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元”、“佛元”、“病元”到最近的“宝宝元”……小红书似乎是人们变化最快的社交平台。
通过“袁媛”的不断努力,小红书成功将“网络名人”、“种草”等字眼变成了雷区,很多kol避之不及。
同时,因为大量滤镜景点魔镜的分裂,图文不符的社区潜规则浮出水面,小红书苦心经营的社区风格开始消亡。
精心营造的假象背后,是社区内kol对自己流量变现的焦虑。小红书上写满了很多“白”的故事,到处都是的故事。看图说话的能力正在变得无拘无束空。
“和女儿一起整容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年4月份,有博主在一个小红书里曝光了她和女儿的整容经历,然后告诉大家怀孕期间安利了什么产品。话题的极端迅速引起发酵。
网友们都在留言: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整容是什么意思,家长擅自带孩子整容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后来,真孩子的母亲“泰来·阿迪提·夏杰姐姐”发博客澄清,原来孩子患有严重的上睑下垂,影响视力,不得不做手术。
随后小红书官方删除了相关注释。......
小红书博主偷图编故事的本事可见一斑。
除了荒诞的内容,都可以审核通过。小红书曾经种过的神奇瘦身水,灌肠水,减肥药之类的,也因为各种问题被整改下架了。但小红书不缺内容和产品,营养品和代餐品层出不穷,渗透到每个想要过精致生活的人的手机里。
这些内容是如何大量生产和传播的?315晚会初期,小红书被曝光为代写、刷数据的灰色产业链,平台的审核机制受到质疑。
为什么小红书的内容治理机制频频失灵?小红书对变现焦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小红书在内容质量和商业化的平衡上做了哪些取舍?
第一,小红书走不出变现的困境。
小红书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从UGC出发,深耕内容,也许小红书就是另一个哔哩哔哩;同时,去中心化的推流机制有点类似于Tik Tok;风格气质和ins差不多;;搜索功能类似;嵌入式私有领域电子商务和类似的东西.....
小红首页广告语的变化,是自身定位矛盾的纠结,也是很多流量变现尝试的难点。从“好生活遍天下”到“标记我的人生”,不难推断小红书应该更接近社交+买卖的趋势。
2021年6月,小红书平台移动端月活跃已达1.2亿,月活跃表现流畅。
然而,当我们把小红书围绕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变革”和“混沌风暴集中爆发”放入时间轴,一切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2016年之前,小红书是“美丽人生遍天下”,其流量变现的主要渠道非常直接:广告。
但是,小红书很快意识到,广告变现并不能提高他们的造血能力。人家种草了,转头就在其他平台下单了。这有优质的内容流量,但是在他们的口袋里实现不了。同时,这种商业模式也有自身的缺点,资本无法给出更高的估值想象。
为了锚定高资本估值,早在2014年底,小红书就发力线上电商业务,推出跨境电商平台“福利社”,从社区升级电商,完成商业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维护平台的声誉,小红书有意识地控制“福利社”广告中对优质种草内容的淡化。
它建了自己的仓库,在海外有20多个仓库,还建了自己的客服。武汉一支300多人的客服团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最终打造了一套包括购销、仓储物流、客服等所有环节的电商链条。
尽管海外电商投入巨大,但小红书的跨境电商规模小于天猫国际、网易考拉、JD.COM全球购等,而且没有竞争优势。
据《财经》杂志报道,小红书自营电商2018年未能实现GMV千亿元的KPI。而且小红书的佣金比例虽然是淘宝的好几倍,但直到2018年才盈利。
第二,小红书是怎么变味的?
一边是大量资源的倾斜,一边是迟迟没有结果的回报。2016年,小红书MAU一度停滞,陷入窘境。
然而,转机也发生在2016年。那一年,小红书在获得腾讯投资、天图资本、盛远资本的1亿美元C轮融资后,在社区有了“新想法”。
有了钱之后,小红书在2017年邀请明星入驻,明星的号召力起到了可贵的作用。小红书四年积累了5000万用户,到2018年4月,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达到1亿。月用户活跃度接近3000万,是一年前的三倍。
虽然邀请明星可以直接刺激MAU,但是头部账号的粉丝聚集并不意味着商业价值的聚集。
作为一个天然的种草平台,业余爱好者的原始草根气息和名人的商业气息是冲突的。明星推的产品带来流量,但往往很难爆发。
“当没有推送机制对明星作品的加持时,我们宁愿赌概率,投一个100万粉的KOL。投10万粉的10个kol,不如投100万粉的100个kol。”一位广告负责人说。
2020年小红书的创作者结构中,1万到5万粉的创作者占56%,粉丝超过50万的KOL只占3%。
相比微博、Tik Tok、Aauto Quicker、哔哩哔哩,小红书的KOL结构还处于千博万跑的局面。
流量推送机制没有加持,品牌方抢小KOL打开爆款盲盒。小红书和MCN、KOL的利益没有牢牢绑定。除了“白花钱”“少发钱”,这种环境也为“流量黑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到处都是“路人粉”的假象,可能在当时就埋下了种子。
不仅如此,“拜金主义”、“消费鄙视链”成为平台的现象级存在。
我们可以用“拼单身名媛”这个例子来解释。毕竟,在这个“装富产业链”中,300件古驰丝袜就能让“名媛”站在鄙视链的顶端炫富。这无疑是贫民窟女孩对资本的挑衅和解构,但也助长了“拜金主义”。
单身女生很容易拼,小红书更幸运。
流量的爆炸又给了小红书一次试错的机会。2018年6月,小红书获得阿里、金沙江、腾讯等大部分国内一线风投的D轮3亿美元融资,距离上一轮融资已过去两年。
如果把小红书2016年C轮融资到2018年D轮融资定义为“乱象萌芽期”,那么从2018年开始就是“乱象爆发期”。今年小红书赞助了《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综艺节目,提升了MAU。
随着流量的增加和资本的催促,小红书面临着更大的流量变现压力。
从明星到综艺赞助,尝到明星效应甜头的小红书,在MCN、KOL、品牌都在红城捞金的时候,坐不住了。
因此,MCN和科尔的合作被提上日程。相比于向品牌方做广告,小红书更想依靠MCN和KOL做广告,自己躺着画。
根据Late LatePost数据,2020年小红书营收约为7.5亿-10亿美元,约占广告收入的20%。
80%,而电商业务占20%左右。广告收入增长了3倍;GMV的增长赶不上广告业务的增长率,后者只有10亿美元。可见,小红书的商业化目前主要还是靠广告业务。
要知道,2019年知乎广告收入占比86%,到2020年下降到62.36%。
小红书的收入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为“薯条”的B端和C端购买,品牌和KOL的双向提成,植入商城的成交提成,直播发货提成。....
面对如此繁杂的收费项目、品牌,MCN和KOL当然不愿意,但从2019年开始,小红书就开始管了。
对于KOL来说,小红书一方面提高KOL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要求品牌合作伙伴签约MCN。如果KOL没有得到品牌合作伙伴的认证,也没有与MCN签约,它就不能做广告。一旦被平台发现私自接收广告,将有被屏蔽的风险。
对于MCN,小红书要求MCN机构支付20万保证金。
如果其博主私自接单,与博主虚假合作,骗取数据等。,保证金将被扣除,合作终止一年。
小红书看似在完善规则,保证内容质量,但实际上是限制平台上的所有推广,希望每一笔资金流都能抽到。
矛盾的是,在所谓的“保证内容质量”方面,小红书对合作品牌的容忍下限在不断降低,各种不知名的品牌产品如美白手膜、润肤露、去黑头膏等。,一转之后都成了小众的好东西。
一些明星也开始走亲民路线,一边追随三线品牌的广告,一边和贫民窟的女孩交朋友。在林允早期的茶饭笔记中,也可以看到价格在200元到700元不等的娇韵诗护肤精油。现在,林允推荐一款175元的“爱纯萃”玻尿酸口服液。
去年,张雨绮的广告费价格超过10万元。对于一些想和明星合作的小品牌来说,相比几千万的代言费,小红书是小品牌通过MCN和明星合作的低门槛渠道。
对于MCN来说,虽然利润被小红书拿走了,但是接手几本小品牌的日记维持生计还是可以的,大不了转移主力位置。但对于平台的一些普通用户来说,在“拜金焦虑”之后,可能会被小红“控制”。
为了维护分享的利益,小红对KOL和MCN的管控非常严格,导致一些有真实感情的笔记被“误伤”。最近有不少用户投诉,明明是业余爱好者推荐的种草,却被官方以涉嫌广告为由删除,有的甚至多次更改内容都没有通过审核。
小红书和“真实”会渐行渐远。
毕竟在小红书里,连炫富都是三个方面的“小问题”。从内容问题的全面爆发到APP的整改,小红书的消费鄙视链依然存在,平台在多次尝试后依然受困于“流量变现焦虑”。
v只是一个工具人,甚至随处可见的“小KOL”或者路人粉,都可能是“数据黑产”给用户制造的假象。
在诸多变现尝试中,小红书已经成为一个多品类、多功能、多媒体的平台。如果说小红书像什么,可能是它走不出流量变现困境的“因”,那么把小红书定义为城市,就是反复尝试失败的“果”。
KOL、MCN和生活在红城的品牌塑造了用户对流量的偏好,并定义了规则的边界。“人间笔记丰富却不删”。
3.“店合一”是小红书的出路吗?
在一系列负面舆论之后,小红书的融资速度也慢了下来,小红书造血能力超常。
Sky-check显示,小红书近3年未传出任何正式融资消息,上一轮仍停留在2018年6月的D轮融资。
对于小红书来说,如果没有新的能量进入,其总的困惑会继续增加,那么小红书“店店合一”的改革会是打破局面的关键吗?
2021年8月,平台启动重大改革,门店数量进行整合。
小红书希望缓解商家强烈的“卖”感。同时,过去KOL主要是用来给用户带货的,品牌商家并没有从中获得流量。在号店融合的实施下,品牌商家可以通过专业号更好的积累和运营自己的私域流量。
但这是否意味着小红书希望在纳入KOL后加强平台与品牌的联系,同时弱化KOL和MCN在流量变现中的作用?还是这意味着小红书要把被并入的KOL和MCN踢出红城?
小红书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没有想过在开店门槛降低,结算周期压缩之后,是否可以替代KOL和MCN的引流功能?或者说,小红书自身的运营能力能否平衡内容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
在新浪的黑猫消费平台上,可以找到“1号店整合”后消费者对品牌的投诉。如卖假珠宝品牌,拒绝退货,快递延迟发货等。
供应链、物流、售后一直是小红书的软肋。
所以小红书种草的前端行为完成30%后,总是很难向后延伸,形成了一个电商闭环。现在内容质量还没有完全解决,就被后端的行为攻击了。
留给小红书的时间不多了。小红书现阶段也是两难,是保证内容质量,还是为了加速商业化而创收。
对于小红书来说,只有把电商这条腿完全搭起来,小红书才能走得更远,但前一段是小红书站起来的前提。
另外还有很多考试等着小红书。小红书能否顺利过关,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
#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