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年熬出头“换电第一人”的创业故事足以拍励志片(三)

核心提示有人担忧,换电模式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张建平和奥动新能源作为探路先驱,有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在资本“超级飞侠”蔡冬青的帮助下,张建平和他的创业团队终于迎来换电模式迎风起飞的时刻。但业界对于换电的质疑,依然存在。从业界评论来看,张建平和奥动新能

有人担心电交模式技术门槛不高,张建平和奥东新能源作为先行者,有给别人做嫁衣的风险。

在蔡这个资本“超闪”的帮助下,张建平和他的创业团队终于迎来了换电模式在风中腾飞的时刻。不过,业内对改电的疑虑依然存在。

从业界的评论来看,张建平和奥东新能源之前就有“拦路虎”,之后就有巨头抢食给别人做嫁衣的风险。

没有电池很难统一主机?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动力电池的标准很难统一。换电最多是作为充电方式的补充,可以应用在商用车、网约车等B端应用。面向C端的电池银行和共享,只能是外人的“一厢情愿和幼稚的理想”。

电动模式的改变不仅需要足够多的电动汽车,还需要主机厂的配合和动力电池技术标准的统一。而长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主机厂,又怕动力电池这种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受制于人,不容易接受电池统一规格,共享共变模式。

不过这些都是传统主机厂看问题的思路。电动车浪潮席卷全球,特斯拉蔚来新车崛起,同样注重分享理念的滑板底盘备受追捧。在汽车行业汹涌的变革大潮下,很多理念和商业模式并没有按照汽车行业的传统进行授权,充满了颠覆。

张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电改模式会成功的关键原因。第一,节约社会资源。无论是与国外专家交流,还是与政府决策者交流,共识都是电池应该被视为社会资源,而不是个人资源。

为了使用方便,私家车都追求长续航。其实长续航的私家车日常行驶里程并不高。消费者付出的代价更高,车内电池使用的能量也很低,不利于电池的回收利用。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层面来看,这都不是一种理想的资源利用方式。

另一大原因是安全:电池集中充电集中管理模式比充电模式更安全。张建平对其换电20年,在役电动车零燃烧的数据颇为自豪。

奥东新能源2020年披露的数据是:12年换电运营经验,覆盖20个城市,投资300个换电站;单站服务能力500-1000辆;自行车换电最大里程超过90万公里;5万多辆电动服务车;动力变化累计次数超过700万次,动力变化累计里程超过10亿公里;电动车0燃烧。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相继解决电动车自燃事故,提高电动车安全性,是政府主管部门重拾换电技术的一大原因。

此外,电力交换模式也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和快速充电技术的提高,电动汽车的无序充电将给现有电网带来严峻挑战。

换电站可以作为储能站,起到调峰填谷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备用电源在高峰期对电网反向充电,在低峰期储存多余的电力资源,避免浪费,成为国家电网资源的有力支撑。

核心技术被控制,主机厂不接受的担心,在张建平看来并不成立。电池没有核心技术,真正的技术是里面的材料和后期的管理技术。奥地利只是做了一个容器,统一了容器。至于容器里的水,还是主机厂自己控制。

截至2021年10月,奥东新能源已与14家主流车企合作开发超过24款电动换代车型,包括一汽、BAIC、SAIC、广汽、长安、东风。

重资产,难赚钱?

业内对电交模式的另一个质疑是,由于其重资产,很难盈利。早期换电模式不被看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建设成本太高。在更好的地方更换电站的费用超过50万美元,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示范项目中更换电站的费用超过1000万人民币。

近年来,随着换电模式的商业化,换电成本有所下降,但根据业内披露的数据,至少仍在300-500万元。

在一线城市建设和更换电站获取土地难度大,成本高,审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程序复杂。除了征地成本,电池成本也是电站沉重的资产负担。而且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很快,换电企业拥有的电池资产会不断贬值缩水。

在外界看来,这些阻碍换电模式大规模普及的“路障”,在张建平看来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坎。他坦言,刚开始换电站很累,但当北京建了100个电站后,他觉得事情好像轻松了很多。

奥鑫能源还号称破解了改变电站盈利的难题。其2016年在厦门、广州投资建设的充电站,2018年全部实现盈利,平时利用率在60%-80%左右。

张建平很肯定地说:“一旦市场打开,会有很多人带着土地来找你合作。”“五年后,换电站的成本只有现在的一半。”。

这种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换电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春风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换电站拿地难、电池标准统一难等“拦路虎”都在下降,重资产、难盈利的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

给别人做婚纱?

当原有的“拦路虎”逐渐退去,像奥东新能源这样的独立第三方玩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政策层面吹响电交春风后,中石化、国家电网、国网电投等国资背景的能源巨头走到了最后,强势下注;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吉利等民营巨头也纷纷进入市场加快布局。

有业内人士担心,换电模式的技术门槛不高。在众多行业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产业押注换电赛道的情况下,奥东新能源能否保住换电赛道的王者地位?

从长期来看,所有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行业,最终都是由国有资本控制的。民间资本最终会不会只是扮演探路者的角色,给别人做嫁衣?

张建平不这么看。他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电路,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无数的技术专利。他说,换电的第三方公司大概有10家,但有核心技术的只有2、3家,不超过4家。电交换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是定位、锁定和连接。显然奥东的技术更成熟。“我们现在不怕挑战,将来我们会比任何人都快”。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些能源巨头尽管声势浩大,但缺乏经验和技术,选择与奥东新能源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

去年4月,中石化分别与蔚来汽车和奥东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电站。11月,老牌石油巨头BP中国分公司与奥东新能源签署合资合作协议。通过入股奥东新能源的一家子公司,BP开始在中国试水电交换模式。

后来者居上?

张建平和奥东新能源的另一个担心是,如何平衡战略投资者和原创始团队的关系。

随着电力模式变革迎来行业东风,感觉自己押对宝的蔡频频充当奥东新能源的展台。他在自己做代言人的同时,还让超闪担任奥东新能源的动画代言人。风头大大盖过了张建平和他创业团队的其他核心成员。

奥菲娱乐也在投资者平台回复称,公司董事长蔡先生为奥东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奥东新能源为公司关联方。

也有娱乐的股东对蔡对娱乐等原主营业务的业绩坐视不理,一心想着玩跨行业新能源表示不满。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战略投资者在企业成长初期和发展关键期进入市场,提供资金等关键资源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事后大赚一笔,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战略投资者一般都是在幕后,默默赚钱。像奥东新能源这样,战略投资者不仅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还可能取代原创始人成为企业代言人的情况并不多见。

不知道多年来一直追随张建平人格魅力和创业思路的核心骨干,在奥东新能源与原电动客车合并的过程中,利益是如何安排的?

至少,从奥东新能源的股权结构和近期走势来看,对于张建平及其创始团队来说,被半路救回现场的投资人“摘果”是有相当风险的。

总结:

相比早早倒下的Better Place和英年早逝的谢,张建平和他的创业团队无疑是幸运的。

但与新能源的其他赛道,如成立较晚但已经腾飞的蔚来理想、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相比,张建平和创业团队的创业故事是艰辛而漫长的。

在新能源行业风起云涌的十几年里,我们看到了有过美好商业梦想但最终败给现实的梦想家;我见过急于赚快钱的投机者和骗子。或者说那些让激动人心的商业梦想成真的实干家才是最值得敬佩的。

马斯克这样一个年轻、出名、铁血、精明的“铁人”当然令人钦佩。像张建平这样人到中年才开始创业,一个屡屡碰壁还在勇往直前的实干家更值得尊敬。

在张建平和他的创业团队的商业创业中,坚持、勇气等因素至关重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背景。他们诞生在中国,赶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