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8月25日航拍的旬邑县青义镇林海。旬邑县委宣传部供图
陕西农村报记者黄敏
8月28日,秦岭南麓的安康市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树木郁郁葱葱。一大早空下起了雨,林场中心管理站护林员廖和于能智一起上山。
“现在,巡山护林更重要了。”
“是啊,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可以按斤卖。”
……
护林员所说的“按斤空气卖”,是指今年宁陕县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的6万多亩森林被深圳一家公司购买,作为碳汇试点项目。首期购买期4年,碳汇减排量2.5万吨,总交易额100万元。这是陕西秦岭地区首例林业碳汇交易,也是2021年“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启动以来,林业碳汇“变绿为金”的又一重要成果。
林业碳汇的魅力在哪里?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森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自然界温室气体的浓度。这个过程就是碳汇。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市场机制,与工业减排相比成本低、效益好,不仅是林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长远之举。
■提供“森气息”培育“好钱景”
随着林业碳汇交易各个环节的逐步完善,减碳、控能、增利的生态效益在“高价值”的生态空中一一呈现,越来越多的人从良好的空氛围中尝到了“甜头”。
雨中的秦岭更绿。沿着山间小路,走进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碧水如云,游人漫步其间,享受着难得的富氧“森气息”。
“越往山上走,口气越清新空”廖边走边说,“我们林场除了一年四季风景好,还有好的空氛围可以卖钱。”
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面积12.69万亩,森林覆盖率95.1%。它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一个大型的“碳库”。
如何把青山变成金山,把“碳池”变成“钱Ku”?上坝河林场场长王有洲说,以“整体打包”的形式核算中长期林业碳汇,是给青山“定价”的第一步。
“经过核算,按照计量制作碳票,我们山林的碳储量就可以作为商品交易了。”王有洲介绍,“所谓碳票,就是权属清晰的林地碳减排收益权凭证。说白了就是一片具有固碳释氧功能的森林的‘身份证’,目前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
陕西秦岭森林覆盖率达82%,是名副其实的“绿海”。我省首宗涉及秦岭的林业碳汇交易成功签约,意味着秦岭的生态价值正在转化为价值。
“碳票可以交易和质押,是林业碳汇项目的有益补充。”王有洲告诉记者,碳汇经济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形成绿色发展的正向激励。“因此,要增加林业碳票的价值,就必须增加森林存量。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系统改善和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那么,谁来发行碳票呢?发给谁?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发放林业碳票不是林业厅一家的事,还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监管等多个部门。任何林业经营单位或个人均可申请碳票。在固定单位定期监测林木碳减排量的基础上,经相关部门审核、评估、核算后,由林业部门发放相应的碳票。
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已达45%,生态系统碳储量34亿吨,年碳汇能力820万吨。随着林业碳汇交易各个环节的逐步完善,减碳、控能、增利的生态效益在“高价值”的生态空中一一呈现,越来越多的人从良好的空氛围中尝到了“甜头”。
■创造良好的生态导致“绿色产业”
供给侧通过定价交易中饱私囊,不仅有助于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水”,也让林业碳汇成为反哺生态建设的“绿色银行”。
从榆林市区出发,驱车半小时,就到了榆阳区小荠汗十万亩樟子松林基地。榆林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此启动。
“首批三张林业碳票涉及一部分林地,监测期间减碳量为5747吨。去年12月30日,这三张碳票被三家公司通过竞价抢购一空。”8月2日,从森林观景台俯瞰樟子松林基地,汗林场场长罗百感交集。“绿水青山无价。这次我们靠‘打包卖空气’创收14万多。”
“没想到玉林的生态环境这么好,到处都是绿色美景。”一位正在观景台上拍照的湖北游客说。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曾留下黄沙的记忆。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防沙、固沙、植树造林,今天的榆林已成为一座“塞上森林城”,绿颜色绵延千里。
碳的吸收和储存,森林是关键。榆阳区有乔木林65.04万亩,灌木林417.16万亩,森林覆盖率45.8%。这些林地植被将黄沙牢牢固定,积极发挥“减碳”、“储碳”等生态功能。凭借丰富的“家底资源”,榆阳区大力开展碳汇林建设,开启绿色发展新局面。
“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碳交易机制。我们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组织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旅游景区、生态环保单位或个人自愿参与减排。在底价的基础上,我们竞拍碳票,价高者得。”罗俊告诉记者,交易后,林业、生态等部门会登记备案,防止“多卖一碳”。
"通过林业碳汇,林场的生态功能可以量化和货币化."在罗看来,需求方通过买碳支撑发展,供给方通过定价交易中饱私囊,既有助于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水”,也让林业碳汇成为反哺生态建设的“绿色银行”。“工业经济中植入的生态理念,还能产生‘化绿为金’的效果,这是多方共赢的事情。可以说,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我们的‘家’。”罗俊说。
当前,我省绿色低碳发展正在逐步深入,“绿色存量”正在借助碳票转化为发展增量,打造更大的金山银山。
■不砍树也能致富。
柴平贵和其他三位林农的2083亩林地,在监测期间,用4876吨的碳减排量换来了咸阳首张林业碳票。这张意义重大的碳票以8.7万元的价格被拍卖。
"空气到可以卖钱了。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美妙事情。”8月10日,站在一个高坡上,看着山沟下郁郁葱葱的树林,柴平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成了“碳贩子”。
咸阳市旬邑县清源镇石门村,山川秀美。柴平贵一家住在这里。1999年,有志于木材生意的柴平贵拿出家产,承包了2000多亩荒山荒沟种槐树。本以为砍树卖木头是一条很好的“赚钱”之路,但柴平贵万万没想到,至今他连一棵树都没砍。
柴平贵说,当时政府部门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一棵树都不允许砍伐。绿色发展“遍地开花”,木材卖不出去,柴平贵谋求转型。2009年,他成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护林员,从“砍树人”变成了“守树人”。
植树护山保绿。现在石门村林木茂密,山青水绿。每年春天,槐花遍地开花,游客来此观光。
一年前,当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找到准备以自己的林地为试点,将空气“打包”拍卖的柴平贵时,柴平贵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什么意思?再说一遍。”
柴平贵花了三次才明白碳票交易是怎么回事。原来碳排放企业要生产就得买碳票,排放多少吨就得买多少吨碳票。
心里有了底,柴平贵二话没说就上山了。取样、测试和核算...经过一系列流程,柴平贵和其他三位林农用监测期内的4876吨碳减排量换来了咸阳首张林业碳票。今年2月,这张意义重大的碳票以8.7万元的价格成交。
看不见摸不着的新鲜空气变成了真金白银,柴平贵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只是一片林地5年碳减排的代价,还有很多林地还有很多其他5年!”
走进森林,抚摸着精心经营的大树,柴平贵感慨万千:“不砍树,照样能致富。保护好这片森林,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省2.2亿亩生态空逐步走向“深绿”,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当前,手握碳汇这张“金名片”,在一片大好的风景中孕育着新经济,林业碳汇开辟了生态致富的新途径。旬邑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万爽说,只要林区人民把树种好,保护好,将来一定能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