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观点:
是青少年未来的希望。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有趣的职业,又会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人生?
为了帮助年轻人了解职业,2022年,同兴书院将进行“了解职业生活”系列直播,邀请各个领域的大咖,包括科学家、企业家、影视人、媒体人、艺术家、IT工程师、投资人、教育家、考古学家、作家、经济学家、交易员、博物学家等。,来直播间,聊聊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介绍一下各行各业的人。这一系列的直播是“童星书院儿童青少年成长计划”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做「青少年成长计划」?
青少年对未来很迷茫,日常生活中很难遇到那么多各行各业的有趣的人。他们不知道各行各业是做什么的,怎么进入这一行,以后想选择什么专业。
《了解职业生活》邀请的嘉宾都有着有趣的灵魂和丰富的职场经验。童学院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现场对话,让孩子们了解嘉宾是如何成长的,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了解这个职业的发展和前景;如果对这个职业感兴趣,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
希望《童星书院儿童成长计划》能让青少年打开眼界,拓展职业认知;它还希望激励成年人,促进终身学习。
星期四
视野全文5040字,阅读时间13分钟。河森堡:不断沉淀,将人生经历融入故事。
嘉宾简介:河森堡,1988年出生,201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国家博物馆讲师。有了自创的故事式讲解模式,枯燥的知识变得引人入胜。2016年6月起在知乎发表科普文章,成为月收入“10万+”的知识型网络名人,代表作《进击的智人》。正在读书的河森堡从未想过自己会选择国家博物馆,成为一名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从小热爱文学,梦想考上影视文学系。然而,他被调到了计算机系。在他眼里,编程和机械语言都很无聊,他的激情在于给人讲故事,讲人生的酸甜苦辣。出于兴趣,毕业时他选择了一份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在国家博物馆讲历史。
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在展览馆给人讲历史,商朝的祭祀仪式,三公九臣等。离现在很远,似乎与生活无关。他怀疑自己每天只是说说练一个没用的技能。这样下去,会被时代淘汰吗?
一位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老师说:讲故事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挨饿。为什么?因为故事是人类的刚需,故事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河森堡决定把讲故事这门手艺做好,发扬光大。
在国家博物馆的6年时间里,他与3305件文物有过亲密接触,与50位专业学者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不断地安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任何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或技巧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生没有白道,每一步都算数。你读过的书,上过的学校,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演唱会,看过的电影等等。,都将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当你告诉它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从你的身体里扩散出来,成为真正个人的、不可复制的特质,即使你想隐藏也无法隐藏。
随着他讲的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意识到对行业的深入了解会影响到旁白的专业性。当今世界越来越复杂。如果一个人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如何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何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河森堡的经验是,你学得越快,你就会学得越快。因为新知识往往不是空记住的,而是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能搭建起自己的知识底盘,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复杂的碎片,而是会在底盘上添砖加瓦,不断拓展。这个时候学习知识会变得非常快。
在国家博物馆工作是一份非常快乐的职业。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很多闲暇时间,但也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收入没有那么高。面对这个问题,河森堡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一份外卖值20元,我们也可以选择花2000元吃一顿饭。花2000元的饭会比花20元的饭满足100倍吗?显然不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金钱能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迅速降低。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什么?从对未来的期待。比如你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在这个领域,你的状态是向上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后天也会比明天好。这种向上的期待会深深影响你的心情,给你带来快乐。所以是《基督山伯爵》里的最后一句话:“人生的奥秘就在于这两个字:希望和等待”。
找到自己的爱好,在这个领域深耕,就是幸福。
杨澜:
敢于尝试,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客人简介:杨澜,196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媒体企业家、慈善家。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2000年,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成立。2001年,制作并主持国内首档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2005年创办《天下女人》,2021年发起并创作新女性励志纪录片《你好!大姑娘。
对于很多人来说,“杨澜”这个熟悉的名字已经成为成功女性的代表。然而,每次转行,她都遭到了别人的不解和质疑。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更真实的职业生活。
1990年,大学毕业前,杨澜被选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业内顶尖人物。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发现主持人只是完成了节目包的最后一部分,参与了整个节目的策划、编写和剪辑,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于是她开始学编舞,想全方位的表达自己。
然而,外界传来的不是鼓励,而是对她能力的质疑,对她“真实野心”的冷嘲热讽。是继续做主持人还是转型做制作人?她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出国学习国际关系。学习期间的沉淀巩固了她向上的脚步。回国后,她成了制片人,开始做《阳光访谈》。
在她的人生哲学里,这一生就是不断尝试。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还很匮乏的时候,她选择了创业。对比之前的职场经历,杨澜对创业的过程有这样一个比喻:这个过程就像你原本想喝一杯牛奶的时候养了一头牛。在养牛的过程中,如果你不控制这头牛吃什么草,什么时候挤奶,怎么灌装,怎么运输,是不可能做出你想象的一杯牛奶的。这是一个充满艰辛、挑战和乐趣的过程。
她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问自己“我需要什么都能做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自我质疑中,她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只要是和创作有关的东西,她总是乐此不疲,加班熬夜都没有问题。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企业家这个角色就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在创业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时刻。杨澜说,外界的评价就像投射在窗户上的阴影,有时候你只能忍着。一个人不会一直被公平对待,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真正了解你。被人误解,不被人理解,很正常。出门前做好这个准备。
杨澜离开体制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会在温室里抱怨我的树长不高,因为上面有个棚子。出了温室才知道,要承受各种病虫害,雨雪冰冻,烈日炎炎。如果你没有为暴风雨做好准备,请呆在温室里。如果你决定迎接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长,你就应该去外面,因为外面的世界还是比棚子大。
于是就有了杨澜的人工智能程序。原来中学的杨澜很喜欢理科。虽然他后来选择了文科,但这颗好奇的种子一直在生根发芽。为了这个节目,她大概看了50多本人工智能的书。虽然有些书完全看不懂,但她还是以一个文科生的视角,诠释了科学发展史上那些高尚的灵魂和温暖的故事。期间,她前后采访了200多位人工智能专家,让全世界更多人以局外人的视角了解这些技术发展,了解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
杨澜说,进入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一定要有一颗谦卑的心去做功课。如果她要做人物采访,需要看10-20万字的书。这些年做了上千次采访,看了一两千本书。
当被问及她对青少年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建议?她说:多试试!当人们走出去并反弹回来时,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她鼓励孩子们尝试更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刘:欣赏文学之美,过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生活。
客人简介: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高级政治记者。当了八年记者后,他全职从事媒体工作。多次入选最具影响力自媒体。代表作有《你我凡人》、《六神读唐诗》、《儿童唐诗课》等。写作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批人明确表示写作是长久之路,而另一批人则误入写作之路,而刘雷是第二批人。
刘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的母亲理解并支持他的爱好,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好书。在古诗词中,他读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这些朗朗上口的唐宋诗词,成了他童年时喜欢的玩具。
大多数初中男生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六神雷磊也不例外。他试着写一些短篇武侠小说。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淘气鬼,相貌平平,成绩平平。他直到高三才意识到自己要好好学习,复读一年才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毕业后,因为大学时期的写作经历和兴趣,他加入了新华社当记者。但直到现在,他也从未想过自己会以写作为生,通过解读武侠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一开始他只是想开一个自媒体的小专栏,和喜欢金庸的朋友一起探讨故事的细节和人物,让大家一起开心。没想到会在媒体上走红。当了八年记者,从媒体成为主业。
对于职业,六神雷磊觉得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时候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比如点餐就是一种特殊能力。很多人写作是因为心里有很多话,所以习惯写日记或者小说来表达,从而形成写作的快感。写字的人往往很内向。如果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一件自己能舒服地、毫不费力地做的事情,就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关于写作,刘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表达雷的冲动。有一些话,我特别想告诉别人,向别人倾诉。这是写作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基础。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你想要表达的内核。写作不需要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要合乎逻辑地说出想法和核心。
其次,用词的准确性。当你脑子里想到一个意思,落笔的时候可能会有30%到40%的偏差,而当读者再次解读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如何准确的传达给读者是需要训练的。
最后,多体验生活,多体验生活。如果你决心写作,你生活中所有的好事坏事都是好事,因为它们会成为写作的素材。
他认为,文学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构建一个世界,人们可以看到过去许多年里重复发生的成千上万种生命形式的故事。这就是世界的起源。如果你在文学中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人生,你会有更长远的看法和见解,你的内心会更有力量,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惊小怪。
从这三位大咖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成长路径,但背后却隐藏着相似的成功密码,那就是内心的热爱,自我的反思,知识的底盘,深耕细作。因为内心的热爱,河森堡选择了郭波的解说员,杨澜选择了制作人,六神雷磊一直坚持写作;因为自我反省,打破了叙述者的尴尬,杨澜开创了“第一”事业,刘雷走出了记者的写作空白;“知识底盘”和“深耕细作”是他们转向新赛道后依然能大踏步前进的信心。
这些成功的密码非常符合童星书院的使命和愿景。童星书院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内心找到爱,实现自我。通过先进的科学通识教育课程,让孩子找到学习的驱动力,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能力,掌握可迁移的、跨学科的通识思维能力,提高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同时,童星学院非焦虑家长俱乐部还提供家长心理学、教育学思维模式的培训课程。希望家长能够理解自己,理解孩子,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养成面向未来的人才,没有焦虑。
欢迎加入童星学苑,一起走。
互动话题有哪些著名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