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招聘偏见:你的职业生涯还有更多可能

核心提示2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知名作家蒋胜男,在接受采访时建议取消公务员招考的35岁年龄限制,她说:35岁正处在就业盛年,希望这将对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信号,但是真正让全社会的企业都消除年龄偏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

2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温大研究员、知名作家蒋胜男在接受采访时建议,取消公务员35岁的年龄限制。她说:35岁是就业的黄金时期,我希望这能为整个社会做出榜样。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但要真正让全社会所有企业消除年龄偏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为目前我接触的公司,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央企、国企还是传统企业,90%以上都不能接受35岁以上的非管理岗位甚至更高层次的人才。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大厂,也存在于一些独角兽企业和创业型公司。

甚至就在三天前,在与一家中小型企业沟通时,他们明确表示,无论什么级别的管理岗位,都会接受35岁以上的应聘者。

因此,全社会的企业消除年龄偏见任重道远。

更残酷的现实是,除了年龄偏见,还有很多其他的偏见亟待消除。

这些偏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在真正的改变到来之前,求职者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偏见带来的伤害?

接下来,我会一一告诉他们。

01

学术偏见

周五下午,一个产品经理的新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刚被一家创业型公司辞退,目前待业在家,希望我能给他推荐一个大厂。

我告诉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大专学历,去大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他愣了一下,犹豫地说,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小公司业务各方面都不稳定,还是大公司好。

我说:你之前申请过大厂的机会吗?

他说,有,但是简历发出去总是没有回应。......

这张图是去年3月,杭州某大数据公司因为在与求职者的沟通过程中提到“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问题”而被称为热搜新闻。

事实上,除了服务型和生产型行业,或者销售或客服岗位,避开专科生已经成为大多数公司不成文的规定。

而这里的专科是指第一学历。如果你的第一学历是大专,即使你去北大读本科或者国外读MBA,也是无济于事的。打开简历不到5秒钟,HR会立即关闭。

一些大厂、国企,或者创始人学历很高的企业,甚至要求所有人才都来自985、211院校。

这背后主要有四个原因,除了有些岗位确实有专业要求:

01.从众心理。别人都只想要本科生,我们也是;

2.光环效应,大部分企业认为一个人的学历好至少意味着他的学习能力强,基础素质好;

3.热门行业和公司不乏候选人,可以通过学历筛选出一部分人;

4.降低招聘测评成本。很多面试官不具备专业面试的能力。

这样的后果就是长期招不到人,或者招聘周期大大延长;很多企业宁愿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招聘,也不愿妥协。

早些年,有些考生会选择学历造假,但现在企业普遍要求王学信证明,所以没人敢造假。

更糟糕的是,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抱负的人被剥夺了创造价值、追求梦想的机会;这是非常令人心寒的。

去年冬天,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候选人,他有着丰富的行业领先公司的职业经验。但是因为大四的时候和导师一起创业,所以没有拿到毕业证。

就在今年,一个合适的职位空缺出来,我第一时间把他的简历推荐给了HR。企业问了学历证书后,对我说:‘既然他选择了乔布斯和盖茨的人生,那就不要再工作了……’

可以预见,这个职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招到人,因为市场上符合背景要求的候选人不超过10个。

相反,在很多欧美国家,虽然有名校效应,但真正关于学历的偏见要少很多。

2019年,苹果CEO库克表示,2018年苹果新雇佣的员工中,有一半没有学士学位。

在加拿大,很多硕士毕业生因为学习过于理论化而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去高校重修。

在过去的招聘经历中,我遇到过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除了学习,其他如沟通、灵活性、动手执行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

我也遇到过很多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大学毕业生。

第一学历往往只能代表一个人在高考中的状态,或者他/她早期的学习承诺,并不能真正说明他/她的工作能力。

02

公司背景偏见

如果你从未在知名公司工作过,或者只有短暂的知名公司工作经历,你的简历很可能不会被其他大厂或知名公司选中,除非职位稀缺。

这是另一种偏见,即只有大公司或知名公司的应聘者才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

2019年底,我在为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招聘某个方向的产品经理时,因为方向特别窄,搜遍全网,发现只有一家小公司有这个方向的人才,刚好有一个候选人非常合适。他对我代理的客户公司也很感兴趣。

但是和HR沟通了几次,最终客户拒绝了他,因为他呆的公司太小了!

我知道大部分HR和猎头的简历搜索都是围绕大厂名单展开的,背后的主要原因包括:

01.大多数企业认为从大厂或名企挖人是向他们学习商业逻辑、组织架构和工作方法的主要手段;

2.降低招聘测评和试错成本,被大厂或名企录用,说明应聘者已经具备相当的能力。相比小公司的人才,用错人的风险更小。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大企业或知名企业的经验都值得学习。在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创新更容易成功。

创业公司或小公司出来的人才,往往工作能力更复杂、更灵活,因为他们不像大厂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

公司越大,内卷化越严重。留下来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

一个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只有几家,愿意频繁跳槽的候选人很少;对知名公司的简历进行筛选,看似只是缩小了搜索范围,实际上却增加了招聘的难度。

这不仅限制了企业间的差异化发展,也剥夺了创新人才被看到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03

稳定性偏差

看到这里,如果你说,我今年35岁以下,有名校和企业背景,我能不受偏见吗?

大概率可以,但前提是你的稳定性好。

这里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

1.工作时间的稳定性

2.位置的连续性

如果你在大部分公司工作3年以上,工作经验不超过1年,那么恭喜你,你的稳定性合格!

而且你的简历很有可能因为稳定性差而被公司拒绝。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两周前,我给一家传统大健康企业推荐人才时,有两位知名公司的优秀人才因为稳定性差被拒,因为他们的经历大多不超过2-3年。

这种现象在跳槽频率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稍微好一点,但也好不了多少。

这背后的原因包括:

1.商业伙伴担心候选人的能力,尤其是缺乏应变能力。出现问题时,他们选择跳船逃生,增加了训练成本;

2.HR会不自觉地把一个企业的招聘标准带到另一个企业,稳定性逐渐成为所有企业选人的基本标准;

3.企业无法准确判断频繁跳槽的原因,用稳定性淘汰人可以降低招聘测评成本。

事实上,由于国家职业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的最初几年里,一直在试图通过频繁跳槽来犯错或成长。

在一个内卷化严重的大厂,只有努力工作的称职员工,更容易因为不公平竞争而输掉职场的“政治”斗争。“劣币驱逐良币”是大公司普遍存在的情况。

很多招聘偏见导致劳动力短缺,导致招聘者和求职者无法坦诚沟通。人才入职后发现与领导和文化不匹配,选择跳槽。

再加上竞争公司的高薪等原因,稳定性差已经成为国内员工普遍存在的情况。

而西方国家无论是在招聘过程中,还是在用人过程中,都更看重员工的能力而不是背景。职场政治少了,员工的忠诚度自然更高。

我认识的很多外国朋友都在同一家公司呆了10多年。

第二层稳定是职位的连续性。在一个高度经验性的招聘环境中,企业并不欣赏频繁换工作/岗位的人才,除非你换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性。

即使你以前是招聘人员,然后你去了HRBP,你的市场价值也会大大降低。企业往往不知道怎么给你定位,因为他们需要一直在招聘或者一直在做BP的人。

事实上,HRBP需要一定的招聘能力,好的招聘也需要像BP一样贴近业务的能力。

在招聘外国人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职业经历,他们不会失去机会。相反,外企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更复杂,更有创新性。

招聘前,我做过英语翻译和海外项目经理。2017年和2020年,我得到了两家世界500强外企的机会。面试的时候,HR甚至直接表示了对我过往经历的认可。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很少。

所以在中国,严格来说,求职者只有很短的犯错机会,无论是换岗位还是换公司。不超过一年的“开小差”期,是你犯错误的唯一机会。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公司真的找不到背景更好的人。

04

年龄偏见

我想说更多关于年龄偏见的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大规模的年龄偏见很大程度上与官僚主义有关。

以互联网公司为例。第一批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大多出生于80年代。一段时间后,一些80年代出生的人成为了经理。这时候他再招人,肯定更喜欢90后,因为管理成本更低。

一些90后长大成为副经理后,必然倾向于招聘比自己年轻的人。

实际上,这背后是中国传统的按年龄论资排辈的观念。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权威因为年龄而受到挑战。

诚然,80后和近一半的90后并不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能力。

马云、刘、、张朝阳,这些互联网行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基本都出生在六七十年代。1961年出生的李开复甚至在1988年就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35 -45岁都是一个人心智最成熟、能力最强、资源最丰富的时期。

很多企业不愿意雇佣35岁以上的员工,因为担心他们不能加班。姑且不论提倡长期加班的企业文化是否正确。事实上,无论是因为家庭压力,还是随着心智的成熟,35+的员工比20+的员工更愿意为工作付出额外的努力,也更趋于稳定。

随着健康观念的日益成熟,更多30+的人开始注重运动和养生,身体状况很可能会比20岁的人更好。

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简历上一般不允许年龄。如果雇主因为一个人的年龄而剥夺他的工作权利,他将立即面临起诉和高额赔偿。

试想,一个企业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要求员工年轻,这就意味着硕士25岁以后,一个人工作10年就被动下岗了。......

有些人27岁读完博士就被市场淘汰,甚至30岁毕业,已经工作了5、8年,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

05

其他偏见

除了上述偏见,你可能遇到的其他招聘偏见包括:性格、星座、外貌、婚育状况、地域、家庭背景...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之所以把学历、公司背景、稳定性、年龄挑出来,是因为它们是影响你是否被录用的最重要因素。这四个因素只要有一个达不到“标准”简历的要求,你就极有可能被判“死刑”。

这意味着,在真正的改变发生之前,如果你希望你的职业发展遇到更少的瓶颈,你的简历必须同时满足四点:

1.本科及以上学历;

2.至少2段知名公司背景;

3.至少60%的工作经验在3年以上;

4.35岁前做高级经理以上。

06

“标准”简历,伤害了谁?

不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改善职业教育现状,如果继续用现在的方法筛选和评判人才,后果无疑是严重的:

1.高考成为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阶层进一步固化;

2.年轻人的错误成本变高,无数的潜力和创造力无处施展;

3.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用工荒”,差异化和创新发展将进一步受到制约;

4.大多数中年人面临失业,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更多人选择丁克,老龄化加速。

所以,招聘偏差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无数的个人和整个社会。

07

如何消除偏见?

强烈建议国家和政府部门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强制执行并监督各企业执行。

企业应以能力为主要招聘标准,在开始招聘前,系统分析优质候选人的能力和素质模型,排除一切偏见,进行无差别招聘!

同时,企业和招聘机构要对所有涉及招聘、HR、猎头顾问的业务进行专业的面试培训,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合适的人才。

08

在变化发生之前,

求职者该如何应对偏见?

1.在大学选择专业或者最晚毕业前,开始系统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

如果你没有做过类似的探索,可以通过学习文下的课程或者一对一咨询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2.慎重选择职业,确定自己选择的行业、公司、岗位、老板适合自己;

3.尽量少跳槽,至少在一家企业工作3-5年以上再考虑跳槽;

4.求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避免受到偏见的对待;

5.受到偏见对待的职场人,要尽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寻求公平的对待。

最后,真心希望更多的商业、HR、猎头同行早日摒弃招聘偏见,给大家平等的就业机会。

如果你因为年龄、学历、公司背景、稳定性等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招聘偏见。,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让平等就业、自由实现抱负和梦想的世界更快到来!

目标

在多年的人才招聘和职业咨询中,我发现80%的职业发展问题都是因为错误的选择;

那些事业有成,一切顺利的普通人,多半是因为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没有找到的人,总是在四处奔波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机会;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职业适合你,请关注我@职业导师May姐姐,随时找我咨询,谢谢!

关于作者:

跨行成功过渡

几个真正在做招聘,了解市场需求的专业策划人。

高端人才招聘主管

魅力事业负责人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