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自去年10月25日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了9个多月。这期间市场参与热情高涨。目前,选层离开板仅一步之遥,首批32家公司已全部完成询价和定价。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李永春日前表示,已做好选定楼层交易的相关准备,预计选定楼层将于本月底正式成立。
首批32家入选企业蓄势待发。

截至7月12日,32家企业已全部进入公开发行阶段,并已全部确定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数量。本报记者梳理后发现,32家公司拟发行8.4亿股,合计募资94.5亿元,平均发行价14.7元,平均发行市盈率31.1倍。
“精选层是整个新三板深化改革的核心。7月底,首批32家入选企业将集中挂牌,开启新三板市场新征程。”资深投行人士徐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精选层的推出提高了空之前对新三板的关注度,精选层新股认购热情非常高,新股的买入价远超预期,大大提升了各类企业申请精选层的积极性,进而带动了基础层创新层升级的动力,大幅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渠道。
安科新团队负责人、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朱海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32家企业主要集中在TMT、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行业,营收较大,但仍有部分公司需要培育。公司的特点是既有“巨无霸”,又有“小而美”。公司中第一批行业龙头贝特瑞和盈泰生物的营收在40亿元-50亿元之间。此外,其他公司平均营收在3-4亿元之间,利润约5000万元,平均募集资金2.55亿元。
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截至7月12日,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8535家,其中创新层企业1188家,占比14%;基础层7347个,占86%。7月10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2020年第三批拟定期转入转出创新层挂牌公司初步筛选名单,转入54家,转出2家,净增52家。届时,新三板将有1240家创新层公司,是2019年同期的1.8倍。此外,截至目前,已有199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并在选定楼层上市的计划,70家公司接受了它们的申请。
中国新三板研究院副院长、首席行业分析师谢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创新层企业数量和申请选择层企业数量来看,改革后,创新层企业申请层调的积极性更高,符合创新层条件的企业超过95%提交层调,为未来进入选择层甚至在转板上市打下良好基础。
在谢才看来,本次深改后的新三板市场已经形成了“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的多层次细分市场。在分层制度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交易制度和发行制度,有利于风险分层和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企业融资提供差异化的制度安排,满足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深改后的新三板市场显然让企业更有信心。今年1-6月,新三板市场共有471家公司退市,比去年减少452家,同比减少49%。此外,截至7月12日,新三板市场360家公司已定向发行365股,发行32亿股,均价4.5元,募集资金147亿元。二级市场共成交127亿股,成交额550亿元,成交均价4.3元。

北京吴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完善了定向发行制度,包括小额自办发行制度和35人以上发行制度;另一方面,引入了公开发行和在选定楼层上市的新制度,并实施了连续竞价交易制度。系统优化叠加增量体系,使新三板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在新三板市场找到定位,并能基于新三板平台持续开展直接融资,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铺就一条产业和资本双轮驱动的成长之路。
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随着新三板改革,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合格投资者积极入市。数据显示,合格投资者数量从2019年底的45万人增加到6月底的131万人,增速较快。
谢才认为,深改后优化完善新三板市场定向发行制度、新增公开发行制度、精选层持续竞价制度、创新层增加交易撮合频率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规模, 充分发挥新三板市场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作用,弥补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不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谢才表示,对于一个市场来说,交易制度的设计和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的数量对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三板精选层实施连续竞价交易制度,增加创新层和基础层的撮合频率后,新三板市场的交易频率和规模有望随着投资者数量的大幅增加而增加,有利于提高新三板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