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戒盐戒油戒糖

核心提示投稿来源:创业最前线做一碗水煮牛肉饭,需要多久?拆开包装袋,将所有食材倒入料理区,撕开发热包,倒入冷水,盖上外盖。15分钟后,一碗热腾腾的水煮牛肉饭就做好了。这是95后女生小娴吃饭的日常。3年前,这个四川姑娘大学一毕业来到北京,从事新媒体工

投稿来源:创业前沿

煮一碗水煮牛肉饭需要多长时间?拆开包装袋,将所有食材倒入烹饪区,撕开加热袋,倒入冷水,盖上盖子。5分钟后,一碗热腾腾的水煮牛肉饭就做好了。

这是95后女孩小仙的日常。三年前,这个四川姑娘大学刚毕业就来到北京,从事新媒体工作。因为工作忙,她只能通过外卖解决一日三餐,“吃外卖都要吐了”。

最近,自热食物成了她的新选择。米饭还不错,种类很多,一个月都不一样的味道,轻松治愈“选择难”。如果说外卖和外卖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大概就是连等外卖小哥都省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抑制了餐饮、旅游和娱乐的需求,但快餐行业却被反向激活。

从2月份开始,“方便面”这个词在天猫的搜索量增长了200多倍;丽姿三连包螺蛳粉月销量150万单;在淘宝1-2月期间,自热食品位列畅销商品第二,仅次于螺蛳粉。

当千禧一代成为社会的消费主力,高效解决吃饭问题成为需求之一,也可以简称为“快餐”。然而,年轻人眼中的“快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盒饭了。食物必须方便、高效、健康、美味。

吃饭从来都不是小事。商家早已看透了快餐的本质:食物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效率的追求,健康的焦虑,社会的需求。在创业的最前沿,我采访了多位20多岁的年轻人,和他们聊到了食物的选择。在他们眼里,没有“好吃”的标准,只有如何享受生活。

01

90后的减糖运动,无糖饮料的战场。

夏天是冉立最喜欢也最担心的季节。喜欢是因为又可以穿漂亮的小裙子了,担心肉肉无处藏。身高165,体重110斤的冉立只能算“微胖”,但用她自己的话说,“离成为闪电还远着呢”。

冰淇淋太甜了,奶茶里连半颗糖都算奢侈,不加糖的咖啡根本无法接受——冉立对饮料有自己的要求,她称之为“减糖”,或者无糖。除了肉眼可见的糖,无处不在的“隐形糖”也成了她的禁区。“糖是女生的杀手,吃多了会胖,容易衰老,”她告诉自己。

饮料无糖,口感好,可供她选择的品牌也不多。她试了一会儿苏打水,“它尝起来有点像咸肥皂水。”喝了一次之后,她就放弃了。

直到整条街都开始流行“元极森林”这种新鲜的外包装,从名字到设计都在模仿日本料理,“0糖、0脂肪、0卡”醒目地标注瓶身,让冉立眼前一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觉得挺好吃的”。

冉立告诉《创业前沿》,她曾经怀疑这种饮料是否真的无糖。“它是糖的替代品,不参与人体的糖代谢。”简单查了一些资料后,她选择相信美食在这一刻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

像冉立的“减糖运动”一样,28岁的王峰已经戒了两年的碳水化合物饮料。“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让他从120蹦到140斤。

“减肥只是口头上的说法。不努力,只会越来越胖。”走路上班成了汪峰最主要的锻炼方式,中午大热天也要走好几趟。“每天一万步是我给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王峰说。

饮食上,他开始戒油戒糖,只吃低脂低热量的食物。左手一杯奶茶,右手一杯可乐。《脱离排行榜》里的这些快乐日子,让汪峰意识到,靠这些高糖饮料来“续命”,显然与自己的健康背道而驰。

在尝试了几种饮料后,低糖汽水成为汪峰的首选。“有点甜,而且还活着,味道好极了”。某种程度上,汽水在口感体验上完全不输碳酸饮料,但又不会带来碳酸饮料那样的口感负担。

冉立和王峰都感到了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不容易,所以总有甜的东西。比起吃蛋糕带来的罪恶感,0糖饮料健康又满足,简直是胖子的福音。”每次运动结束后,汪峰瘫坐在座位上,喝一瓶冰镇苏打水,目前的疲惫感减轻了20%到30%。

事实上,可口可乐2008年在中国推出了零可乐,2016年推出了无糖版雪碧。其中阿斯巴甜是主要成分,其甜度比蔗糖高出数百倍,几乎不被人体吸收。在争议中,销售一直不温不火。

2013年农夫山泉推出“东方叶子”,2014年统一推出“茶即茶”。这些无糖茶饮料都没有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可见无糖系列有多冷门。

如今,健康焦虑已不再是中年人的烦恼。90后担心秃顶,00后怕掉队。健康永远是革命的本钱。贴着“无糖”、“零卡”、“零脂肪”标签的无糖饮料,站在了饮料行业的“金字塔尖”。

配方是说服消费者的关键。蔗糖太甜,所以用天然代糖代替。罗汉果、甜叶菊、菊粉在饮料中使用较多。除了源溪森林,网络名人小喜茶、奈雪茶也打着“0糖”的旗号,统一小明、农夫山泉茶π等老字号饮品也在研发低糖产品。

为了证明健康,最好在“腰封”上标注热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数量,使健康声称直观、直观。

另一个卖点是面值。包装精致,人物IP有趣,流量小,喝健康饮料瞬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再加上病毒式营销和疯狂的线下发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年轻人的认同感,他们愿意为健康和快乐买单。

02

偶尔的代餐是一种“自律开关”

天使在尝试了N种代餐食品后,觉得再好吃的代餐也不过六分。

“你吃完后觉得很饱,但又不觉得是在吃饭。”她告诉创业一线,通常她只需要把代餐奶昔泡在热水里,摇一摇,喝了,把包扔掉。简直太方便了,前后不超过10分钟。

这一度让安吉尔觉得吃饭缺乏仪式感,所谓的饱腹感在近三个小时内消耗殆尽。

董洁代餐是最近很受年轻人欢迎的一种饱腹感食品。属于低热量高纤维食品,包括代餐奶昔、蛋白棒、代餐粉等。,味道浓郁。“人们有一种吃零食就能减肥的错觉”。

安吉尔爱吃甜食和各种高热量食物,但她长期饮食无节制。此外,她还熬夜刷剧,吃“垃圾食品”。她发现自己的肚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外凸出,走路的时候脸上都是呼哧呼哧的声音。她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尽管安吉尔说她想减肥,但她不太可能去锻炼。她自称是减肥的“大问题”:“我每天都和朋友一起坚持跑步,朋友都是分阶段运动。几个月后,她已经瘦了三四斤。我一斤都没瘦,好气人。”

所以,她更想通过饮食来改变自己的身材。疫情期间,她刷Aauto快一点和Tik Tok的时候,正好看到代餐,富含各种天然谷物,营养丰富,热量低,吃了有饱腹感。她不禁被感动了。

疫情加速了人们对健康的焦虑,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需要更多含有各种营养元素的食物。在健康的情况下,保健品曾经是大多数想要为身体补充营养的人的选择。传统的保健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现在消费趋势发生了变化。“我一直以为是药。”安吉尔说。

如何量化营养价值,代餐给出了一种可能。在配料表中,代餐精确计算了食物的热量:脂肪占30%,蛋白质占20%,碳水化合物仅占10%,且富含维生素ABCD。如今,在小红书、微博、哔哩哔哩、Tik Tok、快手,代餐的推广并不少见。在罗永浩的直播间,一款名为ffit8的代餐产品销售额一度超过350万元。

“选择代餐也是为了更精准地控制膳食摄入成分。”安吉尔说,代餐比自己花时间计算卡路里省心多了。

1995年出生的钟昀呈已经用代餐粉代替早餐或晚餐一年多了。他认为代餐是一场效率革命。钟昀呈又高又瘦。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人员。

吃饭对他来说是一件讲究效率的事情。“太忙了,‘996’是常态。我总是忘记吃早餐。每次点外卖,老板都忙着另一个任务,一转身菜早凉了。”去年秋天,他加班的时候,肚子突然剧痛。他去医院检查,是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炎。医生告诉他:再忙也要好好吃饭。

在钟昀呈眼里,“好好吃一顿”和“只想解决饥饿需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例如,如果你此刻正在开会,那么无论你有多饿,你都不能去餐馆吃饭。味道很重要,但是你现在要解决吃饱的需要。”

现在只要他洗几分钟代餐粉,何乐而不为?在某种程度上,代餐是钟昀呈的“自律开关”,它不仅关系到他的健康,也提醒他注意自己。它就像一个闹钟,时刻提醒着他生活的节奏。但只要不忙,钟昀呈还是愿意下厨,简单炒两个小菜。

但是,关于代餐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它的营养配比是否真的合理?钟昀呈和安吉尔都认为它不能完全取代晚餐。“没有人会天天吃代餐。解决了一些吃饭的场景。本质上,我们的身体仍然需要食物。”钟昀呈说。

最近,安吉尔发现了一种新的代餐吃法。“把冲泡好的奶昔放在冰淇淋模具里,当冰棍吃。或者撒上水果,也挺好吃的。”她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它们,收获了很多粉丝。

03

00后吃零食也很有讲究。

“我爱吃辣条。这个魔芋很酷,我强推。100g只有150卡,还有魔芋面条、魔芋粉、魔芋果冻等。一说一!魔芋确实是一种饱腹低热量的珍品食品。”豆瓣零食安利组小田发表的文章被选为精华贴,有上百人评论。

小田是武汉某大学的学生,也是一名零食爱好者。平均每个月花在零食上的钱占生活费的三分之一。“疫情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上课,我更喜欢在网上买零食。价格便宜,货源充足。”她说。

她把零食当成生活必备的甜味剂,学会用脑,吃零食来补充,比如蛋黄酥,山药片,奶茶...打开李佳琪直播间,小田忍不住又剁了一波零食。虽然喜欢吃零食,但小田把体重管理得很好,常年保持在90斤左右。

小田说,零食不全是“垃圾食品”。“各种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坚果味道都不错。一小包才50克,他们吃起来没有负担。”她说到创业的最前沿。

对于零食,小田更喜欢日式的简约包装,清新明亮,看起来更“高级”。通常里面的饼干都是独立包装的,一次一口。如果包装上直接写明:不油炸,简单加工,那就更好了,更容易让她产生信任感。配上咖啡,慢慢享受下午茶。

当90后、90后成为购买零食的主力军时,商家在口味上下足了功夫,迎合了年轻人多元化进口的需求,同时也践行了“少添加多营养”的健康理念。

所以百草味推出了新的熏肠,主打人造肉。广告语是“植物制成的肉,好吃,吃起来安全”,说明是大豆蛋白制品,富含蛋白质;网红茶品牌“喜茶”也推出了蔬菜肉制品“未来肉芝士汉堡”;“三只松鼠”还推出了三阳火鸡面、重庆酸辣粉、素锅等新品,试图拓展新品类来抓住年轻人的胃。

零食正在成为新的消费需求。食伴网行业研究中心的分析显示,2020年休闲零食销售额将接近3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4万亿元。

另一方面,快餐在疫情中迎来了新的机遇。“最近我的午餐从外卖变成了泡面,口味非常丰富,有咸蛋黄、葱油、奶油咖喱、花椒麻、奶酪。我要把它们都买下来尝尝,”小田说。

让疫情自热食品占领高地,成立仅三年的自热火锅品牌莫小仙营收超4亿元。拉面、袁娘娘、食人族、王宝泉都在社交网络上下足了功夫,打开了名声和知名度。

零食和零食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小田的“懒癌”。“我怕麻烦,嘴巴又馋,想吃点方便快捷的。好吃又不像外卖那么油腻,甚至可以属于健康食品。”

04

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被称为“网络名人餐饮工厂”的胡传健是“亚洲面条公司”的经理。他一直专注于打造适合年轻人餐饮的场景和概念。在网上,很多年轻人都在网上名人料理空室、不方便面馆、太二酸菜鱼、石头卤味研究所打卡......都是他的杰作。

几年前,不方便面馆一开张,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排队打卡。胡传健把店设计得像24小时便利店。有些设计创意在店里随处可见,比如边吃面边看杂志。感觉就像吃高级意大利面。有了街头品牌元素的加入,年轻人不用加滤镜也能拍出好看的场景和美食。

“一碗面也是快餐,但你不会觉得自己在吃快餐,而走进真功夫,你会觉得自己在吃快餐,这就是场景的重要性。”胡传健说。

毕竟年轻人对“快餐”的追求与“小资”的定位息息相关。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都是高度一致的。

胡传健并不看好目前网络名人中的一些快餐产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用制作方便面的想法来思考问题,并开发新口味的面条。就像开发家乡菜一样,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家乡的概念了,口味只是为了满足猎奇,辅以营销流量。一旦流量下来,消费者就不会再买了。”

在胡传健看来,快餐一定是需求、产品创新、产品营销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营销只能解决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关系,真正从熟人变成朋友和长期使用,这要靠产品和体验。

“年轻人也爱做饭,但他们不再像他们的母亲那样传统地‘做饭’。”胡传健说,比如在超市买半成品披萨,加上自己做的菜,放进烤箱,也可以享受烹饪的乐趣。

“如果只是在寝室吃一碗自热饭,还是会觉得孤独,但只要脱下方便面的脱水蔬菜,放上自己喜欢的蔬菜,简单的DIY也能让食物变得温暖。”胡传健认为,快餐也应该让年轻人参与进来。

但从出门工作的场景来看,快餐的核心是“快”,效率至上,解决饱腹感需求。每个人都喜欢喝咖啡。在赶地铁或者加班的场景下,一杯既有效率又有品质的胶囊咖啡,是年轻人的日常。

“外卖是浪费人力成本。有点过分了。快餐以后会越来越方便,外卖以后会被取代”,胡传健说。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更能体会效率的重要性。毕竟人生苦短,总有无尽的工作和机会,让吃饭变得更轻松,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浪费在更好的事情上。

*除胡传健外,本文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