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ceo

核心提示8年前的6月,万科集团总裁郁亮的“白银时代”论调,引发业界巨大讨论。时值去杠杆的“大棒”落地,房地产行业实行了比较严厉的限购政策,随后市场遭遇“寒流”,大部分人认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也正是在2014年,迎来了一波高管的离职潮。在20

8年前的6月,万科集团总裁郁亮谈及“白银时代”,在业内引起巨大讨论。当去杠杆的“大棒”落地,房地产行业实施更严格的限购政策,随后市场遭遇“寒流”。大多数人认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也是在2014年,迎来了一波高管离职潮。在2014年离职的众多高管中,原万科执行副总裁肖力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在绝大多数高管跳槽到其他房企的时候,小李加入了成立仅三年的互联网房产服务平台。虽然工作内容还是比较接近房地产的,但是从传统房企进入互联网公司在当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房地产高管可以跨行业跳槽?

8年后的今天,在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所谓的“黑铁时代”的时候,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成功跳槽到其他房企已经是一个很难的动作,而跳槽或者跨界创业就更难了。

但是,还是有一批高管做到了。

01

高层管理人员的转变。

2014年小李加入互联网公司后,也有地产高管成功跨界加入公司,但只是少数案例,大部分都去了互联网公司。

比如2016年,在告别凡客后,凡客首席人力资源官陈豪加入滴滴出行,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人力资源板块;

2018年,世茂集团首席人才官张伟加盟当时非常火爆的互联网公司摩拜单车,担任人力资源执行副总裁。

2020年底,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彭志斌告别房地产行业,加盟小米,担任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人才官。有意思的是,彭志斌在2021年加入深圳市麦克威尔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这家公司是电子烟公司。

去年年初,市场有消息称,华虹嘉信前总裁张立洲加盟阿里巴巴,担任集团副总裁,主管智能建筑事业部。

几个月前,也有消息称,原宇宙人力资源副总经理雍超曾在中海地产、奥园任职,并加入阿里巴巴。

可以看出,这些高管大多是人力资源出身。所谓“公职能口”,这些岗位的人才往往更擅长跨界跳槽,比如人力、财务。

互联网大佬以前总是挖地产人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管管理的企业规模大,都是为这些头部房企搭建人力资源体系和制度。

当然,这些人永远面临着如何与企业磨合、如何与老板沟通、如何适应互联网生态圈的现实问题。

还是有少数高管进入了高度专业化的行业,这样的案例少之又少。

近日,市场上传出廖鲁江在告别大发地产后,低调加盟BOE的消息。然而,他没有担任房地产部门的高管,而是担任了创新中心的首席运营官,负责创新中心的运营业务。

根据官方数据,BOE成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能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物联网创新、智能医疗产业的“1+4+N”航母事业群。

截至2021年,BOE已经积累了超过70,000项可用专利。每年新增专利申请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35%以上为海外专利,覆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廖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万金油专业。在龙湖、世茂、大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一次加入银行间企业,是一次新的挑战。当然,BOE也会有工业园区扩张的需求,或许廖鲁江也可以贡献他在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经验。我相信廖鲁江会很快适应新的企业。

插一条招聘信息:如果你们房地产开发商也在考虑转型,可以看看BOE的招聘人数,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今年年初,原三盛地产董事长冯锦一加盟中城创展,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官方数据显示,众诚创展通过产业投资、并购、PPP投资等方式,成功运作了一批优质项目。逐步打造为城市更新与新基础设施、矿产与智慧能源、流通供应链三大产业板块。

这家企业虽然有房地产的属性,但是可以看到矿产和智慧能源、流通供应链等板块。都与地产运作的逻辑大相径庭,这也为冯锦一的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

比如去年3月告别鸿阳,加盟中国平安,担任集团执委会委员、平安地产总经理的蒋大强,可以说是业内跨界成功的典型案例。

今年1月25日,蒋大强成功晋升为董事长、董事、CEO兼法人代表。

平安不动产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不动产资产管理平台。其业务涵盖商业、出租房屋、医疗保健、公园、金融产品等领域。

平安地产被业内称为隐形房东,也被称为中国的黑石,具有专业的投资能力、投后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蒋大强加入这家资金能力很强的房企,成为平安地产的掌舵人,可以说是最成功的跨界跳槽案例之一。

比如2020年11月,原弘阳集团CEO张亮告别弘阳,开启创业之旅,成为国内最早的精准医疗公司管理合伙人之一。

与之前其他高管没有跨界领域的积累不同,早在2017年,张亮离开徐汇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医疗企业的首席人才官兼执行副总裁。即使在加入弘阳后,张亮仍然受雇于该企业。

官方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精准医疗,尤其是癌症精准医疗。在癌症药物开发领域,新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管道包括免疫疗法和由其他标记变异驱动的靶向治疗。客户覆盖大型医药开发商、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大型三甲医院。

除了跨界转型进入新的轨道,依托原有的职业路径,继续做地产的高管的另一条转型路径是创业。但近年来,高管创业的案例并不多。

前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是最知名的人。2015年告别万科,与合伙人创办优客工场。去年10月,毛大庆再次进入食品行业,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开了一家包子店。

另一个是原龙湖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方圣涛,他离开龙湖后成为首席组织官的创始人。

2020年,中粮地产集团总裁黄春雷专注于自己创办的苏州启策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原中粮地产集团执行董事兼联席总裁李鹤立告别中粮,在苏州创办元力地产。

去年年初,外勤高管刘森锋告别外勤,专注发展自己的新基金会集团。

今年3月中下旬,朱荣斌还创办了新公司“荣宇建设”,告别了近3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转战创业战场。

如今,房企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合作”博弈:

职业经理人出资一部分,平台出资一部分,各自出资建立新的平台,相当于职业经理人把资本带入市场。这种职业经理人可以算是半个企业家,相对来说自由发挥的地方会更多。

比如,去年9月11日,和昌集团的曾冠宣布成立和昌兴隆地产,已经开始创业之路的原三叉集团总裁王出任董事长。

据查,和昌兴隆地产全称“苏州和昌兴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8月23日,也是第一家和汇昌集团、职业经理人合作的中介平台公司。和畅和王分别间接持有75%和24.1%的股份。

同样,企业作为大股东提供平台,出来创业的职业经理人作为小股东合作共赢。

02

转型企业家精神的新挑战

从岗位职能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公共职能的房地产企业高管转型比较好,主要是因为这几条线:

人力,运营,营销。

因为这些所谓的公共职能岗位,工作内容在各行各业都是互联互通的,他们受到的限制较少。

而一些专业线,比如工程、设计等,很难实现跨界跳槽。

地产高管虽然可以实现跨界转型,但这是一个把自己打散的过程。高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零心态。

不可否认,高管在房地产行业积累的组织管理经验和一些交易经验,是可以转化到新企业的。

但在跨界企业中,地产高管往往对行业发展的前因后果、未来发展趋势、缺乏行业内的资源和人脉等缺乏深入了解。,这些都需要高管们尽快完善和弥补,以零的心态快速适应新行业的规则。

比如房地产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模式是相互对立的。

原因是内部层级的划分。比如小米公司,采用的是极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小米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员工都是平等的,每个同事都是自己的伙伴。说白了,谁都可以向上级汇报。

而且大部分房企也是以类为单位的举报模式,层层举报。管理层级复杂,内部系统流程和控制相对独立。这就需要高管去适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机制。

其次,进入其他赛道的地产商,尤其是高管,可能又要正视薪酬问题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地产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光环是耀眼的。

当然,他们身上最明显的标签就是高薪标签。

前几年房地产巅峰时期,一些标杆地产高管的年收入高达几千万。另外,一位前高管算上激励机制的奖金,收入甚至过亿。

在谈钱不伤感情的地产圈,高薪作为最强的强心针,确实很有诱惑力。一些能开出优厚薪酬的房企,往往能吸引到当时的明星职业经理人。

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规模博弈告一段落。随着众多大型房企的没落,这些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光环逐渐褪去,一些典型房企甚至出现了高管相继离职的情况。

就像福建某房企老总抛出“房地产人才泡沫论”一样,也让业界对高管高薪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现在确实有太多的房企老板开始主张向制造业看齐。当去掉职业经理人这个“光荣的过滤器”后,房企业主已经越来越理性。

前几天和一个猎头朋友聊天,他说需要招聘高管的房企不多。一般都是一些中央国企。民营房企几乎没有招聘需求,这些央企的要求也很高。

在房地产高端人才市场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一些高管已经在转型的路上。

最后,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后,高管还需要学习新的行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更加专业的态度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更别说创业了,大部分高管还是会选择家装、建筑等房地产行业或者泛房地产行业来创业,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积累和资源,创业的门槛和难度都比较小。

但是,当高管进入创业战场时,会考验他们组织小团队作战的能力。高管能力的高低在一个创业公司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高管之前在房地产企业的成功是基于公司平台,而不是能力,那么创业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但如果高管能力很强,很多事情自己就能做,有一批下属和合伙人信任,那么创业大概率会成功。

标签

普通地产商转型已经很难了,更别说高管了。

高管转型虽然艰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这就需要高管清楚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定位是什么,用心态和能力做好转型的准备,在加入跨界企业或者创业之后,依然能以归零的心态和学习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我相信,大多数有能力的高管,在下一个“篇章”里,依然可以成就辉煌。

-过去的优秀推荐-

还是跳槽或者创业?

焦虑,迷茫,纠结

你可能需要一次深入的谈话!

主编:张燕

编辑:道格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违反,请联系我们。

注意“公司+职务+姓名”是必填项,否则不能通过。

也欢迎投稿。

报酬从1000到3000元不等。

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提交方式和报酬标准。

“地产人呼吁投稿奖励令!欢迎地产人投稿!》

我们成立了“地产人23班演讲交流群”

备注“公司+工作+姓名”

编辑把你拉进组里。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