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21年的手机行业可以概括为“华为倒了,小米跑了”,那么小米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就讲述了“荣耀起步,小米倒了”的故事。
作者林夏曦Xi
编辑刘小英
在雷军8月11日晚的年度演讲中,“低谷”成为关键词。
有意思的是,小米8天后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准确延续了“低谷”的内涵,用数据真实地诠释了小米正在面临的全方位挑战。
上市以来首次收入下滑,首次净利润亏损,调整后净利润达到最低值。一系列极端数据都发生在小米2022年上半年。
更让雷军焦虑的可能是,手机行业的持续下滑已经成为大趋势而非短期现象,但小米真正开始卖车至少要到2024年,中间还有一年半的“真空期”。
这条路最难的部分怎么走?未来还会有更多“难看”的财报数据吗?小米的高端手机为什么不行?
面对重重困难,雷军需要再撑一撑。
01.“荣耀起步,小米倒下”
如果2021年的手机行业可以概括为“华为倒了,小米跑了”,那么小米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就讲述了“荣耀起步,小米倒了”的故事。
最新数据显示,自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减少、净利润为负以来,小米第二季度营收继续呈现同比和环比下滑态势。1-6月总营收1435.44亿元,同比下降13%,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回撤的半年报。
净利润方面,虽然二季度止住了亏损,但小米上半年净利润仅为8.35亿元,同比下降94.8%,调整后净利润为49.4亿元,同比下降60.1%。
这种“困境”的背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环境因素——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2.87亿部,同比下降9%,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0.1%,为疫情以来最低。
看来手机不仅仅在中国卖得不好,全世界都卖得不好。
同时,虽然小米曾经在华为手机陷入困境的时候吃掉了不少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增量市场份额并没有被吞噬,而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回馈给荣耀。
2020年和2021年,华为在全球和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中消失。2021年,小米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惊人的31%,远高于OPPO和vivo的18.3%和23.3%。
但被卖后的荣耀很快抓住了华为的“指挥棒”,半年时间从国内第五跃升为国内第一。作为竞争对手的小米,国内出货量从2021年上半年的2610万台下降到2022年上半年的2120万台。
在全球范围内,小米在2022年上半年销售了7760万部手机,比2021年同期少2470万部。
虽然三大业务板块均有所下滑,但手机业务在小米整体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已经从2021年上半年的67%下降到61%,毛利从46.49%下降到33.44%。
危机之下,互联网业务再次扛起大旗,以10%营收的贡献为小米输出了41%的毛利。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小米的物联网业务,这是2022年第二季度唯一一个营收正增长1.7%的业务板块。在小米最新的发布会上,拿出了吸油烟机和分区洗烘一体机两款新品。正式涉足厨房家电,在洗衣机领域也推出了时下流行的第一款zone洗烘一体机。
从小米目前的物联网产品广度来看,可以简单的说他是做家电最全的手机厂商,也可以说是卖手机最好的家电厂商。
但小米的家电产品,大大小小,大部分都是代工产品,质量可以用业内“平均水平”来形容,在营销、设计、性价比上都很强。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市场表示,小米有信心拥有足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只要贴上自己的品牌,产品就能卖出去,从而不断延伸产品链,推高整体营收规模。
在手机越来越难卖,但造车大业远未完成的当下,小米迫切需要寻找更多的变现途径,进入利润更高的厨电、洗衣机等家电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分析师也对此表示了一定的担忧,认为小米已经进入的大部分产品领域除了价格低、营销好之外,并没有其他明显的优势,这可能会不断拉低小米品牌的含金量,未必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02.高端故障
随着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国内市场份额的起伏,小米的“高端化”进程也受到了挑战。
2021年底,雷军在小米12系列发布会上表示“正式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
根据其ASP数据,直到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平均售价整体呈上升趋势,创下1189元的新高。
然而,由于苹果开启“降价模式”,国内市场再现强敌,小米价格在今年第二季度大幅下降——1081元均价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9.08%,几乎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
同时,其手机业务的毛利率比ASP数据早一步开始下滑,2022年第二季度已跌至8.7%的低位,也接近2020年的水平。
在过去六次财报中连续披露高端机出货量的小米,在2022年半年报中突然失声,隐瞒了高端机的具体销量。
根据上次披露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售出了约400万台高端机,比2021年单季度600万台的平均销量少了整整三分之一。
随着高端机型更多依赖线下渠道,小米此前的高端之路也伴随着线下门店的大幅扩张——从2020年9月底的2000多家,到2021年9月底的10000多家。平均每天新开20多家小米面店。
在达到10000家店的目标后,小米集团中国区总裁陆曾表示,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实现30000家店的规模,完成中国市场的覆盖。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小米开店的步伐也明显放缓。2022年1-6月,小米新店600家,平均每天只开3家新店,相比之前已经是“龟速”扩张。
此外,国内外市场的“取舍”也给小米的高端化带来了重重一锤。
Wit Display分析师林志对市场表示,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低端机型,高端机型只能靠国内市场消化。但2022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的下滑幅度高于海外市场,意味着以推广中低端机型为主的海外市场贡献了更大比例的营收,高端机型的销售数据自然不会好看。
小米8月11日新品发布会的主打产品是其新一代折叠屏手机Mixfold 2,8999元,起售价也是小米高端机型的绝对代表。但据消息人士透露,MIX FOLD 2的备货量只有20万台左右,很难激起多大的水花。
分析师林志表示,考虑到之前售价9999元的MIX FOLD已经一再打折销售,这次售价8999元的MIX FOLD 2,如果销售情况不好,很可能会延续降价的策略。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尽管全球智能手机需求都在减少,但排名第一的三星和排名第二的苹果在2022年第二季度仍分别保持了6%和8%的同比增速,而中国三大手机厂商小米、OPPO和vivo则出现了25%、22%和19%的同比下滑。
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端机型在市场下行时的抗打击能力更强,但反过来也说明了小米在“高端”了几年之后,依然是受市场变化冲击最大的“弱势群体”之一。
03.连锁反应
“手机难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对于小米来说,不仅仅是收入减少。
作为国内唯一上市的头部智能手机厂商,小米的财报可以说是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的大概率是整个手机行业的困局。
最直观的就是库存滞销的影响——Wind数据显示,2021年底小米账面库存首次突破500亿元,2022年6月底再创新高,达到578亿元,占总资产的19.72%,为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小米的库存和应收账款分别较2021年同期大幅增长,总经营周期达到上市以来最高的104天——这意味着小米每部手机从生产完成到实现支付的周期同比延长了整整25天。
而且有一部分是小米卖给经销商的产品,如果算上最终卖给消费者的时间,显然会更长。
在媒体沟通会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表示,“关于存货的形成,主要是行业没有预料到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政治形势对经济的影响。从半导体短缺到供应过剩,整个供应链部分滞后”。
不过,王翔也表示,小米目前的库存水平整体上还是一个“健康状态”。
赚钱能力放缓的同时,小米的盈利能力也大打折扣。在需求下降的市场背景下,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销量,小米不得不为更多的促销活动买单,这在财报中体现为较低的毛利率和较高的销售费用。
根据Wind的数据,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小米三大业务的毛利贡献虽有短期“取舍”,但整体下滑趋势不可避免。总毛利从最高的151.48亿元下降到117.68亿元,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第三季度的18.31%下降到最新的16.77%。
赚钱很难,但另一方面,小米花钱越来越多。最重要的三项费用,销售、管理和RD费用,占营收的10.62%,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10.62%增长到2022年第二季度的14.84%。
4.2个百分点看似可控,但小米上市以来净利率一直徘徊在4.9%-8.3%之间。费用太高,一不注意就会带来损失,而这种苦小米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已经吃过了。
在不可还原的盈利边缘,小米面临着投资巅峰的造车大业。管理费用和RD投资的增加不可避免。在手机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也需要保持较高的销售费用水平,推动促销活动来消化库存。
看来小米未来的盈利能力将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
虽然小米还是相当“有钱”——截至2022年6月底,小米账面上包括短期投资在内的各类现金资源共计1025亿元,其中货币资金281.83亿元。
但也要看到,小米的长短期借款已经从2018年底的109.31亿元增长到2022年6月底的325.69亿元,甚至略超账面货币现金。
同时,2022年上半年,小米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达70.31亿元,是小米经营活动“花钱”最多的半年报。
相对于短期内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偿付能力,从赚钱的状态切换到花钱的状态,是小米目前更值得关注的微妙变化。
在最近的一次年度演讲中,雷军曾表示,未来五年,小米将在RD费用上投入总计1000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小米目前账面上所有可用的现金资源。
在手机业务受阻,财报数据压力逐渐显现的背景下,造车成为了小米的决定,也是最后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