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资降温蓝驰创投陈维广:投资额不减,向优势项目集中

核心提示至少在2035年前,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会消失,这将支撑中国的科技创新延续。投资气候趋冷,导致投资基金向优质项目日趋集中。中国科创企业最大的短板在于规模发展后的管理,尤其是对人的管理。伴随着消费投资热退潮,科技成为投资机构新的宠儿,尤其是硬科

至少到2035年,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会消失,这将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延续。

投资气候趋冷,导致投资资金越来越向优质项目集中。中国科技企业最大的短板在于规模发展后的管理,尤其是对人的管理。

随着消费投资的退潮,科技成为投资机构的新宠,尤其是硬科技。然而,2021年火热过后,科技投入参差不齐,过去高估值、抢项目的日子似乎已经成为历史。2022年,科技投资圈显得有点淡。

陈伟光从事早期科技投资近20年。2005年,他创立蓝驰创投中国基金,担任管理合伙人。目前,蓝驰创投是中国最大的早期基金之一,其最知名的投资项目之一就是李。自A轮以来,蓝驰创投已连续五轮追加李,押注“智能汽车有望成为下一代科技中的母亲生态”这一判断。

在陈伟光看来,得益于工程师的红利,中国的科技投资热潮还将继续。虽然投资总是有起有落,但对于优质项目来说,不仅在低潮时依然可以获得投资,甚至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因为资源都集中在优质项目上。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专业化、细分化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蓝驰创投陈伟光2015年,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分水岭风起云涌。技术:在你从事早期技术投资的这20年里,你认为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伟光:早些年,我们对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比较多。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后来的移动互联网,都属于模式创新,大部分都是照搬国外的商业模式。

分水岭出现在2015年。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更多技术驱动型创业者的出现,比如AI技术、云计算等底层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

后来基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需要,一些与底层技术密切相关的硬技术,如半导体、新材料等也成为投资对象。

过去20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比如,随着中国工程师的逐渐成长和人才供给的变化,创新的主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澎湃:你觉得中国的工程师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陈伟光:其实工程师的画像是不断变化的。以前回国的互联网工程师很多,现在多元化了。有AI算法、AI芯片等专业领域的工程师,有生物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还有很多跨学科的人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良好的教育,重视科学研究。虽然近年来国内生育率在下降,但中国毕竟是大国。我认为工程师的奖金至少可以持续到2035年。

消费投资和科技投资各有利弊。

澎湃: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投资气候明显降温。蓝驰目前保持怎样的投资节奏?

陈伟光:我们每个投资团队成员每周至少要看10个项目,平均每年至少要投资50个项目。今年的投资金额与往年基本持平,但基于目前的投资环境,今年的项目供应有所变化。有些创始人会觉得市场不乐观,对融资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整体创业项目会比较少。

澎湃:你觉得这种慢节奏会永远持续下去吗?

陈伟光:投资总有起伏。我认为今年年底应该会有一些反弹。

澎湃:硬科技和消费科技的投资逻辑有什么区别?

陈伟光:最大的不同是,硬技术会对科研人才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和更长的RD周期。不像互联网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发应用,互联网公司更注重运营能力。而对于硬科技企业来说,运营是非常后期的环节,产品能否研发出来是其需要克服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困难。

我们需要考察这个硬技术是否有足够的差异化,成本能否做得足够低,能否找到落地的商业场景,最终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因为很多硬科技产品都是面向B端的,所以它的销售模式和C端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澎湃技术:投资人判断硬技术项目是否比互联网项目更难?

陈伟光:他们的困难不一样。投资互联网项目的难点在于投资规模很大,但互联网的门槛相对较低,商业模式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前3-4年,我们需要“烧钱”扩大规模,不断满足消费者。

就硬科技项目而言,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项目的属性及其风险,包括技术差异化的门槛、知识产权的完备性、应用场景、投入产出比等。另外,你的资金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也很重要,因为硬技术不可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三年决定胜负,真正看到盈利可能需要5-10年。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将1-3年的收获期延长到5-10年,会是一个挑战吗?

但同时,互联网项目的投资结果是,你可能赚100亿,也可能是0元。不过硬科技项目会相对一般。即使最后没有非常好的商业成果,你还是会拥有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的变现,你会拿回一些投资。硬技术领域的另一个特点是容易形成“统治力”,其技术研发需要多年的积累。但如果在特定领域成功,获得的利润会比消费类企业高很多,但前提是你必须是细分行业的前三。

国家引导基金成为硬科技投资LP的主力军

澎湃:看来今年大家更喜欢投资新能源项目,而不是去年的半导体项目。蓝驰在选择硬科技项目时,有哪些自己的投资思路?

陈伟光:总会有一些被投资人看好的子赛道,子赛道的领域也在不断变化。

双碳政策因素,电动汽车销量上升,新能源估值上升,更受关注,半导体项目周期相对更长。

我们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首先会关注这个产品或者项目做的东西一定要能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但是产品推出的时候没有市场需求。第二,创业一定要跟风,在趋势下创造价值。就像冲浪一样,有的人冲浪技术很好,但是踩不到浪。但有些人总能在特定的时间踩浪,随浪沉浮,所以时机很重要。我们投资的时候做行业研究,判断下一波趋势。第三是团队,要判断这个团队能不能做好这件事。

澎湃技术:据你观察,国内科技型企业有哪些不足?

陈伟光:国内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很多都有科研背景。他们在过去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事科研工作,却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要把一个企业的产品商业化,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团队,把团队扩大到几百人或者几千人。如何管理不断扩大的团队,激励和提高效率都是我们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澎湃:目前国家引导基金已经成为LP的主力军。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陈伟光:蓝驰创投很多LP都是国家引导基金。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首先,硬科技产业对于创造经济价值、提升国家竞争力非常重要,国家给予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其次,硬科技项目周期长,需要有更长远投资眼光的LP,国家引导基金就属于这类机构。

投资机构的专业化是大势所趋。

澎湃:现在投资机构也是卷帙浩繁。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早期投资,投后赋能也成为机构间的竞争筹码。你怎么想呢?

陈伟光:我们会对投资项目进行赋能,但机构的竞争力还是取决于能否识别好的资产。你必须找到“非共识”。一个好的早期投资人最重要的赋能,就是能够在0到1的阶段,早期更准确的洞察需求,和创业者一起满足需求。

澎湃:你认为投资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陈伟光:会越来越专业。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创始人会更加关注投资机构是否足够专业:你对他的赛道足够了解吗?投票后你能给他什么样的支持?帮助创始人进行包括上市在内的资本运作也很重要。

以前投资机构看的项目可以是分散的,但未来大家都会选择自己擅长的轨道,专注于某一个轨道做透做强。目前主要围绕新能源、新效率、新交互、新科学四个赛道。

澎湃:我们的科技频道上线后,推出了“我的科学观”专栏。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对科学的看法吗?

陈伟光:科学观应该是辩证的。我们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有时候很容易被创始人感染,但是最后你还是要更加理性的去做一层一层的辩证分析,像做实验一样去验证。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你要研究产品架构,市场需求,团队成员的核心能力,计算每个关键指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投资。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