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小伙养虾年沧桑像岁,拍视频为母校华农代言:做农民辛苦又浪漫

核心提示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2日讯12岁那年,敖云飞小学毕业。面对班主任的相机镜头,少年敖云飞叉着腰意气风发地说:“我的未来寄托在科学事业上,我想当科学家。”现在,26岁的敖云飞和合伙人在湖北天门承包了680亩池塘,养小龙虾已3年,每天风吹日

长江日报武汉客户端7月22日电12岁时,敖小学毕业。面对班主任的镜头,少年敖云菲意气风发地说:“我的未来在于科学事业,我要当科学家。”

现在,26岁的敖和他的伙伴在湖北天门承包了一个680亩的池塘,养殖小龙虾已经3年了。每天割草、喂食、抬虾、卖虾,是他的日常。

他12岁时的视频发布到网上后,有网友嘲笑他:“科学家的梦想无法实现。”奥·云菲回答说:“科学种田是为了实现我当科学家的梦想。”

敖在养殖基地。

农科学生火了。

今年招生季,农科院校火了。

在短视频平台上,云南农业大学男生丁在试验田里拍摄的视频被139万人点赞。那个视频反复播放:犁地机在起垄,机器轰鸣的声音,阳光在丁的眼镜上反射出一层薄薄的灰尘。他操着云南楚雄口音喊道:“欢迎来到云南农业大学。我们真的不用每天在这里挖地。”

在“农大学生丁”走红后,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敖也在短视频平台上为母校代言。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他站在养殖小龙虾的池塘边,侃侃说:“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大家眼中的211大学。有人说,农民的孩子去学农业,不如回家种块地。有一次,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直到毕业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没有陷入社会的泥淖,因为我曾在华农的泥淖中玩耍。来华农吧。毕业后,你可以选择都市白领,也可以像我一样,找一片净土,做一个农民,在徐来有清风,看夕阳,有诗有远方,自在潇洒。"

这段1分58秒的视频,结尾有个倒蛋。在养殖基地,熬了一上午草的敖,汗流浃背。他蹲在地上叹了口气,向网友建议:“上班去吧,有空音。”这一幕被网友称为“农业最真实的写照”。

敖为母校代言的视频截图。

视频发出后,华中农业大学官方账号来到敖的账号开始招生宣传。“农大学生丁”也跑来留言:“向优秀学长学习。”

这个视频被3.7万人喜欢,3000多名网友给他留言。在留言中,有人向往敖的自由,有人自荐和他一起养小龙虾。

贵州大山仡佬族男孩敖云菲,1996年出生,2018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他也是转到水产专业的。“那时候大家都以为水产养殖就是养鱼。花了四年时间才学会这个,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四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学会了在淡水中饲养鱼、虾、蟹、贝类等可食用生物,也懂得了水生人生态健康养殖的底线。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不是为了就业而选择这个专业,但他却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水产行业,成为班上为数不多的留在水产行业的人。

26岁的敖经常被网民认为是36岁。

学农很浪漫但更苦。

云菲对农业有一些浪漫的感觉。这不是他第一次在网络上获得好评,也不是第一次有人羡慕他的生活。

2018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饲料企业做了一年半的技术员。2019年辞职后,他和合伙人承包了一个680亩的池塘,养小龙虾。

每年3-6月,是养殖小龙虾的农忙季节。那段时间,他需要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收虾,然后用三轮车把小龙虾开到附近的批发市场。其他时间,他要除草,喂食,巡逻。

业余时间,敖云菲制作短视频,与养殖户分享自己养殖小龙虾的技术和经验,记录自己作为养殖户的快乐与辛酸。

养虾3年,帅气的小伙子变化很大。他皮肤黝黑,胡子没刮,浓密的短发被剪成了一寸。有网友说他看起来“太着急了”,26岁的他看起来像36岁的人。他问:“搞农业的有几个不着急的?”

敖云菲的短视频账号拥有近20万粉丝。不时有年轻人私下相信他,想跟着他当农民,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享受阳光雨露和自然的晚风。

去年,一个曾经在某大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福建小伙子,坐火车到大巴,千里迢迢来到敖的养殖基地,向他请教养殖技术,准备辞职去做养殖。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敖云菲无所不知,把自己所有的务农经历都告诉了这个年轻人。但他还是忍不住给年轻人泼了盆冷水:“农业浪漫,更难。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农业,很难受其苦。”

奥·云菲记得,华农水产学院的新生会收到一份入学礼物,是一个鱼缸,里面有几条小鱼。对于水产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这是一次专业启蒙。“一个宿舍有个鱼缸。刚开始大家都很兴奋,也很担心每天喂小鱼,比谁养的鱼都大。但是过了两天,热情就没了。”敖云菲说,旱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不能像新生儿一样养小鱼。热情只需要3分钟。农民应该永远保持对农业的热爱。

敖在养殖基地。

学当农民不愁找不到工作

在距离敖养殖基地90多公里的汉川,他的同学何海龙也承包了120多亩池塘养螃蟹和小虾。他们在华农水产学院同一届的不同班级。他们读书时并不熟悉,毕业后关系越来越好。

“我们班本来有200多人,现在还在这一行的不多了。云菲和我是剩下来从事农业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何海龙细数了两人的很多共同点:“我们都是少数民族,他是仡佬族,我是土家族。我们都是黑的,不怕太阳。我们都向往自由,热爱农业。”这几年他们两个在网上都是博主,敖科普小龙虾养殖,何海龙讲解养蟹。

工作中的何海龙。

何海龙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班里有个专业老师做了个调查。老师问大家:“志愿的水产专业是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没有人举手。老师又问:“是谁转到这个专业的?”学生们喊着举起了手。上半学期,部分同学转到其他专业。

从华农水产学院毕业后,学生们不担心找工作。何海龙记得,那一年毕业,大家都坐在宿舍里,有公司去宿舍“抢人”。“只要你愿意这样做,可以直接签聘用合同”。大学毕业后,有人考公务员,有人转专业读研,有人去教培行业当老师,从事养殖的人少之又少。

不想做水产的主要原因是累。

奥云菲经常建议年轻人,如果你是一出门就涂防晒霜的人,就不要做水产。

何海龙也常说,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干农活,就是看你能不能站在阳光下。

“也许我注定要从事农业,所以我不喜欢留在空调整房子。我不怕淋湿晒黑。”7月19日,何海龙发了一段视频。他正在划船喂螃蟹。暴雨来袭时,他在雨中划船回来。他全身湿透了,但脸上带着微笑。

7月19日,何海龙在喂螃蟹时遭遇暴雨。

我很高兴在农业部门工作。

虽然又苦又累,但我很乐意从事农业工作。

云菲1岁时,父母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长大。小时候喜欢在山里放牛,爬高山,伸开双臂,拥抱微风,拥抱阳光,那是少年的自由。当他长大后,他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庆幸自己学过水产,可以承包几百亩池塘,做一个自由的池塘主。现在,在一天的工作之后,他喜欢坐在池塘边看日落。“看着夕阳缓缓落下,回想起一天的工作,心里很充实”。

何海龙,湖南湘西人,也是农民的儿子。他父亲承包了100多亩山地种百合,是当地有名的种植户。“有人说农民的孩子排斥务农,但我不是。做农活很苦但也很充实。"

何海龙说,他和父亲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可以用知识让“天上看收成”的农业相对稳定。

“农民不怕苦。他们怕的是白花钱。”何海龙说,对于他父辈这样的老农来说,天气好,行情好,大家赚得多,行情不好,就亏了。但像他这样的新农民可以利用他所学到的知识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

张,中国农林水产大学教授,曾是敖和何海龙的专业老师。如今,张经常光顾两个学生的直播间,听他们讲种田技术。“两个小伙子都干得不错,是合格的新农民”。

更让张欣慰的是他们对水产行业的热爱。他说:“华农的校训是努力学习,努力培养,培养自己的才能。云和何海龙就是这么干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张教授。

从教23年,张经常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生说:“做农业水产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张的微信头像显示,他抱着一条几十公斤重的巨型鲟鱼,开心地笑着。

“你想指挥别人把事情做好,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跳进水里自己观察才能解决。”张还告诉学生,与其他学科相比,农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不是一个可以站在岸边解决问题的行业。

最近,敖和何海龙商量:“等我们出了成绩,也回学校设立奖学金。我们不会奖励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奖励那些真正热爱农学的孩子,鼓励他们做新农民。”

[责任编辑:丁毅]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