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消费升级

核心提示作者:水上焱上海也不是没有互联网,曾经也是中国电商行业的摇篮。马云也看上过这里的光怪陆离,拿了软银的投资就把阿里总部搬到了上海。当然,最终阿里还是杭州企业。而真正诞生发达于上海的互联网巨头,现在只剩下一个携程。靠着梁建章两进两隐,携程也成为

作者:水颜

上海不是没有互联网,它曾经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摇篮。马云也看出了这里的陌生。他拿了软银的投资,把阿里的总部搬到了上海。当然,说到底,阿里还是杭州企业。而真正在上海诞生和发展的互联网巨头,现在只有一个携程。

依靠梁建章的“两进两出”,携程也成为了一个可以带着所有新钱和旧钱,轻松游走于BAT之间的巨头。

最近新钱有些下降,很多人都在盯着老钱怎么回归重塑市场。携程梁建章的案例显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赚钱才是硬道理。

上周,携程发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净收入上升13%至73亿人民币,尤其是国际机票酒店业务量同比增长40%。2016年,梁建章收购的海外比价平台Skyscanner撤资,营收增长6倍。得益于财报,携程股价在当天收盘后上涨了5%。

相比中概股最近的惨况,携程的业绩已经是一个冲击。相比美团酒旅、阿里飞猪这些还在烧钱的企业,能在巨头加持的竞争对手中保持增长,证明携程已经牢牢确立了O2O巨头的地位。

当然,从美团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团酒店间夜数早在2015年就超过了携程。6月,王兴接受专访,再次强调自己酒店的住宿天数已经超过携程,甚至再过一两年,将超过携程同程艺龙途牛去哪儿的总和。其实这一点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有所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美团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美团酒类到店旅行业务合并实现营收108.53亿元。同期,主营酒旅业务的携程营收为268亿元。换算后,美团酒旅业务营收35亿元,赶不上携程投资的同程艺龙,后者2017年营收52亿元。

即使是国内其他OTA和O2O公司的利润,除了携程,也不一定比得上携程的利润。

梁建章说:“携程一直流着盈利的基因。”

他说这话的时候,携程正在和鳄龙、去哪儿、途牛等竞争对手激烈厮杀,而梁建章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

这句话的底线是,携程平台当时拥有超60万家酒店商户,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的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牢牢守住了高频商旅市场,守护着酒旅市场的一座大金矿。

这种优势让携程在去哪儿的烧钱大战面前有恃无恐。在2013年和2014年的血战中,87亿元都烧到哪里去了?携程仅2014年就亏损1.5亿元。最终,携程合并去哪儿,庄团队离职。

此后,2017财年携程营收飙升至268亿元。

携程哪里找来这么多忠实的酒店?答案是投资。

2002年,携程“四君子”中的戚迹和沈南鹏退出,创办了如家快捷酒店。那时候快捷酒店在国内还是空小白。2005年,戚迹创立了瞄准稀缺连锁酒店的汉庭,现已发展成为华住酒店集团,旗下酒店品牌包括喜悦、全季、星程、海友。

携程凭借先发优势,借助资本深入酒店行业。有了这样的优势,2013年梁建章回归携程后,才能迅速敲定对途牛、途家、同程、驴评网、Songguo.com、订餐小秘书、太美旅行、飞常准、快捷酒店管家、知了游记、易到用车等白酒产业链公司的投资整合携程也一改弱势局面,成为国内OTA乃至O2O领域的霸主。

当所有人都以为携程会再接再厉,成为BAT之后的X时,2016年底,梁建章辞任携程CEO,携程CFO孙洁接任梁建章。

在作为“皇帝的父亲”退居幕后之前,梁建章接受了他的团队的采访。采访风头正劲的梁建章美团,认为其在行业内没有服务壁垒,很难真正赢得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的青睐;连锁酒店已经从美团下线,没有高星级产品;靠美团烧钱守住阵地。“这不是我们需要的。”

是的,携程要的是盈利的基因。高端业务更注重服务,价格敏感度低,可以在盈利的基础上拓展更多优势服务。

当时美团正试图分拆酒旅业务,意图将其塑造成第二部猫眼电影。停止补贴佣金的行动引起了商人的反抗。现在在招股书中,美团也极力强调在高星级酒店领域的布局。

美团一开始对“创新商业模式”、“规模效应”以及所谓的“无中间商赚差价”三缄其口,但一旦有了规模,大家都知道做中介收代理费才是最安全的商业模式。

因此,美团酒旅业务的独立融资仍在进行,所以梁建章只是挂靴去园。

携程的运营一直很实际,直接从高端高频的商旅市场提供在线预订服务,酒店机票保险代理直接赚钱,和线下门店没有太大区别。然后布局线下推广会员体系,引导用户养成高端消费的习惯。

携程布局多年的会员体系是另一个金矿。毕竟现在大家都知道“理发不赚钱,办卡真赚钱”这个简单的道理。

只是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喜欢通过转发红包来传播病毒获取客户。花钱办定向优惠会员卡这件事还是很难推广的。

但现在,阿里和JD.COM美团都开始销售定向优惠券,并向亚马逊学习推广会员服务。看来用户的增量已经到了天花板,是时候回归传统的用卡赚钱的套路了。

创造需求和服务需求

携程的发展思路也很清晰,占领空白港需要市场,开放垂直服务,整合产业链生态提供完善服务,依靠良性现金流和利润保持增长。

但这条路线并不总是行得通,国内电商行业给出了相反的案例。

2000年,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有很多平台,如8848、易贝、卓越、当当等当时各个厂商的发展思路都是仿照亚马逊的B2C模式,用软件技术服务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渠道商,用货到付款的模式来获得用户的信任。

2003年,阿里旗下淘宝恒空诞生,主打C2C模式,借势非典。到2004年支付宝出来的时候,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彻底改写了电子商务的历史,推动了国内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

但实际上,C2C一直是国人的伪需求,国内也没有成熟稳定的二手交易市场。即使在今天,闲鱼的二手交易也并不稳定。但是,阿里通过电商威客的概念,创造了一种新的时尚。当大家都被非典困在家里的时候,却不得不进行网上交易,这让淘宝名声大噪。这只是在创造需求。

淘宝有了流量后,吸引了大量个体商家入驻,然后凭借廉价商品和支付宝成为电商市场的老大,击倒了很多前辈。

需求的创造击倒了服务需求,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但更多的人会感受到流量的力量,中国市场开始了流量为王的时代。

所以,凡是能收获流量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不管有没有商业模式,都受到青睐。在长尾理论和平台思维的加持下,国内互联网创投市场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BAT三巨头的封闭策略也打响了三场流量大战。互联网也因此变成了toBAT,原本陪伴创业者成长的风投和PE也变成了短期投机者。将登上拉力赛讲台的朱啸虎备受追捧。

但是,创造的需求是用钱换流量的。如何将这些流量转化为真实需求,进行所谓的“降维打击”,成为一个难题。毕竟腾讯这种流量大公司,并不代表哪里都玩。搜索电商广告三大业务,一直和腾讯的基因有关。

携程的竞争对手美团酒旅和阿里飞猪日子不好过。

通过美团的团购业务,电影票务和外卖市场被“降维”,进而酒类旅游市场被“降维”。可惜消费升级卡住了。低端用户买不起高端酒游,只喜欢吃榨菜方便面二锅头抢优惠券。

即便是阿里背靠的流量资源阿里巴巴飞猪,也只能在烧钱竞争下消耗手机用户的意向,冲击高端酒旅业务,转化率也堪忧。

当初团购生意火爆,核心原因是线下市场危机,高端餐厅生意不景气。有必要通过团购来帮助低端用户提升消费。外卖和电影票市场也是这种环境的延续,但这种环境在高端酒旅市场是无法持续的。就连团购、外卖、电影票市场在失去补贴后也开始现出原形。即使是90后、95后,新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也不可能天天高消费。

所以,消费升级不是在哪里都有用,创造需求也不是在哪里都有效。

如果服务跟不上,如何升级消费?

当然,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模式有自己的优势。互联网创业热潮过后,市场自发建立并推广团购外卖票务、预订、支付、扫码等互联网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已经普及到全国的大街小巷。现在,电商O2O的便利不仅存在于大型超市和专业便利店,街头摊贩也可以通过一个支付二维码轻松玩转。

只是经过这样的普及,各个店铺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用户升级消费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商家也失去了进一步专业化经营的必要。原有的“摊贩——开店面——便利店/美食城——大型超市/连锁品牌”的发展路线也失去了动力,供给侧改革难以实施。

可以说,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模式,让创业者只关注流量。无论是高端服务还是街头需求,无论是街头乞讨还是信用卡套现,只要是流量,都是向投资人要钱的法宝。没有人愿意专注于一个行业,创新升级服务去挖掘真正的价值。

与携程相比,业内对美团发布的数据也有诸多诟病。首先,酒店间夜数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市场潜力,美团却将其视为以“流量为王”的理念超越前者的证据。其次,美团经常被质疑将钟点房、未核实和退款订单计入过夜量。

毕竟对于一个还在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它更倾向于活跃用户数,也乐于将未做成的订单纳入综合数据。这些都是流量。

只是美团用户来自外卖团购电影票等门店业务,在酒旅消费中属于低频低端。对于这些用户问题,美团可以乐观一些,经常做一些补贴活动,确实刺激了不错的需求。

然而,这种补贴行为也让行业感到困惑,其中大量的计费行为甚至污染了所谓的“酒店间夜”数据。2015年315晚会上,美团的刷单问题也被曝光。当美团停止补贴,封杀刷单问题,用户的质量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所以在美团平台线下经常能看到汉庭、7天、如家、锦江之星等经济型酒店。

2016年,美团准备分拆酒旅业务独立融资,从而设定盈利目标,引发平台酒店反弹。最后因为低端酒店比例太高,很难拆分融资,只好在2017年裁员。美团颠覆O2O市场的欲望也下降了空。

2017年,美团开始进军航空旅行、网约车市场,布局高星级酒店,宣传其如何定向补贴吸引优质商家,筛选高端用户群体。像美团一样在布局酒旅市场的阿里,也开始投资高端酒店。似乎只有高端市场才能赚钱。

对于各大O2O平台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多年补贴的用户很难养成高端消费习惯。烧钱大战一停,被捧上天的用户转头,消费降级。但美团饿的时候,飞猪总要盈利,补贴的游戏撑不了多久。之后怎么才能引导商家赚钱呢?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经营经验中,用优惠卡购买优惠券是最好的方式。但用户购买优惠卡券的意愿与服务质量和便利程度成正比。

但现在都是小商小贩,服务太单一,没人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同时,专业便利店经营者的超级覆盖密度太低,让他们为了几张优惠券比外卖小哥还累,对用户没有吸引力。

微信早就为智慧零售打造了专门的卡券功能,但上线以来一直是摆设。推广这种模式的难度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近两年,阿里腾讯投资传统零售企业,力推智慧零售、无人便利店、生鲜电商、到家服务。遗憾的是,这些服务的质量令人担忧,一直难以实现规模化和高密度覆盖,用户无法产生强烈的需求。

想想当年戚迹是怎么发展如家和汉庭的生意的?打造一个中国酒店集团并不容易,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重建零售市场。

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从2005年就开始推进Prime会员业务的布局。国内大佬也不是半拍。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互联网公司。以前国内版权保护薄弱,线下市场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实体经济衰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用户习惯于支付免费红利而忽略服务质量,甚至大部分用户还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对各种服务没有高质量的要求。现在一时间换了方向,市场和用户都很难适应。

标签

市场呼唤各行各业更加勤奋和专业,但低端用户基数过大,追求品质的动力不足。

在质疑新钱的同时,老钱也要注意,低端市场本身从来没有被征服过。毕竟,新资金帮助市场迅速普及了必要的基础设施,这并非一无是处。现在只是新资金打乱了旧资金主导市场的规则。

携程,这个看似完美的案例,一直专注于中高端市场。截至目前,携程对自身业务增长的预期也在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低端市场只是布局。高端业务和低端市场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

即使携程受益于财报利好,实现了逆势大涨,但整体来看,携程的股价最近一直在下跌。

如何解决目前的市场困境?老钱已经被推到台前了。就连马云也逆着“不畏天下,不畏CFO当CEO”的思路,选择了张勇和井贤栋分别担任阿里和蚂蚁金服的CEO。现在马云准备彻底下台,两位前CFO接手阿里集团。

真的能解决问题的只是老钱,还是只是安慰剂?相比之下,支付宝微信的奖金更让人放心。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