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一种传承

核心提示这是我们采访的第11位真实创业故事,创业即是人生,生命精彩待续我是周松根,70岁,1952年出生于上海。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一名裁缝,那个年代我们都很独立,但从小我周边生长的环境比较有文化氛围,这也是为什么我到70岁

这是我们采访的第11个真实的创业故事。创业就是人生,人生精彩未完待续。

我叫周松根,70岁,1952年出生于上海。

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裁缝。我们当年都是独立的,但我周围的环境是带着文化氛围长大的,这也是我直到70岁还在坚持推广非物质文化的原因。

年轻时,我饱受病痛和不便,但我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热爱,也没有放弃我的政治信仰。我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1983年,我在崇明前进农场成立了一个书友会。1992年,我组建了上海大世界东方医药表演团。2018年,我成立了三特艺术团。我愿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奋斗一生!

01

我父母都是很朴实的人,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我们那个年代,父母一般都在外面忙着谋生,我独立承担了家里的很多事情,包括我自己的学习。

那时候我们家周围的生活环境比较好,邻居也都是爱好广泛的人,都是很好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盆景,经常送给我。有的在家里收藏唱片,经常放给大家听;有些家庭有藏书,我经常借书看。我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被周围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尤其对文化的东西情有独钟。我喜欢写文章,我有政治信仰。我可以每天不吃饭,但我必须看报纸,听广播。这些都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02

因为从小就有政治信仰,所以一直梦想着早日实现入党的目标。我从小学开始就在这个方向努力,政治觉悟比较早。

我小学成绩很好,尤其是地理。我还当上了班级代表,我当上了中队主席,实现了入党的第一步。

初中的时候,我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文革期间,我也写过文章,这在当时是一种正能量。当时我印象深刻。老师让我在台上大声朗读,并把它写在黑板上。正因为如此,我被选为区人大革命委员会学生代表的代表。我还是有写文章的习惯。

那时候我们还没上高中和大学。初中毕业后,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下乡支援。后来我们有机会半路上大学。

03

1969年初中毕业。为响应国家鼓励知青下乡再就业的号召,我参加了当年黑龙江第一批下乡大部队,带领胶州中学近40名学生到黑龙江省德都县龙门农场六分场。

当时我偷了家里的户口本,自己去报名了。我妈当时很生气,最后因为糖尿病去世了。当时没能回来给她送行,是我最遗憾的事。

那时候天天住在农场,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在窑里做砖和瓦。因为我小,领导还安排我每天给奶牛挤奶,我就学会了和奶牛打交道。在这些基础工作中,我的政治表现很优秀,后来被分配到黑龙江农村的民兵连准备打仗。正因为如此,我也是第一批入党的成员之一,这为我后来的创业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有了党员的政治条件,我后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入党之后,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再加上我在农村期间一直冲在前面,与时俱进,所以我上升的机会比较大,赶上了那群大学生。

1973年,作为上海第一批工农兵,被推荐回上海,进入第二医科大学深造,开始新的生活。

本来我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读文科的,但是老师看了我的档案,坚持让我选理科,我就开始学医了。当时我们科室是儿科,我的人生平台也开拓了新的思路。

大学期间是党支部成员,负责学生中的党务,做基层党建工作。三年后出来工作,很多人都不想去外地了。我以为我是党员,什么事都要带头。在分配的过程中,我主动要求去苏北。

04

但是走的前一天晚上,我突然走不动了。后来检查后说是甲减引起的。我要住院,所以没有去苏北。后来去了崇明前进农场医院工作。

当时学儿科的人比较少,所以儿科医生还是比较吃香的,就直接招了。但是好景不长。1976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甲状腺麻痹。我的手和脚都不能动,也不能走路,就像植物人一样。

幸好当时医院教授救了我,所以我没有生命危险,大脑反应也没受影响,只是手脚不太灵活。后来因为不适合当医生,只好调到环保部门负责运营和宣传工作。

那时候,从护士、幼师到阿姨,每个人都要参加考试,拿到合格证书才能工作。结合大学毕业的专业优势,我在农场成立了第一个以振兴语文阅读活动为主题的后才子阅读项目——前进农场科学育儿读书会。还被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和优秀辅导员,受到市领导芮兴文等领导的亲切接见。

当时我做这样的事情,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成功。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政治上的荣耀,也是小小的成就。

198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内导游,通过考试,进入上海旅行社,独立带队前往北京、桂林、武夷山、庐山等地。同时把导游的亲身经历上升到理论。写一本书。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和上百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如何旅行》、《住在有知识的人里》、《巧珍当家》。

05

1992年,我回到上海,正式开始创业,但我的事业和别人不一样,基本上和公益行为一样。

当时知青子女有资格回上海读书,但必须有监护人。农场里人太多,活太少,手脚不方便,想把机会留给别人,于是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老婆回了上海。

有很多事情是我控制不了的,就像年纪轻轻就生了那场大病,是我没想到的。但内心的梦想一直支撑着我,也可能是对我的考验。我注定要为文化艺术奉献一生。

回到上海,看到民间艺人很多,有独特的才华,他们的才华是大家永远看不到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人来推广。当时我就想尽我所能,于是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民间绝活为特色的大世界东方绝活表演团,主要就是把这些民间高手组织起来,整合起来,为他们创造表演机会,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们这个群体其实很惨淡,没有收入来源,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公益。我们经常去社区、儿童福利院等地方做公益演出,偶尔也会接一些活动,但那收入主要是艺人的出场费,我也不拿钱。偶尔会给大家分点小红利。基本上艺人都是靠自己的技术养活自己,我们也都互相认可,所以只要有活动和演出,只要我说一句话,他们也是随叫随到。

中间有机会出国,在国际舞台上表演,收入不高。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他们可以免费出国。作为一个巡演,大家的心态都很积极。

艺术团发展了快30年了。从2018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做延伸,也培养了一些经过专门训练的演员来表演中外名人,在市场上相当受欢迎。

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册1290页“上海新民间文化团体”一章,专门介绍我“东方绝技”绝技团及其名家、绝技大师的事迹和作品。

06

几十年来,各级单位给了我很多奖——黄浦区优秀宣传员,非物质宣传优秀辅导员,残疾人辅导员...很多很多。

上海艺术学院编著的《百年文化发展史》五卷本,其中关于上海新民间文化团体的介绍,还专门讲述了我创办的东方专场剧团的故事,介绍了这些著名艺术家和独特大师的事迹和作品。

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坚持研究探索公益活动三十八年》,36页,两万多字。党风建设委员会也肯定了我的文章。

我觉得这些荣誉和奖项都应该属于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没有她,我无法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文化事业,也无法安心地做公益。

我妻子是一名教师。她不仅教好她的学生,而且照顾好她的家人。为了支持我的梦想,她牺牲了很多。作为病人,我无法弥补她的亏欠,这也是我很大的遗憾。

1998年,她被一辆摩托车撞了,摔断了腿。她躺在医院做手术的时候,我连签字都不会。当时我在外面给团里做安排。2000年,我因脑梗中风,嘴歪,流口水,脚后跟有时会被血管堵住,走不了路。她还坚持给我涂药膏,做电疗,让我能坚持在群里安排事情。

在家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衣食无忧,把心思都放在了艺术团和公益事业上。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更经常给钱。2012年退休前,每个月只给家里500元,最多2000元。

其实我在农场重病的时候,我们还没结婚,只是在交往。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嫁给我,所以她没有放弃我,不然也不会有现在的家庭。这么多年,她的家人一直在她耳边低语。兄弟姐妹们抱怨她为什么找了我这样的男人,她却从不抱怨。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07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做的事情。我实现了我的梦想,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我通过自己的能力发现了很多人。

当你看到有人能用易拉罐的背面做出十二米长、三米高的上海外滩;当有人用笔墨画出上海的《清明上河图》时,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一非物质文化财产。

我的人生比较坎坷,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是深植在我心中的,从小就刻在我的骨子里。

小时候,我学习雷锋。做好事有益于他人。这种想法真的让我们难以忘怀。一切都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最近在写一篇关于健康新媒体的文章,250多期。也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以后我只想把这件事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走向世界!

这是一位身患疾病几十年,一直坚持做公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民间绝活,讲好中国故事,走文化自信之路的老先生。请让我们向他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所有稿件均经相关各方同意。欢迎所有链接转发,全文真实原创。不允许单独下载使用~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