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六月二十二日电。6月22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题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出政策组合拳》的报道。文章称,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红包”正在加速发放。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获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近日正式印发。2020年,我国将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等“硬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研究推动建设一批跨国、专业化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同时,十多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纷纷密集出台“地方版”详细方案,着力从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疏通成果转移转化的“梗阻”。
打造区域中心,聚焦“硬科技”
根据工作要点,2020年,我国将推进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改革发展。其中包括加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纵横联动和协同发展。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东部中心、南部中心、西南中心等。发挥先锋作用,形成中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骨干网络和区域枢纽。研究推动建设一批跨国性、专业性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切实提升我国技术要素市场集聚和配置全球科技资源的能力。
此外,在总结前期科技成果直通车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汇聚政府、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的技术转移服务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直通车为硬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服务支撑。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有条件的城市、国家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硬科技”专场,促进“硬科技”科技成果与资本、人才、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硬科技成果的流通、配置、转化和应用。
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除了在“硬科技领域”加大成果转移转化的布局外,还为现代技术要素交易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工作要点》指出,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工具,可以对现有技术合同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建模分析,对技术成果进行更加准确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分析,解决科技成果评估定价难等问题。5G通信网络设施的普及应用,为现代技术交易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基础条件,可以实时处理海量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信息,通过实时竞价和撮合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达成协议。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鹤林表示,区域中心往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转化质量好的地区,产学研体系相对成熟。围绕区域中心布局,一是可以发挥区域内各单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二是可以以这个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潘麟认为,下一阶段,要注意理解和坚决实践《工作要点》提出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央政府的努力在各地开花结果。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推动产学研金融创新。报告明确提出,要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实施重点工程攻关,让谁能干就让谁干。
在地方层面,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便民之门”。6月1日,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生效。《条例》规定,在不改变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前提下,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使用、转让、投资部分或者全部职务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的比例,对奖励和报酬的比例给予更高的选择权。
事实上,目前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遍地开花”。据统计,去年以来,北京、四川、陕西、广东、甘肃、河南、山东、上海等十余个省市相继出台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武汉支持企业开展技术难题招标、高校科技奖励等“RD众包”;河北省正式启动“52111”工程,围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协同创新的战略定位,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除了地方政策,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3200所高校转让、许可、投入科技成果合同11302项,合同金额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其中,合同总额超亿元的有32家,同比增长14.3%。
成为企业的主角,全力疏通堵点
随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要素市场的主体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工作要点》指出,从2003年开始,中国企业在技术合同输出方面首次超过高校和研究所,从此成为技术要素市场的主体。2019年,我国企业出口和购买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占我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90%和70%。这标志着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事实上,无论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模式创新,目前中央都在紧锣密鼓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质就是让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企业和市场。
“作为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注意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的协调。”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员说。他认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关键在于解决好产学研“两张皮”的问题。“以前企业委托高校,一纸合同委托项目。高校追求高水平论文、高水平成果、发明专利;企业追求的是市场、低成本、高技术。两个目标不同步到一点。”该研究员直言。
潘麟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短板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以更加专业的科研团队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其次,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一方面政府负责相关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沟通,政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最后,要把市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支撑,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