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的类型包括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核心提示间接金融的交易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具体表现主要有:资本形成机制。间接金融中的资本形成机制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分散的社会资金汇聚成储蓄阶段。鉴于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历经消费或再生产后将产生一定的闲余资金,金融机

间接金融的交易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对商业流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具体表现,主要包括:

资本形成机制。间接金融的资本形成机制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分散的社会资金汇聚成储蓄的阶段。鉴于政府、企业、居民等经济主体在消费或再生后会产生一些闲置资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储等方式,将各类经济主体持有的资金转化为自己的存量资金。

第二,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阶段,在资本逐利的市场力量下,储蓄通过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间接金融媒介从金融中介体系流向投资需求者,投资需求者再将融资获得的金融资源投入生产经营,实现规模扩张和生产增长,从而形成商业流通的发展过程。

金融机构从盈利目标出发,通过分析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环境和财务状况,主动选择优质公司和项目提供信贷服务。流通企业利用获得的信贷资金投入实际生产经营,实现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截至2016年末,金融机构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本外币贷款86266亿元,占比7.9%。

从资本形成的路径来看,间接金融支持也可以分为金融供给规模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金融供给规模的提升,直接扩大了商业流通行业的资金使用量。金融规模首先表现为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和空间分布密度的增加。截至2018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4588家。截至2019年2月,全国银行系统物理网点超过22万个。

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和空上的密集分布,将增强商业流通行业的融资便利性,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再次,财政资金规模扩大。从2000年到2017年,金融机构来源中的存款增长了14倍,达到164万亿元。

2017年末,通过人民币贷款实现的社会资金规模达到138432亿元,通过委托贷款实现的社会资金规模达到7770亿元,通过信托贷款实现的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2555亿元。

与直接金融不同,间接金融不仅可以为商业流通企业注入流动性,还可以大力开展消费金融,从消费端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此外,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开展的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商业流通行业的资本积累水平。

金融配置效率的提高。①竞争机制。在间接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创造一个高效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机构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和市场化的原则,将金融资源从低附加值、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转移到高附加值、高收益的行业,从而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转型升级。

这在中国的商业流通行业非常突出。以网上销售为特色的新兴商业企业,如Suning.cn、吴梅集团等,都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注入。但总体来看,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体系对批发零售业的信贷比例在下降,传统商业行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企业面临困难。

此外,竞争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差异化竞争,不同的市场定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商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产品,这也会促进金融配置效率的提高。

(2)政策性财务纠偏和补缺机制。中国的银行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

他们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开展合法业务,利用各种非市场政策,如优惠利率、优惠信贷政策等。,围绕特定的国家政策目标,为经营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实现对市场机制或特定国家产业布局的修正和补充,从而修正“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产业目标。

这一政策渠道可以为商业流通行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政策性资金对商业流通行业的投资将向商业金融机构发出强烈的积极信号,有利于引导更多的商业社会资金流入商业流通行业。

风险分散机制。间接金融体系对商业流通行业的风险分散机制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月度信贷服务为商业流通企业提供了缓解流动性风险的手段。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占用大量资金,会推高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基于大数定律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社会资金需求进行预估,预留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以满足流动性需求,用剩余的资金以较高的利率进行贷款或投资项目,从而增加全社会的流动性。

与金融市场相比,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点在于风险内部化,即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接受与企业分担经营风险的契约义务。因此,银行将利用信用调查、事后监督等方式,专业化、规模化地管理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

间接金融还可以通过提供消费信贷,从消费端为商业流通行业提供风险分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679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84537亿元,占国内贷款的比重从1.7%上升到6.3%。

间接融资对商业流通行业的风险分散作用体现在不良贷款的计提上。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对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金额为4523.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4.68%。

商业流通中的产融结合模式分析。以融资为核心本质的金融业发展水平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技术进步带来的各行业产业竞争模式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体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谋求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商贸流通在社会生产流通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其具有产融结合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商业流通企业的经营范围包括越来越多的商品类比,其商品供应商中存在大量急需短期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

另一方面,许多大型商贸企业直接追随大量消费者,对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市场需求巨大,有利于商贸企业持续深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挖掘消费潜力。网络零售革命以来,零售业作为传统行业,逐渐加大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融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战略布局和零售业发展的新趋势。

产融结合的相关概念。学者们对产融结合的看法还没有完全统一。这也从侧面充分说明了产融结合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李扬指出,产融结合是资本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是金融业与特定产业的融合。

黄明指出,产融结合是指资本与社会系统结构中某些功能的结合,如产品流动、产业结构变动、扶贫等。蒂奇谢杭生指出,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产融结合是快速聚集资本的有效方式。

严复认为,产融结合是工业经济和金融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实体的现象,合作方式有资金共享、资本合作、人员交叉就业等。赵文光还指出,产融结合是集团公司通过股权整合和人员整合不断促进彼此成长的过程。

认为产融结合本质上是指某些特定的非金融行业与金融行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融合,产生互补协同的经济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经济现象。产融结合包括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在多个层面的合作,如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金融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等。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通常,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内部化经济理论。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企业内部的分工和统一权威的建立会带来节约成本的效果。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公司业务板块与金融业务更加紧密的结合和相互支持,拓宽公司融资渠道,缓解融资压力。传统的公司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和金融机构是不利的。

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贷款。科学准确地识别企业融资风险是金融机构放贷的根本前提。而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故意隐瞒企业的一些不利信息,故意呈现公司有利的一面。金融机构贷款给不具备融资条件的公司,会给自己带来资产损失。

所以通常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利率较高,整个流程也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将明显受到限制。

标签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当其有融资发展需求时,在选择金融结构时,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因素的考虑下,银行的高融资利率成为企业被迫接受的机会成本,企业付出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收益。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