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曾说“扎根农村年”的柴春泽,后来创业成功当总裁

核心提示“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那段时期,很多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进入农村劳动,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代人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位知青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柴春泽。柴春泽出生于1952年,河北人,出生

“知青”是知青的简称。20世纪50-70年代,很多知青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人的记忆。今天,我们讲一个知青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柴春泽。

柴春泽1952年出生,河北人,干部家庭。他的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干部。柴春泽出生后,父亲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内蒙古赤峰。柴春泽跟随父亲来到这里,到赤峰六中读书。

柴春泽当选为赤峰六中红代会副主任,出席相关会议,并成为赤峰六中代表上台发言。当时赤峰六中有一个传言,柴春泽为了不下乡,在讨好领导。甚至有同学说,如果柴春泽不下乡,他们也不会下乡。在这种背景下,红代会的有关领导打电话给柴春泽,主动做他的工作,动员他积极下乡。

当时柴春泽是有准备的,在社会上听到了很多小道消息。他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带头下乡。1971年,柴春泽主动下乡,去了翁牛特旗玉田高,插队当了知青。当时“知青”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柴春泽,他们住茅草屋,吃盐水泡的玉米饭。很多“知青”忍受不了这种痛苦,给家里写信求助,希望能调回市里,但柴春泽主动拒绝了父亲让自己调回市里。

柴春泽的父亲是一名干部。1973年,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柴春泽,他已经打好电话争取到了一个工作机会,希望柴春泽能回去,并告诉柴春泽要听自己的话。但是,柴春泽没有听父亲的话。他主动发表父亲的信,给父亲写了回信,信中提到自己:“扎根农村,奋斗六十年”。

后来柴春泽提到自己的经历时说,当时并不觉得家书是私人的。那时候他所有的心思都在国家和知青身上。而且柴春泽作为当地知青点的负责人,有推荐知青进城的权力,他认为应该先推荐别人而不是自己进城。

1974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柴春泽的故事,柴春泽一下子成了名人。之后,电视台、报社都来柴春泽的农村采访他,包括其他城市的知青也来柴春泽农村走访。当然,很多大城市也邀请了柴春泽来做讲座,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然而,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柴春泽受到“四人帮”的牵连,被隔离审查,入狱。被审查三年后,1979年,有关部门宣布了对柴春泽的处理决定。柴春泽被开除党籍,同时获得自由,回到家乡工作。

在家待业一段时间后,柴春泽回到青年场所工作。1980年,有关部门重新调查了柴春泽一案,恢复了柴春泽的党籍,并连续计算了柴春泽的党龄。之后,柴春泽考上了赤峰电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柴春泽扎根教育系统,潜心教书育人,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2年,60岁的柴春泽退休了。此后,他自己创业,走上总裁岗位,创办网站,为知青服务。因为在柴春泽的心里,他一直是一个知青,那些年,他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想的回忆。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