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双减”政策落地

核心提示去年暑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一场“双减”之战迅速在全国打响。今年此时,政策落地已经一周年。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近期的通报,我省的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监管等主要指标排名全国靠前。这份

去年夏天,《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一场“双减”大战迅速在全国打响。

此时,今年,政策实施一周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近日报告显示,我省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监管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这份全国顶尖的“成绩单”是怎么来的?学校和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应对的?日前,记者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群体中进行了调查。

学校再次成为主阵地,教育提质增效。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一份“双减”效果调查报告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省82.4%的学生感觉作业比上学期少,85.2%的学生在学校基本能完成书面作业或大部分书面作业。这两个数字分别比全国高出7.1和1.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

“双减”是一场持久战,源头控制是关键。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只有在学校里“吃得饱”“吃得好”,才能减少学生和家长找校外培训的需求。“双减”实施以来,我省大力提升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减轻考试压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

“‘双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学校减得越多,家长就越多,好像要把在学校的‘损失’拿回来。”苏州九中教师吴明梅至今还记得“双减”开始时家长们的焦虑。面对这些问题,她所在的学校和区以“精准教学,科学高效”为目标,提出“上课45分钟才有效率”,以教学质量让家长放心。为了确保更多的课堂能够提质增效,我省出台了《关于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突出了学校、校长、教师的主体责任。

这个暑假,淮北市濉溪路的小学生王鹤鸣明显感觉暑假作业变少了。在额外的时间里,他和他的朋友约好去踢足球,爬山或参加实践活动。“暑假活动更加丰富,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和交流。”王鹤鸣的父母说。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双减”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作业来源和过程管理、作业质量研究等12项创新举措。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在学校安排适当的巩固练习;其他小学年级书面作业平均每天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每天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控制书面作业完成时间总量。

严格控制总量和时间,并不意味着降低操作要求。我省很多学校把优化操作放在重要位置。为此,我省还建立了全省中小学作业设计竞赛制度,通过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展示优秀作品,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出台,规范了各年级的作业,不断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和指导能力。同时,紧扣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各科作业设计指南,将作业管理纳入规范办学行为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我省各学校结合实际,以作业减负为重点,坚持“管理”和“质量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肥形成了“3+9”分学段、分学科、全覆盖;淮北市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体系,布置分层、灵活、个性化的作业;阜阳市建立作业“双统筹”、“双公示”、“双评价”制度,总量相减,质量相加;滁州市全面组织开展校内作业设计大赛,推动各地各校开展教师作业设计研讨和评比。国家“双减”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公示制度建立情况和工作时间达标控制比例均达100%。

大幅减少学科校外培训,防止“隐形变异”

课外培训负担过重,超标准培训提前,机构良莠不齐,退费难,钱滚了...多年来,校外培训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双减”政策一经发布,省教育厅等8个部门对全省所有以中小学生为培训对象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摸底排查。

“以前一开学,学校门口辅导班的传单铺天盖地,各种夸张的宣传让人瞠目结舌。孩子累,父母更累。如今‘双减’减去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干扰因素,让教育回归本质。”亳州学院附属学校的王文老师感慨道。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培训机构的治理,一直是“双减”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年来,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数量较多的情况,我省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由商转非”工作,取消和减少了一批;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停业整顿;做好宣传和服务,引导改造一批;做一个强大优秀的课后服务主阵地,市场淘汰了一批。通过深入推进“四个一批”工作法,全省义务教育线上线下学科培训机构实现大幅减少。

针对以往群众反映的“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我省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了风险控制,将所有学科和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的存量和增量预收费资金全部纳入监管,做到校外培训预收费管得住、管得好。另一方面,强调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制定政府指导价,坚决遏制过度收费和过度逐利。

为防止科目训练“隐形变异”,教育部门明确界定了8种隐形变异训练行为,部署各地建立健全隐形变异训练排查整治机制,围绕隐形变异训练发生的重点区域、群体、时段开展全面排查整治,防止科目训练反弹和变异。

寒暑假是以往学生补课的旺季。今年1月,为防止校外培训再次发生,我省组织开展了寒假非法培训专项整治行动。到春季开学季,我省已开展两轮学科校外培训管理“回头看”,全面排查整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机构“减量”“由商转非”。今年夏天,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我省组织开展了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监督护苗”专项行动,围绕查处隐形变异非法培训、防止非学科培训恶意涨价、解决群众“退费难”问题部署了三项重点工作。我们加强治理,持续高压打击非法培训。教育部“双减”效应调查报告显示,我省义务教育线上线下学科培训机构减收率分别达到100%和94.95%。

课后服务覆盖有需要的学生,让各方都安心。

“我的孩子真的赶上了好时代。原来需要花很多钱在培训机构的人才,现在可以放学后在学校学,让我们家长省钱省心!”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的学生家长阚女士欣慰地告诉记者,她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在今年的“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演讲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还将代表苏州参加省级比赛。

2021年秋季,全省要提供课后服务。各义务教育学校要提供课后服务,实现困难学生全覆盖。目前,全省120个县区全部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比如芜湖市,政府保底,财政部门按照每个学生每年500元的标准拨付给学校,实现公益性课后服务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学校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校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分等级、分层次、分系统、分个性地开设课后服务课程。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我省明确,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相应增加绩效工资总额,专项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分配。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全省16个市均出台了教师及相关人员参与课后服务的补贴办法和标准。截至今年3月,全省各地2021年课后服务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

“我的家乡在流口,明州的茶天下第一。”"我的家人采摘了许多茶叶,我为它设计了一个新的包装."……今年春天,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结合当地“茶叶之乡”的特点,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我为家乡的茶叶代言”活动,安排学生参加采茶,了解茶叶加工过程,设计茶叶包装。学生们争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双减”后,我省指导各地学校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素质提升、体教融合、美育、劳动促进“五大行动”,着力构建“五育”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体系,开辟了课后服务、教育全面发展之路。记者在合肥、阜阳、蚌埠、宣城等地的学校看到,足球、象棋、书画、古筝、航模等几十门课程被纳入课后服务体系。丰富的课程建设既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双减”绝不是为了减而减。这是学校教育强势回归的号角。在这场基础教育领域的大规模改革中,教育的初心正在回归,教育的生态被重塑,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朝着既定的方向快速成长。

时间减少,孩子该何去何从?

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逐渐减轻。没有作业,没有校外培训,孩子课后回到家人身边,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将何去何从,如果“减少”时间又能做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合肥翡翠学校校长丁提出了“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新模式——校外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

“学生校外成长共同体建设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双减’下家长陪伴难的问题,一个是没有校外培训的学生的发展问题。”丁对说道。基于这两点考虑,翡翠学校的老师在家长的大力配合下,把住的相对近的孩子组织成小团体,成立了校外成长社区。成长社区的孩子们在家长志愿者的组织下,通过在课余或节假日开展常态化学习、课外阅读、体育锻炼、志愿服务、劳动实践、探究学习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调动发展主动性,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促进校内外同步发展。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指导下,翡翠学校各班的成长社区制定了暑期成长计划,从内容安排到组织实施都非常清晰。有每日跑步,跳绳打卡,每周阅读分享。有大蜀山聚会探索,也有“小老师”课堂在“云”上交流;有夏日清凉暖心的行动,也有“寻找舌尖上的美味”的趣味劳动竞赛;有关于皮影戏起源与发展的探究之旅,也有关于生命安全的防溺水讲座;有线上的义务早读课,也有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课...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又让他们有机会自主规划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科学、生活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社团成员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真正做到“双减”而不失质,成长而不缺席。

丁认为,校外学生成长社区建设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完善了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教育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围绕立德庶人的基本任务紧密协同,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衔接融合,同频进步,解决了“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难点,开辟了“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局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今年丁省教育科研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校外成长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他将以课题为抓手,带领翡翠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校外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机制和途径,努力实现“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减负不减质,校内外共同成长”。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