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生活》还在流行的时候,正处于“名人”效应带来的纷繁事务之中。最终冷静下来之后,它对自己现有的创作进行了清醒的回顾和反思。路遥发现文坛上已经有了对他创作水平的评判:有人认为人生是他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
但路遥很难承认生活是他的撬棍,于是他决定发起一次自我挑战:在40岁之前,要写一本他觉得最大的书,路遥想写的书是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在做出写最大一本书的决定后,路遥知道要把这个决定变成现实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从创作能力和经历上,路遥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写长篇的经验,通俗的生活也就13万字。
其次,路遥对自己能否创作出超越生活的作品没有信心。而要走出眼前“生活”形成的火热氛围,再走进前途不明的“冰室”,简直是自找麻烦。
第三,是躺在“暖春”里享受“生活”带来的“名人效应”生活,还是走进“冰天雪地”要求自我突破,这让路遥很纠结。
然而,路遥虽然摇摆不定,但最终还是决定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路遥在老家毛乌素沙漠走了一趟后,认为自己别无选择,只能用与命运赌博的方式,忘掉生活的光环,创作出费时费力的新作品。
接下来,在确定了《平凡的世界》的基本框架后,路遥决定用“现实主义”来架构这部三卷六册、百万字、长达10年的作品。
为了避免创作上的盲目性和任性,也为了不使可能耗尽一个人一生主要精力的作品,像一部不合格的短篇作品一样,被随便扔进废纸篓,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过程。
这一次,路遥给自己列了一个100多本书的清单,其中有近100本小说,他差不多都写完了。
这一次路遥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涉及的领域很广,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著作都有。他还发现了一些专业著作,如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供讨论,还收集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小册子,如:养鱼、养蜂、施肥、税收、金融、气象、历法、植树造林、土壤改良、会人、民俗、UFO等。
这次学习期间,路遥住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书籍和资料。他把书放在桌子上、床边、茶几上、窗台上,甚至厕所里,任何他能随时拿到的地方。
这次有些书是重读的,有些是新的,有些是细读的,有些是粗读的。比如《红楼梦》和《创业史》是重点学习的,红楼梦是他的三读,而《创业史》是他的七读。
这一次,无论是在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冬天,路遥都没日没夜地沉浸在书中。他的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了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
这一次,路遥发现读书不是消遣,而是累,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让人筋疲力尽,有一种随时溺水的感觉。路遥读的书越来越多,也发现了人的渺小和知识的匮乏。他觉得任何一个狂妄的文人,只要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置身于书籍的海洋中,就会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可笑。
这一次,路遥提出了一个作家的阅读理论,即作家的阅读就像蚕吃桑叶一样,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着,吃着,直到会吐丝结茧;作家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把吃的桑叶变成茧。
路遥这次读了多少书?具体数量和参考书目无从得知,但光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提到的书名就足以说明路遥阅读的书籍数量之大,内容之复杂。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丹娘和舒拉的故事》、《红岩》、《史记》、《创业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国家概述》、《热爱生活》、《马丁·伊登》、《牛虻》、《马克思传》、《史达林传》、《居里夫人传》、《艰难时世》。
但是,这样的阅读并不能让路遥满意。为了掌握更多的材料,保证准备的背景材料的可靠性,他查阅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延安报等。根据《平凡的世界》一书所涵盖的1975年至1985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查阅这些报纸时,他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一年地核对,并一一做好记录。
作家刘说,她在延安饭店看望路遥时,看到路遥的床上放着许多报纸,他的手指因阅读这些材料而擦破了皮。作家贾平凹并不赞同路遥逐年查阅《人民日报》记录每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做法。他问路遥:“有必要翻看这些东西吗?”
对于这一时期的读书之苦,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道:
逐页浏览报纸,在笔记本上草草记下一些被认为“有用”的重要事件和事情。工作量太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劳动。眼角粘满了眼屎,手指被纸摩擦出毛细血管。我把它们放在纸上,就像放在刀刃上一样,然后我必须用我的后掌继续阅读。
这次阅读学习,对于想写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路遥来说,通过对长篇小说的学习,他的收获是:基本摸清了作品所涉及的十年背景材料,收集和补充了各种生活资料。但是,这些远远不足以让路遥写出一部长篇巨著。他觉得要想全景式地反映当代生活,仅仅蹲在一个地方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他必须全方位地观察生活。
于是路遥提前带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了人生的奔波。他来到农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有、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只要能摸到的,就尽量去摸。虽然有些生活在过去是熟悉的,但为了更准确地观察它们,他再次深入其中。对于过去不熟悉的,他深入其中,努力在短时间内熟悉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路遥记录和积累的资料从一开始的一箱转手到了两箱。
渐渐地,《平凡的世界》中一些人物的轮廓、故事情节、场景出现在路遥的脑海里,然后越来越清晰。
《平凡的世界》故事真实生动,人物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得益于路遥三年多的阅读和研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理解。对此,路遥说,故事可以编,生活不能编;没有生活的编造故事很难打动人,生活的真情即使没有变成曲调也会让人心醉。为了准确真实,路遥不放弃报纸上的每一个细节,也不忽略一草一花的季节……这就是路遥对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
路遥的阅读生活无疑是在力量和坚韧中度过的,他能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而做好三年的阅读和反思生活的准备,足见路遥的毅力。
对此,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说:“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强人有他优于一般人的地方,也有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地方。”事实上,路遥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异常理性头脑的作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