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八月二十八日电。标题:在互联网上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王京怀
弘扬时代新风尚,建设网络文明。28日下午,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天津拉开帷幕。
网络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网络空上升趋势日益巩固,网络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网络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新风正在吹来。
在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论坛上,与会嘉宾发言踊跃,见解碰撞。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成就展,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讲述着网络世界里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
02:26网络中的“新风气”空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文明新格局……”在大会主论坛上,国家电网天津滨海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时代楷模张立明等代表共同发表了《建设网络文明天津宣言》。
“每个人都要当好网络公益领袖,让网络成为道德文明的栖息地,让时代新风充满网络空。”张立明的话落在了地板上。
从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新风尚、正气,网络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新风尚日益明显。
8月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与会者参观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展览。新华社记者冉立摄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在多年前,天津的“网上马克思书房”就上线了。“学习不用花钱,让更多的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天津市委网信办一位负责人说。
“学习强国”、“全国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文物100”……一批承载红色资源的App和品牌栏目,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网上宣传继续深入扎实。”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等。,不断提高了全社会的网络文明素养。
-正能量故事照亮网络空。凡人善举在网络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好评,“热搜”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中国文明网共发布“中国好人”16228个,在线互动超过100亿次。
“学会做好人,努力做好人,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新趋势。”中央文明办一局局长薛说。
——照耀你,网络文化精品。近年来,网剧质感明显增强,网络电影《血色未知四川》、网络动画《吞星空》等一批优质作品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关注。
线下文化元素纷纷上线,不断丰富网络空。“故宫全景”、“敦煌云游”等小程序上线,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而感性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考古过程中我们在网上直播,国宝文物及时发布,让三星堆锁定热点。”三星堆博物馆馆长于蕾激动地说。
深化“新作为”治理
杨柳青年画人偶抱鱼、霍元甲雕像、无人驾驶汽车——成就展在天津西青展览馆,智能全息投影展示的地方文化元素令人眼花缭乱。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相辅相成,两者之间的桥梁是互联网。
“展馆内特别设计了互动游戏体验区,比如演示垃圾分类,体现了网络文明建设注重与群众的互动和参与。”西区区委网信办副主任徐囡介绍。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平台、技术渠道和产业载体,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增长到7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安全空学院教授左晓东等专家指出,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内容变异、隐私泄露、数据漏洞、诚信危机等粗放式发展的问题,不仅损害网民切身利益,也不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
8月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与会者参观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展览。新华社记者孙摄
家庭网络的安全和清晰,需要网络综合治理和网络文明建设的双向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日益完善,网络文明建设的法律基础不断夯实。
颁布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100多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完成了网络法律体系的基本建设,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自2019年以来,我们已经清理了200多亿条违法和不良信息,近14亿个账户。”盛荣华表示,针对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央网信办结合“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为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提供有力保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平台经济企业也不例外。互联网无序发展出现苗头后,从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指导意见,到《关于加强反垄断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的意见》,逐渐释放出国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背后资本规范的信号,为行业发展设置了“红绿灯”。
8月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与会者参观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展览。新华社记者冉立摄
文明互鉴“新桥梁”
——成就展上,很多人在交流互鉴展区驻足。2021年,中国预约,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坦互联网文化交流会……生动的场景记录了中国通过互联网加强文明互鉴的历程。
互联网具有传播的属性。今年4月,腾讯音乐推出“一键出海”功能。音乐人只需一键勾选“发布到海外平台”,其作品最快可在7个工作日内上架全球230多个平台。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万名音乐人在海外发行了超过21万首歌曲,中国音乐正在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力。”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杨奇虎说。
8月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与会者参观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展览。新华社记者孙摄
让更多来自互联网的国际友人“身临其境”地走进中国。
“数字敦煌”资源数据库平台自2016年上线以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敦煌30个石窟的文物信息进行拍摄、扫描、获取和存储,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化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截至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的学者通过该平台了解敦煌,点击量超过1600万次。”敦煌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余天秀说。
让互联网跨越国界,携手应对全球变化。
8月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与会者在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孙摄
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些甚至被迫关闭。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全球博物馆收藏与展览网上接力”,来自五大洲15个国家的16个国家博物馆参加。《策展人的选择》16场直播吸引了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追剧”。这一创新之举让全球网民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通过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多位嘉宾表示,希望借助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这个平台,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推向全球市场,让更多人爱上中国文化。
海报设计:孙瑶
视频记者:徐剑、杨子春、邓浩然、刘润芝、郝杰、方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