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楼向女士
前几天,是我入职五周年。虽然上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还是忍不住去感受。嗯,人们总是热衷于各种纪念日。
巧合的是我这次看的是圆周率II。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有经验的人”的位置上。时不时思绪飘忽,想起自己的第一次实习。
剧中四个二十出头的少年的状态,就像当时的我。除了混乱什么都没有。每天都是一团糟。
首先触动我的是林的考研。
剧中对这件事没有过多的描述,只说林看到大家都报名了,迷迷糊糊的去报名了,但其实她根本就不想知道要不要考研。结果全家人都知道她要考研,却没有进考研教室的门。
在我高三的时候,我和林很像。我的同学有一半都在准备考研,我也跟着考研,但我根本没想过是工作还是继续上学。我刚以为可以有一个很靠谱的答案,就有人问我“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那年我也没去考研。我父母还不知道这件事,但是今天这篇文章发表后,他们应该知道了...
放弃考研后,林在职场上被教训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情节都是真的。
林是江州电视台的第一个实习生。她每天都拿着话筒问路人“你幸福吗?”她对这个问题有点不屑一顾,认为撬开普通人的心太隆重了。
不看实习内容很正常。大部分高三学生自带清高傲气,认为自己无处施展价值。当年我也是这样,但很快就被现实扇了一巴掌。
林看不下去电视上街头集会的话题,就在一旁聊着,时而自嘲,时而吐槽。这一幕被另一个实习生录了下来,发给了领导。
最后,林收拾东西离开了。从那一刻起,她也意识到,在职场上不能和任何人交心,和同事有了界限感。同时要少说多做,做的工作要有边界感。有些话不是一个员工能说的。
林后来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看到她第一天穿正装和高跟鞋的样子,我想到了我实习那天穿的那身别扭的衣服。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该走哪条腿。
林每天的实习几乎会让每一个“有经验的人”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面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突出自己的价值,只好把简历上的信息背出来。不过我很快就被领导喊住了,然后气氛就僵持了。
比如我会主观的说自己的困难,完全不去想“如何解决”这几个字。
比如在会上讲一些自己听不懂,误以为很支持的行话。
当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我喜欢做这个。有一次,领导问我是不是真的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尴尬地摇了摇头,然后领导给了我五个字:以后说话做人。
比如你会明白没有人性在起作用的残酷现实。这部分我就详细说一下,很有代表性。
林和她的男朋友卢佳伟在同一家公司。不同的是,一个是实习生,一个是拿着王牌项目的正式员工。
谁知吕家伟看似堂堂正正,实则脚踏两条船。林发现真相后打了吕嘉伟一巴掌。这只是一个巴掌,可以缓解愤怒,但在工作中没有用。
吕嘉伟出轨现场视频在网上发酵,将林推入舆论漩涡。公司给林下了最后通牒,林红着眼睛问,你怎么不对付吕嘉伟?这是他的错。
告诉老板林,“我没有理由和一个有价值的员工打交道。如果你想让我对付他,你必须先证明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
林一句话,让刚入职场的无言以对。
我理解她,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是发自内心的失望。我以为我们从小就懂得惩恶扬善。为什么我们长大后这一套就没那么好用了?
我以前不明白。工作多年后我才意识到老板是对的。对老板来说,留一个能创造价值的员工,不如留一个名声清白的员工。
林赌一口气做出有价值的内容,错打了第一期节目,没得到多少好评,却又被教训了一顿。
林的搭档是钱三益,老板想让钱三益接受采访,为节目内容造势。林觉得不能背叛朋友的感情和隐私,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尊重我的朋友”,老板却回复她“但是你不尊重你的工作”。
我猜想林不可能再了解这个世界了。在她看来,友情大于天。
其实很多人初入职场也不过如此。他们不再像世俗的欲望那样工作,他们变得更加现实。他们明白钱很难赚,做出成绩很重要——不要太为别人着想,也不要太骄傲。
林很像我第一次实习。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的价值观碰撞,一遍遍刷新自我认知,脑子里一片混乱。一会儿觉得人生无望,一会儿又激动不已。
甚至她的家庭生活也和我很像。
在剧中,王盛楠开始出现更年期症状,她易怒且容易思考。我妈当时也是这样。我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她刚进入更年期。只要我一个电话没及时接,连续有四五个第六十二的语音提问。
每次看到林皱着眉头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徘徊,我都觉得似曾相识。是的,二十出头,我可以用“乱”字来概括。
其他三人的情况也很真实,事实是...也不太顺利。
原本是清华金榜题名的钱三益,在国外做交换生时目睹导师自杀,之后变得抑郁不乐。
我一直坚持,部分学霸的良好心理素质仅限于学习和考试。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业上,所以他们习惯了用简单朴素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惊喜。
所以很多顶尖学霸会因为一次巨大的冲击跌到低谷,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远超常人,所以上天给他们的试卷难度更大。我们要面对平凡的职场和家庭,他们也要面对真实的自己。
剧中的钱三一就是如此。他看似什么都没做,却一直在和自己抗争,这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
蒋天浩从高中开始就致力于创业,上了大学还要拓展业务版图。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何况是一个可以轻松胜任的老板。
总觉得蒋天浩比其他三个累。后来想想也挺有道理的。他不仅要照看自己的餐馆,还要照看他的雇员。关键是他创业坎坷。在第一集里,他担心房租、装修费用和员工工资...
经常有人催蒋天浩还债。这一催之后,他一接电话,他的小昭就习惯性地问“是不是又有债务催了?”
我觉得蒋天浩选择的这条路并不是相对容易的。
二十出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经济压力的。刚到北京的时候,因为担心交三个房租,发高烧三四天。
特别是经济压力会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钱没交就被泼脏水。
看到这一幕,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很简单。如果是我,这个名称就失效了。
创业需要勇气,跌倒了就要爬起来。蒋天浩开了一家餐厅,想涉足剧本杀行业。
创业需要把脸放低再放低,而我们的20岁是最嚣张的年纪。
有时候我从心底里为江天浩感到难过。自己的小饭馆要操心,时不时还要摆摊发展快餐业务线。还得求爷爷奶奶给剧本杀生意找条出路。简单来说,他是剧中最亲的孙儿。
但是,“当孙子”不一定见效快,蒋天浩更多的是无奈的时刻。
姜天浩有很多搞笑的梗,但是我也发现他是喝的最多的一个。看似每天都很开心,其实心里有一麻袋的烦恼。
邓是四个中最好的,一个精致的富家女,但是剧本很现实,说的是上帝对二十岁的大多数人一视同仁。
坦率地说,邓的这一部分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一个“本来……但是”的故事。
邓小七当年考进了一个中戏,在江州算是不错的出路,但她去了北京进了一个中戏,发现自己并不是最好的。啊,人不是怕别人比自己漂亮,而是怕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才华。
这就是邓的处境。
她想留在北京,但北京未被发现,比她优秀的人很多。所以邓认为最好退一步,回到江州发展。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本来……但是”。
邓本以为在江州会过得很好,没想到回到江州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虽然她出身于中国戏曲,但她并不是话剧团里最出色的。加入剧团的第一天,她就被归类为“素颜”。
我以为我的演技会被欣赏,结果被评价的一无是处。
邓回江州是因为她以为会更顺利,选择更多,结果却被选中了。一个来自中戏的专业演员,最后只能扮演边缘角色。
最让人崩溃的是无形的反差。
邓的演艺事业处于亏损状态,但男友的演艺事业却一帆风顺。二十出头的她很难平衡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心慌。邓有一条非常真实的路线。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永远都不会做什么。
他们四个要面对的不仅是现实的鞭笞,还有爱情。但是20岁了,谁知道爱情是什么?大家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人很幸运是对的,而有些人要更加努力。
我在看剧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四个不像《生活馅饼1》里那么爱笑了。然后突然想到刚来北京实习的时候,工作了三个星期终于有时间和朋友去798了。拍照的时候朋友说“笑一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脸僵了。
当我们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我们总是无法平静。我们总是慌张,匆忙,不知所措。
现在想来,好像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真实的生活变化。上学的时候就想着要不要逃课,但是工作以后就要想着是去上班还是下地狱。
对于四人之间气氛的变化,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感。
以前大家都聚在一起,现在大家都是吐槽的老大。
以前一个游戏很容易聚在一起,现在心烦的时候找不到人倾诉;
以前觉得大家都很悠闲,就是吃喝玩乐,现在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和工作而努力。
少年派2有着神奇的体质。追剧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重复我初入职场的那几年。
有时候会陷进去,感觉很复杂——“啊,就这样不知不觉走到了这里”;有时候真想抱抱自己,尤其是看到林一边吃外卖一边加班的样子。我想我当时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候舍不得点特别贵的外卖,发现又好又便宜的店可以吃一个月。
我记得在《生活馅饼1》的最后一幕里,林和江天浩给三一和邓寄钱,让他们在北京上大学。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只剩下林和江天浩两个人。他们走在宽阔的街道上,然后镜头越来越远...看了最后一集很久很难过,感觉自己离高中生活越来越远了。
我到了Pi II也有同样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很多细节,然后我放弃了。我不想节目很快结束。我想跟着他们,感受那个永远摔跤,永远有勇气的20岁。
可能是一种陪伴吧。几个少年陪着我们重温了我们的学生时代,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样子。
我总是希望他们能多陪我一会儿。是他们的圆周率,让我想起了我的圆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