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从有机蔬菜到食用菌,北辰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董传宗、王经过多年不懈探索,打通了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链条。在此基础上,他们开辟了第三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之路,带动了村民增收。
我来到了黑龙江省克东县甘峰镇红升村。不远处,一排排保温大棚和彩钢加工厂格外醒目。工人们在加工厂门口进进出出,忙着推车运送细菌生产的原料。
这是克东县北辰的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传宗和王都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带着一个田园梦,两人从城市回到农村,直面挫折,拥抱惊喜。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步伐也更加坚定。
从零到一,反抗反抗开始
时针拨回到2013年4月。
毕业后在沈阳生活了两年的董传宗和王不打招呼就回老家了。父亲董以为小两口要有意外的惊喜,高兴地做了一桌子好菜。
几杯酒下肚,董传宗嗫嚅着,把真相告诉了父亲。夫妻俩已经从城里辞职,准备回家种菜维持生计。“国家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对返乡创业有很多扶持政策。找对了路,一定能出点名堂。”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我们黑土地自然条件好,发展绿色农业大有可为……”王站在一旁帮腔,还没等他说完,就怒视着董。
想了很久,父亲叹了口气,“家里有些大棚,你们两个可以照顾。”在他看来,年轻人不长远,吃过苦自然就退缩了。在字据下,写下大棚的欠条,董传宗也松了一口气,下定决心做好工作。
两个月后,北辰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
这个旧温室已经用了15年了。董传宗和王拿出十几万的积蓄,修修补补,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豆角,一心追求绿色有机,不用农药化肥。
“我没这么想。果蔬上市时,不仅产量低,外观也不好看,而且不匀称。”王说,当时,绿色和有机的概念在当地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水果和蔬菜质量很高,但卖不出好价钱。前两年,他们亏了四五万。
“烂网抓鱼,你忙活着。”董说了一句风凉话,趁机拿出欠条来“压人”。“赶紧收拾行李回市里去,欠款的事就不用提了。”
没想到,儿子比他还倔,什么都不会说。董没办法,一起想办法:“当地种食用菌,可能是个好办法。”
从一个到两个,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这是一扇通往财富的门。
从蔬菜到食用菌,也举手支持王。她的家乡在小兴安岭南麓的克东县金润乡。每当夏秋交替时,进山采菌是一大乐事。
种出好的食用菌有很多困难。为了过技术关,2015年春天,董传宗多方联系,在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找到一个种植大户,上门学习技能。回国后,他买了7万根菌棒,悉心照料。
"食用菌栽培对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有很高的要求."那些年,这对年轻夫妇很少能睡个饱觉。“晚上给手机设个闹钟,隔几个小时就起来看一次。”
进入采摘期,两人更忙了。“半夜一两点起来摘,骑电动车到20公里外的县城赶早市。”王对说,“白天我回来的时候,我得忙着管理。我太累了,站着就睡着了。”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又成了问题。“大多数食用菌的保质期最多只有3天。当它们在6-10月上市时,当地市场难以消化,价格降到几毛钱一斤。”董传宗苦笑了一下。
没有聪明的门道,只有努力。董传宗带着货去了五大连池、北安等地的批发市场,一个一个地走访摊位,一家一家地打听。
看到他这副眼镜,对方弱弱的,不禁担心起来。打开包装盒,只有平菇是肉质的,滑菇开伞均匀;再仔细看,货物没有掺水或其他杂质。商家的疑虑一扫而空,顺利达成供货协议。
销售渠道很难打开,但鲜食用菌的价格还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2018年,该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60多万元,建成了800平方米的食用菌、腌制品加工车间和240平方米的冷库。
根据协议,合作社负责项目运营,同时通过股份分红和就业带动村里60多户农民增收。
“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可以有效规避市场波动,提高产品附加值。”董传宗说,2020年合作社将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净利润近90万元。
从二到三,带动农民致富。
这几天,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着制作菌棒,为今年的生产做准备。
加工厂的灭菌车间里,灭菌、冷却、菌种培养、接种装袋、上架发酵等工序井然有序。62岁的贫困户罗正忙着装袋制作菌棒。“妻子去世多年,我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生活拮据。”
2019年,王把罗招到了厂里。“计件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这时候,罗摆脱了贫困。
罗并不是唯一一个收入增加的人。目前,合作社共有固定员工50人,灵活员工15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村里的原建档立卡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随着合作社逐渐走上正轨,夫妻俩有了新的想法。2021年7月底,在县里的支持下,红升村走上了农旅融合之路。路边,几十个大棚吸引游客采摘;另一边,开了一家农家旅馆。
来自县的厨师王设计了30多道新菜,主料是食用菌。“周末和节假日,每天至少能订四五桌,5个月收入近20万元。”王看着欣喜的。
“创业路坎坷,多少人回乡务农。夫妻共筑田园梦,努力结硕果。”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首诗。如今,董传宗和王成了克东县返乡创业的青年典型。
近年来,克东县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回乡创业的政策和文件,为创业者协调厂房、土地等基础设施,给予创业补贴和奖励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共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42人。他们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村,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克东县委书记李传柱说。
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达更多信息。如有出处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电子邮件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