈余始于2012年前后。这个时候的顺差其实来自于次贷危机时美元的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货币,但是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功劳其实是中国外贸的大规模出口,压低了美国的物价。但当美国开始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时,中国在此之前的产能投资似乎是过剩的。然后几年的去库存,其实就是出清。
这时,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技术升级存在障碍,人口和劳动力短缺,投资回报率降低。但这种过剩实际上来自于低端产品的过剩,也就是中国国际产业链体系中的产品过剩。
所以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让工业体系往上爬。正是从这一点,中美矛盾加剧,贸易战打响。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转移的红利期基本结束。毕竟新技术的转移会涉及到他们饭碗的问题。
同时,由于之前的技术红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JD.COM、字节跳动等公司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但当技术红利耗尽,叠加监管趋严,这些公司没有其他技术储备,也开始显现疲态,发展势头下降。
以上是供给侧的问题,然后是需求侧的情况。
中国在努力提高工业水平的同时,也通过增加居民债务,特别是通过房地产行业的拉动作用,消化了过剩产能,取得了较高的增长,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大于积极性。其中,主要问题是居民债务大幅上升,居民债务增加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大幅下降。这使得中国经济很难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自然过渡到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这就是去年投资和消费双双停摆的原因,而唯一被其拉动的外贸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存在巨大风险,即当国外疫情结束,生产体系的重建将对中国外贸产生巨大冲击。况且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低端产业,也是我国正在努力调整的产业结构。这些行业的未来发展不可奢望。
也就是新年刚过,低端工人很难招到,而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消息却频频发生。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呢?
从供给端来说,技术升级是重中之重,因为原有产业目前基本都面临过剩的问题,而国外对我们的高科技产品有限制,导致我们国家向高端产业发展有很多困难。好在我们国家人口多,市场规模大,变化空间大空,这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土壤,尤其是年轻人尝试新事物的动力非常充足。
从需求端来说,要激活消费。要激活消费,就要降低居民负债水平。要降低居民负债水平,就要给劳动者让利。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才能解决负债率高的问题。但是,降低居民负债率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货币宽松消除负债率。二是调整财富分配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分配份额。
但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债务也是高杠杆的,债务规模巨大,也需要降低。如果劳动报酬负担高,企业的成本就高,对企业的发展更加不利,对企业负债率的降低也有负面影响。
所以选择面很窄,对股市会有正面作用,牛市可能真的不远了!
股市牛市一般发生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9年的危机深化,2015年的去库存。即使经济不景气,股市也会表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