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专家”变成了贬义词,变成了“砖家”。
网上还流传着各种“专家”的智障言论:
“有专家建议拿出空六个钱包在城里买房”。
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不要花太多时间在通勤上。
最近的一个“专家建议”是,建议农民进城买房,开车种地。
看到这种言论,笔者的第一反应和网友一样:“这是什么精彩的言论?哪里来的专家?劝专家不要建议。”
这些专家就像一个个“伟大的头脑”,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令人窒息的言论,而相关媒体则为了流量而频繁搜索“专家建议”,甚至不惜曲解或只是截取专家的部分发言,以至于我们作为观众,一看到“专家建议”就本能地反对。
比如一个热搜,#专家说可以增加00后的工作强度#。如果你看过嘉宾的背景和脉络,是不可能得出热搜的结论的。
首先,这位嘉宾是营销金融方面的专家,但是被媒体问及人力资源相关的问题,他都回答。
其次,嘉宾的核心观点是:00后你有能力,有热情,有主动性,企业要为00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客人说的“加码”,不是指00后的996,而是指00后的更多机会。
结果媒体断章取义,成功制造热搜,获得流量;而我们的受众被使用,再次加深了“专家”的刻板印象;“真正的专家”又一次背锅了。
但这就是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时,笔者想到了一个命题:专家之死。
当然,这里的“专家”不是指舶来品的专家,而是相关领域真正的专家。
在《专家之死》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专家之死”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1.什么是专家?
在介绍本文主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专家。
在《专家之死》中,专家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对某一学科的知识远超常人。当我们在人类知识的某个领域需要建议、教育或解决方案时,我们会向他们求助。
如何鉴别真正的专家?
首先:专家都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和教育。这是最容易识别的,比如医生,律师,老师。这些可以快速帮助我们识别一个人是否专业。
其次,专家更愿意接受其他专家的评价和指正。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监督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成员是否符合标准,以维护行业的声誉。
2.“专家”是怎么变成贬义词的?
知道了专家的定义,现代社会复杂的分工也要求我们尊重专家,才能让社会运转起来。但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被专家偏见了呢?或者换个说法,“专家”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了?
首先,专家要背一定的锅。
第一,专家失败的预测和建议。
专家的建议和预测失败了不止一次两次。书中的几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不吃早餐,对健康影响很大。“事实上,现在的研究表明,完全不吃早餐——科学家们一直警告大家不要这样做——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糟糕。”
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专家建议每天吃鸡蛋不超过两个,否则胆固醇超标”。结果,这样的建议使许多美国人的身体状况恶化,增加了他们的肥胖率。因为人们会用其他食物代替鸡蛋,而替代食物会让美国人更胖,这也是二型糖尿病甚至更糟糕疾病的罪魁祸首。
专家被打脸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涉及到人为因素。比如1982年,美国很多苏联问题专家认为,苏联有很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足以让苏联承受最深的困难。做出这一预测的专家一年后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后来他被打了脸。不到十年,苏联解体。
二是专家粗心,跨专业。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纳斯·鲍林。他曾经认为维生素C是一种特效药,并主张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来对抗感冒和任何其他小病。
当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维生素厂商们都很高兴:你看,每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这么说,你们普通人为什么不买我们的维生素?大众很高兴:维生素便宜,吃了可以抵抗小病,在buy buy果断买!
事实上,研究表明,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人可能会增加某些癌症和中风的概率。更重要的是,是欧文·斯通向诺贝尔奖得主鲍林暗示他自称是医生。然而,柊司唯一的“博士”学位是由一所未经认证的函授学校和一所脊椎治疗学校颁发的两个荣誉学位。
第三,“专家”是学术不端,是谎言。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进行学术造假。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从科学期刊上撤回的论文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比例."
这些“专家”对真正的专家和知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欺骗不仅会带来负面后果,更重要的是会腐蚀大众对专业知识的信任。
公众对专业知识失去信任,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专家的声誉,还有公众的健康。
比如麻疹。美国宣布麻疹已于2000年被消灭。然而,由于一个伪医生声称疫苗与儿童自闭症有关,美国许多父母没有给孩子接种疫苗。由此,2019年美国爆发了25年来最严重的麻疹疫情。
其次:媒体的锅。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经说过,CNN这样的人都是假新闻。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但媒体在污名化“专家”方面绝对不是无辜的。
比如作者开头举的例子。现在的媒体为了获取流量,迎合大众,无所不用其极。一些中国媒体会这么做,尤其是美国媒体。
媒体记者犯错不是一次两次了。例如,一些记者认为加沙有一座桥,但它并不存在。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为了嘲笑他的同行,一名记者编造了一个骗局:“巧克力可以帮助你减肥”。结果其他同行连专家都没问,直接引用了。
只是一个善意的骗局,有时甚至为了流量而炮制假新闻。
比如《滚石》杂志的一个记者为了流量,执意要找一个美国精英校园的性侵案,主编也帮这个记者发布新闻。
结果:这则新闻引起轩然大波,但事后调查是假的。而且这份报告中引用的调查数据:美国大学中1/4的女性遭到过性侵,这也是假的。
媒体更常见的吸引流量的方式是人们讨厌但我们停不下来的标题党。
有一则新闻,事实是:美国自杀人数整体攀升,退伍军人自杀人数增加,但自杀率低于其他人群。
有媒体解读为:退伍军人自杀人数在上升,所以在写头条的时候:21世纪退伍军人自杀率在增加,一天22人。
事实上:美国的自杀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退伍军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事实是:#退伍军人自杀人数增加#哪个更抢眼。
这个数字在各种反战宣言中被引用和广泛引用。
最后,网友不是无辜的,太自恋的当代人。
在《专家之死》中,作者告诉所有人,包括我们。说实话,有几分道理。
比如人性。
我们天生好奇,喜欢看标题党。尽管骂,下次看到类似标题,还是会点进去。当#专家建议#成为一种流量密码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一边咒骂一边点进去,加深对“专家”的刻板印象。但是,我们专注于令人窒息的专家发言,我们会自动忽略真正的专家和大脑回路正常的人提出的正确建议。
现在的人变得更肤浅,更浮躁。很多人只看了标题和摘要,甚至没有看完所有的文章和视频,就开始喷了。作为一个作家,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很多时候,读者只是看了一个标题或者写错了,就开始批判作者的水平。我甚至不想辩论,因为和这样的网友喷毫无意义。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笨。这看似挑衅,实则正确。
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鸭子效应”。Ducky效应告诉我们,越是愚蠢的人,越会高估自己,不会觉得自己无知。平心而论,我们都倾向于高估自己。如果你让每个人给自己的才能打分,你听到的答案会是“中等偏上”,也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嗯,中等偏上。
最后一个:证实性偏倚。这个词的意思是:当我们认为一个想法是正确的时候,我们会寻找相关的证据来证实这个想法。如果这个想法是一种偏见,那就更糟糕了。事实来来去去,人们想记什么就记什么。所以,任何人想要进行理性的辩论,都只会被证实性的偏见搞得筋疲力尽,因为这种偏见让论点和理论变得不可证实。
俗话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专家之死”的道路上,没有人是无辜的。
3.如何逃离「专家之死」?
《专家之死》这本书列举了专家死亡的后果,比如社会信任成本的增加,专家与民众的恶意螺旋,损害了公众对现实公共问题讨论的参与,甚至像上面列举的反疫苗运动一样损害了公众自身的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专家之死”的不良影响呢?
因为“专家之死”的原因涉及到很多层面,也有很多解决方法,这里笔者只列出书中给我们普通人的建议:
1.努力摆脱信息茧房。
现在互联网为了用户留存,拼命按照算法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接触的信息会越来越单一,就像蚕吐出的丝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我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对自己不喜欢的选择性视而不见。
这会导致偏见,傲慢,群体撕裂。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信息茧房呢?
笔者的方法:给自己做一顿营养均衡的新闻餐。关注各大报纸,看至少两三个新闻台,订阅至少一份至少与你平时观点不同的期刊。
2.警惕网上的信息。
按照作者的话来说,网络百花齐放,但大多数都是臭烘烘的,包括一些随心所欲的博主的阴谋论,[/k0/],以及群体精心策划的运动,这些都被虚假信息包裹着。
互联网搜索引擎根据算法提供你感兴趣的内容,而互联网公司是盈利的。
我们普通人应该对此有所警觉,看看网上的言论或文章,猜测一下背后的人,发表这种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而且,在关注网络上的评论,尤其是专家的评论时,要注意“专家”是相关领域真正的专家还是只是业余水平。就像书上说的:兴趣和职业不一样。
有一句话应该是英国作家阿拉斯泰尔·库克说的:“专业就是即使不喜欢也要尽力而为。”业余爱好者的热情是不稳定的,不能代替专家的判断。
希望那些不是专家的“砖头专家”不要再讲了,让真正的专家来讲,再也不想看到那些弱智的人来讲了。
我们普通人也要学会不被一些无良媒体的言论所操纵,擦亮眼睛!
也希望媒体能更专业一点!
参考书:
[美]托马斯·尼科尔斯:《专家之死》,中信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