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表现及改变方法

核心提示1907年,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发表一篇论文,称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可能会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者发生精神疾病。这是自卑这一心理情结,首次成为心理学界确定性的研究课题。自卑与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自卑不仅是生命过程中的

1907年,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发表论文,认为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可能会摧毁一个人,使他堕落或患上精神疾病。这就是自卑的心理情结,它第一次成为心理学领域明确的研究课题。

自卑与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自卑不仅是人生过程中的正常产物,即使在阿德勒看来,儿童的自卑也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弱小的孩子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大人的支持和监督。童年时期的自卑心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纠正,就会演变成自卑心理,对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各种影响。

那么,成年人自卑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列举三个典型。

一,自卑的三种表现

1.否认现实的失败,用防御的手法麻痹自己,维持自我评价。

卡温顿·马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V. Covingto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自我价值理论,将人分为四类:成功的定向运动员、避免失败的人、过于努力的人和失败的人。其中,三种人,逃避失败的人,太努力的人,失败的人,都表现出自卑的影子。

避免失败者。当面对既定的失败结果时,他们习惯于寻找自我辩护,从外部环境中寻找个体无法控制的条件,解释自己失败的行为,从而保证自己的胜任感。比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如果是为了避免失败,在原因总结中会出现“场地不熟悉”、“噪音干扰”、“天气不好”等不可控的原因,而不会归结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电影《0.5毫米》

这是一种内在的自卑,这里的自卑倾向于一种动机,促使个体寻找不会降低自我价值的因素来解释结果的原因。

过于努力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同时这种评价也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动摇,根源在于个人的不自信和不自主。

换句话说,是自卑促使个体在他人面前成为“全能”,是自卑促使个体在失败结果后将已有的个人评价降到最低。

比如现在还是期末考试。考试前,这个学生对自己期望很高,以为自己一定是班里第一,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个人的自卑心理造成了他的评价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如果把过度努力者的期望拉出一个折线图,我们会明显发现,他的成就频率和波动是频繁而高而窄的。

电影《初恋这件小事》

失败的接受者从心底接受自己的失败,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失败一点都不敏感。对于这类群体来说,自卑心理往往是后天人格的一部分,已经固化下来,长期伴随着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改变。

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很久的狗,即使打开笼子放走,也没有逃跑的欲望和行动。这种人自卑心理最深,防身对他们影响不大。

2.设定过高的目标,让自己在失败后也能自信地为自己辩护。

20世纪80年代,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她认为,在整个人群中,有些人拥有掌握目标、热爱学习、热爱挑战和不怕困难的品质。也有一些人持有绩效目标。这类人习惯回避挑战,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他们不自信,自尊心不稳定。

自卑感在持有绩效目标的人身上很明显。因为自卑,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提高。因为自卑,他们在事情发生时退缩,犹豫。个人定的目标更大空洞,过程更艰难。

但也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想出一系列的“套路”来解释自己在目标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天生就有能力,后天努力也没用,因为别人再强,他们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高度。因为缺少运气,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做不到,这不是错。

自卑的表现针对人,不考虑目标是否过高。因为自卑,很容易解释目标太高。掌握目标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倾向于制定难度适中的任务,合理评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目标,这与表现出目标的人完全相反。

3.自我效能感低,预设自己没有能力达成目标。

它是自卑心理中的一个拼图,这个拼图的大小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目标的判断。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足够高,他会非常积极,对自己充满信心,期待结果。如果自我效能感低,那么个体在接受任务时就会浪费、犹豫不决、无法获得动力,甚至被断然拒绝,否定完成目标的希望。

自卑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一个人越自卑,遇到事情就越不敢上前解决。他期待任何借口直接离开或者逃跑。个体从态度到行为所透露出来的都是负面信息。

一旦本该由某人完成的任务因为某种原因转移给了别人,自卑的人下一次还是会采取这种逃避行为,这也属于一种强化——逃避行为的结果,让他很满意。

自我效能感和自卑改变。在一个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卑情结会因为奖惩而上升或下降,也会因为外界信息而加强。无论如何,自卑会一直伴随人的一生。如何应对自卑心理并加以引导,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话题。

1907年,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结,随后在论文中解释说,自卑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体追求优越地位的正常发展过程。虽然孩子可能因为年纪小身体或者其他原因受到限制,但是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不断探索积极的信息,探索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主动做出积极的改变。

这段话也是阿德勒本人的写照。

童年时,阿德勒患有驼背,行动不便,而他的哥哥却很英俊。相比之下,阿德勒觉得自己又矮又丑,经常陷入自卑感。然而,阿德勒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进入心理学领域后,他提出了许多与个体成长相关的理论,最终成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完整和完善。一个人认识自己,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和能力。自卑不是自我提升的障碍,而是激励个体实现更高目标的内生动力。

电影《盗梦空间》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卑感的影响,自卑感是生活的背景,如何使用调色板最终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既然自卑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挑战自卑,然后战胜自卑就是唯一的法则。本文给出了两种克服自卑的方法。

二,克服自卑的两种方法

1.调整你的失败归因。

首先,辩证教育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任何事件。所以对于自卑心理的改善,可以从归因入手。

上面讲到自卑的表现时,第一项说总结了原因。有自卑感的个体将原因归结于“场地”、“噪音”、“天气”等外界因素,而拒绝归结于自身因素。其实凡事都讲究一个“度”,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界,而忽略了自己。不用说,这绝对是自卑的表现,不可取。

海德和朱利安·伯纳德·罗特研究了归因理论,到了伯纳德·韦纳,有了完整的归因理论。韦纳将原因分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外部条件六大类,并按照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根据韦纳的观点,自卑的人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即个人的努力。

这种归因的原因是,相对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对个体努力的归因更能激发个体未来的行为,使个体对未来充满期待,并下意识地暗示这种失败是因为努力不足,而不是固定的能力或自身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当个体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可控因素时,接下来的行为会激发更多的动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关键目标上。

当然,在韦纳的归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在因素。韦纳不鼓励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因为它们是不可控的、不稳定的。人在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会产生退缩的心态或习得性无助,失去奋进的动力和勇气。

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加剧自卑感。如果习得性无助中的事件再次增多,那么每次产生的自卑感就会不断积累。但总量会不按算术级而是按几何级增加,对个体的行动力造成很大损害。

总的来说,首先要学会如何进行合理的归因,练习正确的归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把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或个人内在因素。前者会在自我概念上有偏差,后者往往会有习得性无助。

这里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期末考试还是不及格。此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归因选项是:

①外部环境:学习时的环境,学习时的氛围,考场环境等。

②身心状况:身体是否不适,是否感冒等。

③运气好坏:运气总是有好有坏。

④任务难度:考题是难还是易?

⑤努力程度:考前有没有认真复习?

⑥能力:个人能力,如信息处理、言语理解、数理逻辑等。

合理分析原因是战胜自卑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列一个像上面这样的表格,按照五级评分制给每个因素打分。比如考场在外面装修,想想就很扰人,对于“外界环境”这个因素,我们可以打个三两分。比如考试成绩出来后,班级平均分急剧下降,你可以给“任务难度”打三四分,来对比“考试不及格”结果中的六个因素

韦纳的归因理论向我们介绍了归因的方式。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韦纳高度主张把原因归因于努力。人是动态的个体,是可以完全控制自己行为和思想的生物。无论外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2.尝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其次,改善自卑的第二种方法是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适合长期受困于自卑的人,也适合经常受困于自卑的人。如果我们回到他的经历中,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负面。这些负面要么来自我们自己,要么来自他人。那么这个时候更好的办法就是挑战一个全新的领域。

因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你没有经验,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是站在地上仰望登山者的人。这个时候第一步最简单,就是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找点事做,让自己忙起来。

这个时候,自卑的个体不需要考虑后果,别人的想法,更不需要考虑收益和是否会浪费精力。这时候的状态更接近孤注一掷,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你做的一切都是进步。

其实有的时候,人之所以自卑,是因为自己顾虑太多,胆小,不敢做决定,不敢放开自己的行动。但是新的领域带给个人的是一张空白描,在这张白描上画的任何字迹都是演员的“劳动果实”。

相对于熟悉的事物,人类在挑战未知时,个体的归因更倾向于内在因素,不同于自卑时对外界的不合理归因。在新的刺激情境下,个体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失败结果。

在一个新的领域进行探索的另一个原因是,只要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最微小的成就,低自尊的个体都可以清晰地接收到,这有助于他们将成就带来的喜悦转化为动力,在内心认同自己。这种精心积累的喜悦,在以后会成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消极的自卑会被积极的肯定所消除,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做好一件事。

综上所述,每个人都有自卑心理,也许有的轻有的重,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善自卑心理。

当个体面临自卑心理时,要学会正确的归因方法。他可以列出一个表格,填写能力、努力程度、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外部条件六个因素,然后按照五级评分系统对每个因素进行评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失败的本质。

另外,在新的领域探索也是调节自卑的一种方式。新领域没有限制和要求。个人可以抱着轻松的心态进入,不计得失,不计利益,让自己放松,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自卑的态度。

以上。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