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

核心提示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性、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①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金融风险的发生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金融领域主要是资本的运行,如果资本市场不成熟、不健全,就很难保障整个金融领域的稳定

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①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因为金融业主要是资本的运作。如果资本市场不成熟、不健全,就很难保证整个金融业的稳定。

事实表明,一些国家和地区金融风险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出现了问题。在国家的调控下,中国资本市场总体稳定,没有大的波动,但还不成熟。这种不成熟有多种表现,包括:资产价格泡沫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

周期性不良贷款有所增加;有的行业盲目投资,一哄而起,有的行业投机现象时有发生;国内资本市场运行功能不成熟,部分新兴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许多企业融资范围狭窄,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较高,导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和比例不合理。

抵御金融风险不仅取决于外部政策和外部环境的维护,还取决于自身的成熟度。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大大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也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比如资产泡沫的存在,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因此,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必须完善资本市场,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②银行盲目贷款,不良资产存在。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银行业管理存在漏洞,或者认为某些因素在起作用,银行对贷款人的投资风险知之甚少,甚至只是发放贷款而不考虑借款人的投资风险,造成盲目贷款和个人贷款。

因此,一些借款人由于过度的投资风险和经营亏损而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一旦这些企业不能偿还贷款,就会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是导致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现实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措施不科学、不到位。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金融业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一些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过多、过强。当前,在我国改革进程中,要科学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就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科学地发挥全局性、战略性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调控政策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完善阶段。这一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对银行的干预过多、过强。

由此,金融机构的行政化现象更加明显,削弱了金融资源应有的功效,使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这导致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下降。金融机构一旦面临金融风险,就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应对。一旦政府决策出现问题,金融领域就容易出现风险。

同时,政府对银行的过多干预,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导致金融经营的封闭,进而使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金融机构把地方政府作为风险的担保人,对政府的依赖越来越大,所以金融机构会大胆地介入一些高风险的贷款项目。

地方政府也按照“政府规划项目、银行贷款”的模式,进一步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政府在财政投入上也依赖银行,形成“政府贷款综合症”,容易导致政府向银行过度借贷。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一些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困难,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就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银行的资产就会遭受重大损失,银行的经营就会陷入困境,形成金融风险的隐患。

另外,在处理银企债权债务时,有关部门对银行的要求很多,对企业的约束太少。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增加地方GDP总量,把更多精力放在项目投资上,把地方企业做大。这无可厚非,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当这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与银行发生债务问题时,地方政府往往会给银行施加更大的压力,要求银行以大局为重,做出更多让步,甚至政府部门默许一些企业逃避银行债务。导致一些企业经营不善,银行必然吃亏,造成了很大的金融安全隐患。

②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质量不高。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不具体、不到位,导致金融行业内部长期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现象,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非法金融活动依然频繁,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金融机构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一定程度上给区域性金融风险带来隐患。

比如,前几年温州成立了农村基金会,但这些基金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从而有可能积累风险。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但一些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和活动的监管仍存在不少漏洞,一些行业和地方的非法证券活动和期货活动时有发生。一些人和机构未经政府部门批准从事证券业务,欺诈投资者;还有的以现货交易的名义变相从事货币业务。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在创新过程中,一些特殊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成为区域金融风险的新来源,但对金融创新的一些监管措施却跟不上。

虽然地方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有一定程度的监管,但由于部分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经验和能力,很多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从其他行业调来的工作人员,对金融监管业务不是很熟悉,甚至这些工作人员以前从未从事过金融业务。可想而知,这种监督肯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有些部门的监管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有些部门的监管靠报表和报告。信息监管手段得不到有效运用,监管效率低、效果差。一些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问题意识和超前意识,只是被动应对,监管形同虚设。

由于对金融机构活动监管不力,不能及时发现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或者不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使得一些金融不稳定因素逐渐积累,形成金融风险隐患。

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因素

①区域经济运行。区域金融稳定和区域金融风险与特定区域的经济运行密切相关。区域金融稳定需要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支撑,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降低金融风险,而且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银行的收益更好,资本回报率更好,有更好的融资环境,大大降低区域金融风险。

相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区域经济运行不稳定,必将对区域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区域金融风险。

由于某一地区经济环境不佳,企业资金周转受阻,银行资金回收率下降,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金融机构可能出现资金支付缺口,导致流动性困境。当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时,人们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积累会导致金融风险。

此外,区域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后,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会减弱,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债务链。这个债务链往往涉及银行业务,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②区域间资本流动。区域间资本流动也是形成区域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投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之间,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

资金的流向要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带来更多的利润。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和城市,资金风险较低,回报较高,因此这些地区更容易吸引外资流入。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扩张,金融市场日趋成熟,区域间的资本流动逐渐以金融为主导。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金流入流出量小,必然导致地区间资金流动的不平衡,削弱了一些欠发达地区银行的支付能力,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这些地区因为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导致金融不稳定地区,也容易形成金融风险的爆发点。

③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决策的质量。区域金融稳定、区域金融风险与地方政府决策质量高度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空,有的未经科学论证就盲目上马项目,有的成为烂尾工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现象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中时有发生。这种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尤其是资金浪费,往往直接或间接转嫁给银行,以政府名义担保的贷款无法收回,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

标签

此外,政府的决策失误也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恶化地区经济环境,损害当地经济发展的声誉。这将对区域金融稳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长期积累容易导致金融风险隐患。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