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创业潮
“我是00后,从高中/大学创业到现在,年收入百万。”
“虽然我进入XXX行业时并不被看好,但我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我16年创业,20年给父母买了套房/车。虽然别人看我光鲜亮丽,其实我也吃了不少苦,还好我坚持下来了。”
听到这些话,你们是不是都惊呆了?但是你想想,00后第一批人已经进入20大关了。年轻人充满热血和激情。什么不可能?
但这并不是某个00后创业先锋说的。这些话现在已经成为“00后创业潮”人群的标准用语。
图片来源于抖音从任何一个短视频平台,搜索“00后,你会赚到几百万”和“00后,你会发现很多类似的视频和一批00后的“成功创业者”。
好像全网男女平均月收入10万起步。工作一年,他们买宝马,工作三年,拉法,工作不到十年,北京五环买套房。
前不久,一个靠自己创业赚了百万的大三学生成了热搜。
他是模板设计师。他刚上大学就开始创业,也就是说只用了三年时间,一个月最低收入达到四五万元。
图片来源于抖音面对很多人的质疑,他也勇敢地跳出来回应。毕竟他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应该这么辛苦。
也许他不是第一个出人头地的人。在互联网上,已经有太多的千禧年出生的年轻人已经当上了CEO。
似乎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90后、80后已经在被淘汰,中流砥柱还在“996”。但是,这些所谓的“乳臭未干”的90后,却已经做到了财务自由,真的很牛逼。
然而,这种看似正能量的现象却带来了可怕的连锁反应。大量00后学生还没读完书就抢着创业了。有的想开店,有的想做生意,还有的想进入模特行业。
在某视频平台上,大量十四五岁的孩子在所谓的“大哥”视频下留言:“我要赚钱,带我一起去。”
看到这里,是不是真的有人琢磨过味道,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00后学生的思维提前进入了社会,但他们的判断力大多还停留在学生时期。更何况还有很多成年人想找人“带一带”。
有网友说这是在卖焦虑。
大城市的诱惑和残酷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北京这样一个机会城市,每天都有大量的年轻人来这里寻求梦想。就他们而言,他们有可能年薪百万吗?
在那些年轻的百万富翁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他们的一些资质。
1.家境殷实,小康。
2.早点出来创业,抓住机会。
3、能力强,实力强,学术事业可以兼顾。
4.如今的分红行业,如电商、网络红人等。
5.毕业是高薪专业,但大多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25岁之前的年轻人可以筛选出来。
不用说,如果我爸爸是王健林,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在担心怎么打理这么多产业。
第二点和第四点可能涵盖了大部分平台的成功创业者。
就像这个火起来的大三学生,她一上大学就抓住了这个新媒体刚刚起步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领先其他同龄人一步。
看到成功标杆后,很多人雄心勃勃的跟风,却没有登上“新媒体红利”的班车,无形中竞争对手不计其数。
因此,成功的人很少。别人看着00后能给父母买车买房,却还红着眼睛骑着共享单车,活在北京“大起大落”的辛酸中,颇为愤懑。
然后在群众的号召下,一些教你如何创业,如何拥有商业思维的账号陆续出现。
图片来源于抖音似乎每个人生来就是做商人的。回家创业。
“别人是给老板打工,你是给自己打工。”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我教你五招,自己当老板。”
听起来耳熟吗?这和“我是00后,五年在北京买了一套房”有什么区别?
虽然我是人民的打工仔,但你不能禁止我有野心,在工作时间学习业务技能,或者打扰我踢老板出去自己干的梦想。
虽然每个人都需要梦想和抱负来激励自己进步,但是确实看几个商业分析的视频,除了会促进你离职的欲望之外,估计你所获得的那点知识并不能帮助你成功晋升。
如果是这样,你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真的取决于你自己。在中国人才流失的大环境下,你要处处吃甜食。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具备第三个条件的人成为创业先锋应该是必然的。
潘,2001年出生,14岁开始创业,连续创业三次。他目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已经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
重点是,2016年,他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Xi交大少年班。并且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拿到了4000万的股权融资。
目前,他自己的公司已经获得了27项国内外研发项目专利。
这是什么概念?学术生涯没错,真正的能人,时间管理大师。
很多网友评论说,15岁考上重点大学,已经秒杀了一大批00后。
潘袁志的成功是第一步,也是必然的。
图片来源于《书生马云》20年前,马云还在卖他的产品。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两次想逃离北京,但胜利是他坚持下来了,现在他是一个“马爸爸”。
对于那些想在北京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搜索板上注册的公司不计其数,创业孵化公司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不稳定的经济环境是滋养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温床。“活”一群人,也“死”一群人。
马云说,“80年代是靠勇气赚钱,90年代是靠关系。现在是知识和能力。”
毕竟北上广深最重要的是知识分子。
在“错误”的价值观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不久知乎上的一篇相亲文章《要求25岁男生存50万很苛刻吗?,在网上爆了。
这个女生好像觉得全网男生大部分都是985毕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财力雄厚的青年才俊,年薪百万。要求年存50万也不过分。
图片来源于知乎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女生家境一般,学历不高,能力不强,想找个“一般人”。
25岁存50万就行了。也就是刚毕业两年,一个月要挣一万。
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年不吃不喝做不到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少男少女在重点社还是少数。
图片来源于知乎曾几何时,各大社交网络都陷入了炫富的沃土。
就像外国人误以为中国人会武功一样,在全网最低月收入几万的错误引导下,很多人认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每个人都可以月薪上万。
然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在日夜奔波呢?在中关村和CBD这两个人才聚集地,有多少人在早高峰挤地铁,吃便利店的面包?
网上很多“成功创业者”的模板案例,在一二线城市制造焦虑,在三四线城市编织美好梦想。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但无论如何,你都要认清自己的定位。
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属于什么地位,想要什么价值,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创业”这个词很宽泛。你在创业之前创造。即使是给别人打工,你也是在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所以这也叫“创业”。
如果单纯是为了拿工资,那可能就叫打工。
在北京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没有人能肯定地说它会是下一个百万富翁。但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可能真的会迷失在所谓的“金钱风暴”中。
投资自己,创造未来的“百万种可能”。
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你可以稳赚不赔。
那些把时间投入到发展兴趣爱好的人,很多都成了“技术型”人才。
无论是摄影师、西方人、插画师还是健身教练,这可能不是他们的主业,但作为副业养活自己就够了。
那些把精力投入到拓宽视野和格局的人,大部分都成为了商业精英或者优秀的商人。
毕竟,如果你拓宽视野,你会有很多选择。
POP MART的创始人王宁是一个标准的85岁老人,他在中国市场创建了一个“成人玩具帝国”。
但是在起步阶段,产品研发已经进入瓶颈。虽然收到了不错的商业反馈,但王宁并没有就此止步。
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阔眼界,从内地到港澳台再到海外市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玩具模型和合适的设计师。
自己的眼光和投资的格局,让王宁一点一点的筛选广告主和品牌,拓宽自己的发展路线,逐步迈出自己的步伐。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投资自己:
投资你自己的健康。投资你自己的形象。投资自己的兴趣。投资自己的大脑和学习能力。自己的投资愿景和模式。每个人都想有百万年薪,但是鱼塘那么大,来的人也多。
与其在百忙之中看《00后创业梦想》或者《商业分析大师教你年薪百万》,不如投资自己,给自己打造一根长长的“钓鱼竿”。
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拿走”你的财富。
更何况那些有激情有抱负的年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