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和爱奇艺Tik Tok关于二次创作内容的合作有一定的必然性。
去年,在互联网视听大会上,长视频集体起诉短视频平台二创侵权。虽然有“大炮打蚊子”的嫌疑,但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之争。
当然,长视频平台矫情也不奇怪,高昂的内容成本确实拖累了它。爱奇艺依靠裁员,直到今年才首次盈利。
而且相关法律法规在去年就明确了“二创”的法律性质,规定“短视频不得擅自剪辑、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电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和片段”。
换句话说,如今的短视频除了合作别无他法。
与和搜狐视频的合作类似,Tik Tok在官方公告中表示,将和爱奇艺探索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和推广。爱奇艺将其长视频内容授权给Tik Tok集团,可用于Tik Tok、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平台用户的二次创作。双方对解释、混切等做了具体规定。
由于双方没有公开合作条款的具体规则,外界无法判断爱奇艺能获得什么实际利益。Tik Tok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3分钟看完电影”、“在XX追剧”等短平快的形式可以保留,但未来可能需要附加专题片导流链接。
版权之争的背后永远是商业利益的博弈,任何市场都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奇艺和Tik Tok、搜狐视频和Tik Tok提供了一个解决争端的方案。各方利益暂时得到了妥协和平衡,但这种妥协和平衡能长久吗?
不要期待太多的短视频导流。
在爱奇艺与Tik Tok的合作细节中,有一点是明确的:爱奇艺试图让Tik Tok成为其长视频内容的导向方式。
用户在Tik Tok上刷了一部二创的影视作品,被剧情吸引然后通过平台链接跳转到爱奇艺观看全集。这种模式是存在的,理论上是可行的。
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在Tik Tok最受欢迎的内容类型之一就是影视。2020年发布的《Tik Tok用户画像报告》显示,影视内容是继演绎、生活、美食内容之后,Tik Tok用户第四喜欢的视频类型。
《2020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还统计,2019年至2020年10月,共监测到疑似侵权短视频3009.52万条,涉及点击量2.72万亿次。
这两种创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剧情内容优先,配旁白,快速看完电影/电视剧;
2随着剧情内容的深入讲解,增加了很多原有内容之外的知识,更加有趣;
3用视频片段挖掘幕后故事。这些内容大多不涉及剧情,但也带有视频片段;
最后是纯剪辑处理,影视内容剪辑成条,不做任何处理。
以上四篇文章仅以Tik Tok为例。在哔哩哔哩和其他平台还有其他形式的二创内容,比如通过剪辑和配音形成的二创作品。马大帅、范德彪、贾贵、田园爱情一直是万国邮联业主的最爱。
在长视频平台投诉的内容中,侵权是利益之争,背后是用户争夺。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cmnet 2021年度报告》,2021年,cmnet各细分行业用户总时长占比上升4.7%,长视频下降0.5%。
在短视频平台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他/她去长视频平台看电影的几率会更小。
当然,不排除部分用户登录长视频平台是为了观看更完整的剧情,但短视频平台了解剧情走向后,大部分用户会降低对其的兴趣。
所以,从短视频平台直接引水,可能比想象中更难。
短视频的消费场景大多是碎片化的,快餐文化爱好者很难在只有一个小时或者几分钟休息时间的情况下看完一部完整的影视剧。更何况,在爱奇艺和Tik Tok的合作框架下,即使独家内容被授权,新用户跳过去还是会被会员屏蔽。
那么,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与关于二创的短视频的合作,最终受益点还是落在了法宣身上。
当然,公告也是一种间接引流。无论是新剧宣发还是长尾内容,短视频巨大的流量优势都能给长视频版权方带来一定的流量和留存,但这只是取决于内容本身的精准性和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支持。
换句话说,在整体流量趋于饱和的今天,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本质上是流量生意。
版权交换流程
对Tik Tok二创内容的渴望几乎已经写在脸上,电视剧内容对于短视频平台最大的价值就是增加停留时长。15秒的短视频,3分钟的电影,用户时长增长了12倍。
但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用户的流失才是最危险的。在长视频平台中,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量早已停滞不前,而优酷则干脆不再公布。这时候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拦截,相当于雪上加霜。
于是去年的互联网视听大会上出现了集体声讨,但声讨其实是一种筹码。重要的是各方利益如何平衡。
此前也有声音指出是否可以参考Youtube模式。
2007年,YouTube和谷歌一起被告上法庭,原告是拥有39家地方电视台的美国媒体集团维亚康姆(Viacom),索赔金额十亿美元。
这场官司打了好几年,最后的结果是Youtube部分胜诉,双方达成和解。
Youtube的胜利部分归功于维亚康姆的聪明。在要求打击二创的同时,暗中戳中并雇佣第三方在YouTube上传“枪版”,为自己的电视节目引流。
维亚康姆对YouTube的态度是不喜欢,但是打不过。他甚至想据为己有,这和今天的长短视频之争惊人的相似。
维亚康姆与YouTube的和解也是基于后者推出Conntent ID系统。建立YouTube版权库,版权人向YouTube提供原片,然后通过系统比对,找出平台上哪些视频使用了版权素材。版权所有者可以要求删除这些视频,也可以选择保留这些视频,然后与视频作者分享收益。
显然,后者是更受大多数版权人欢迎的选择。
在过去的五年中,美国主要版权人的收入达到了20亿美元,成为新的收入来源。有了YouTube的示范作用,版权方与视频平台的博弈基本偃旗息鼓。
然而,这种收入分成模式在中国很难奏效。
主要原因是国内短视频平台与Youtube的商业模式不同。虽然短视频平台也是靠广告创收,但不是YouTube的贴片模式,而是信息流嵌入。也就是说,如果短视频平台加入了Conntent ID系统,我们就可以通过版权内容知道哪个二次元创作者获得了多少收益,进而实现与版权人的分成。
但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流中植入广告的收入与两个创作者无关。没有系统就不能使用内容ID。
而且长视频平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分散不稳定的收入。这一点从长视频平台之前的呼吁就可以看出来,要求删除、屏蔽、拦截相关视频,而不是让保留的视频进行分成。
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传播和分享,而是应该通过独家版权来获得竞争优势。只是这种竞争优势,随着长视频内容成本的不断增加,最终演变为短视频平台的付费购买,成为长视频版权摊销的新渠道。
本质上,它与内容ID系统相同。只要利益划分清楚,就不会有永远的敌人。
乐章结尾部
在用户的价值体系中,长视频和短视频本来就不矛盾。
在娱乐性质上,Tik Tok主要承接短快内容;当用户需要长期的、沉浸式的内容时,还是会转向长视频平台。就像电商平台的出现不会取代实体店一样,长短视频平台在用户娱乐消费上错位,理论上可以实现共赢。
这种双赢不一定非要打造YouTube这样的分享系统,国内长短视频平台采用的买断机制就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好办法。
但是,这种买断机制是否会随着长短视频的发展而动态调整。比如长视频的内容成本下降/上升或者短视频的流量激增,商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具体的合作规则。
以及爱奇艺与Tik Tok的合作,长视频中最重要的词“独家”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爱奇艺未来可能会授权其他短视频平台。别忘了Aauto Quicker的股东还和腾讯站在一起。
当然,对于长短视频来说,想要有一个暂时可行的,各方都认可的模式,并不容易。留给整个行业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至少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数据
[1]平台破冰,二次创新解冻,远传所
[2] cmnet 2021年度报告,QuestMobile
[3]爱奇艺授权Tik Tok进行二次创作,探索影视版权使用规范化,浙商证券
[4]Tik Tok爱奇艺《牵手和解》是长度之争的暂停键吗?,1200字
【5】视频版权的“零和博弈”困境,YouTube能行得通吗?,科技星球
声明:本文基于已发布的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信息撰写,但Decode和文章作者不保证此类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达的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