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之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估价数千万元的房屋在拍卖平台“1元”,系统页面居然显示“成交”。不过,中国之声记者从总台了解到,负责拍卖标的物的法院最终宣布交易无效。

近年来,在线拍卖行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使是处罚相关的拍卖行,由于其成交价低于市场价,也往往会引来竞争。而“1元起拍”大大降低了参与竞价的门槛。“1元起拍”是投资者的机会还是拍卖行的噱头?投资者需要警惕哪些风险?
“1元起拍”周边有底价
拍卖机构:一般不会“1元成交”
杭州某写字楼的一套房产,最近在某拍卖平台拍卖。甲级写字楼,全玻璃幕墙,该房产评估价约为1523万元。
在为期一天的拍卖中,该平台吸引了13000多人围观,但只有两人报名并出价一次,出价金额为1元。网上拍卖成功确认显示,用户彭某某在该项目公开拍卖中获得最高竞价。标的网上拍卖成交价1元,处置单位为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兰州中院负责拍卖行的法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元内的拍卖价格不会真正敲定,司法拍卖很可能会以巡回拍卖告终。拍卖中还有一个红字的“特别说明”,上面写着,“本次拍卖为有底价的加价拍卖。如最终出价未能达到底价1178万元,则交易不成交。”
与此同时,浙江一家拍卖机构的经理在总台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即使没有底价,也很少有“1元成交”的。“一般来说,不会有。1元开始有人参与拍摄,但不知道最后要花多少钱。”
某拍卖平台的客服也表示,所谓的“1元起拍”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吸引流量,1元成交的极端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一般法院设立1元开拍是为了增加曝光度。设置提醒和报名的人会比较多,所以竞价会比较激烈。但后续的价格不是我们决定的,要看最终的交易价格。”

拍摄室似乎“失踪”了
事实上,隐藏的风险
中国之声台湾台记者搜索了几个拍卖平台,发现很多“1元为主”的拍卖行都有房产性质、交易描述等特殊的“标签”。
比如深圳福田区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评估价超过350万元。拍卖平台显示,已经有6300多人围观,400人设置了拍卖提醒。但房屋公告中也有一条小红线,注明:“本次拍卖为标的房产长期使用权”“竞买人自行核实,并承担可能的法律风险”。
深圳一家拍卖行的经理告诉中国之声记者,房子其实是“小产权”房,但是风险背后的所谓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甚至可能获得拆迁补偿。“这是以前在城中村自建的房子。你可以买回来使用,出租或转售。征地拆迁的话,补偿款也归买方所有。我们有过户协议,有律师见证,但没有户口本。”
不过,深圳一位一直做不良资产处置长期代理的律师提醒,所谓的“长期使用权”合同其实暗藏风险。“没有产权证,你买的是合同中享有的权益,但这个合同可以多次出售,根本找不到。”
这位律师强调,一般来说,拍卖行的法律程序已经走完,但在实际操作中,拍卖后也可能会遇到执行难等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排除它有个坑。如果你真的能得到它或使用它,你就得画一个问号。”
专家:互联网让拍卖行市场更加透明。

你不能为了“赶上”而忽视风险
发牌坊,一个很多人曾经觉得陌生的词,这几年突然流行起来。从几个大发拍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来看,市场上的拍卖行越来越多。“1元起拍”目标房源也吸引投资者关注。
“1元起拍”规则最早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6月发布,其中第八条规定,刑事案件涉案财物网络拍卖不限制竞买人数量,实行1元起拍、价高者得的竞价规则。不过,虽然理论上“1元起拍”,但大多数拍卖行最终都是以接近二手房市场价的价格成交。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1元起拍”只是一些拍卖机构吸引买家的手段。要注意背后是否有其他猫腻和负债,防止认购后产生新的费用。“它有一定的营销成分。如果中间有一些猫腻和炒作,从稳定房地产秩序的角度来说,司法拍卖行里的低价是需要控制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秀池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拍卖行市场逐渐透明化,与过去相比,拍卖价格与市场价格会越来越接近。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为了“追赶”而盲目忽视风险。“拍卖买房比正常渠道买房便宜,比市场价低,但一般背后都有一些债务纠纷,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