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的人是怎么买股票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步入1991年,
中国股市仍处于试点阶段,
社会上很多人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股市,
就连上海某工厂的团支书也因为炒股被工厂降职,
所以,
那时候大家炒股都有点像贼,
只能暗中操作。
那时,报纸和电视上几乎没有关于股市的信息,
南京的一些投资者进入股市的唯一途径,
就是每晚听录上海经济广播引用的“老八股”,
然而,这个广播只提供当天的收盘价和成交量,
也就是说,
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上有帮助的信息。
1991年,
上海的报纸和杂志在星期二很畅销,
本报将报道上海和全国证券市场的动态信息,
是当时最早在报刊上刊登证券信息的官方刊物。
南京市民陈军也通过邮局订阅了年刊。
直到1991年6月10日和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特刊》才开始试行并正式出版。
陈军给交易所寄钱订阅了这期特刊,
然后每周由上交所用信封寄给他。
所以,
南京市民陈军收集股市信息,研究股市走势,
不比上海本地投资者差。
当时沪深股市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
上海万国、申银、海通等老牌券商尚未在其他城市开设证券营业部。
这给其他城市的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你必须去上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
你得去深圳在深交所买卖股票。
当时,一些在深圳股市尝到甜头的南方投资者带着钱北上,
进军上海收藏炒真空电子等股票,
引发了1990年夏季上海股市的第一轮牛市行情,
上海的“旧刻板印象”飙升。
在1991年7月之前,
该交易所尚未推出股票账户,
买卖股票甚至不用在证券营业部开资金账户,
带上现金委托就行了。
委托价格分为市价和限价。
委托有效期分为当日和第5日。
投资者通常选择市价委托和5天有效期的形式,
因为这种委托方便快捷,
而且可以提高交易概率,
这种委托交易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外国投资者,
他们通常周末来上海,
周一提交完采购单,坐车回去。
一周后,
下周一去上海看看有没有成交,
然后决定以后是否继续委托购买,
那时候投资者就是这么炒股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投资者通宵排队抢购认购证。
当时股票委托交易的佣金标准是千分之五,
只能在交易后的第四个营业日办理结算和交割手续。
发货单由销售部门人员手工计算编制,并签字盖章。
直到1991年7月1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刚刚推出股票账户,
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股票名片,
南京市民陈军,当年成为沪股通账户第一股东。
1991年,沪市八只股票中唯一的大盘股是真空电子,
它的发行量不到5000份,
音乐音响的流通盘不超过320万。
自1991年以来,
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采用了0.5%和1%的涨跌停板制度,
7、8月份以后,供需不平衡很快暴露出来,
多数股票涨停,
比如龙头大牛股豫园商城,
因为城隍庙黄金地段的地价没有纳入资产评估,
导致其价值被严重低估,
年初以来,其股价基本涨停。
所以,
9月30日,上交所开始实施千分之三的限流控制,
规定只有当一只流通股票当日换手率达到千分之三以上时,
允许当天股价上涨或下跌1%。
然而,大多数股票持有者不愿意轻易交易他们的股票,
导致一个典型的没有生意的市场,
豫园商城的股价就是这样一直涨到1992年5月。
每股高达10000元,就开始折返了。
1992年初,发行了股票认购证,相应的股票市场大大扩大。
到1992年5月21日,所有股票取消涨跌停板限制,实行T+0交易制度。
此后,
改变了上交所上市股票无限空上涨的局面。
1992年1月,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
迎来了股票市场发展的春风。
这款春风的第一个变化是市场扩张,
1992年,
新股认购证一次发行,全年使用。
每30元,
如果规定不中标不退款,
捐款将捐给上海社会福利机构。
当时媒体大力宣传“股票认购证购买不一定成功,
中标不一定盈利”,
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购买欲。
因此,新中国的IPO认购证不得不由银行来推广,
相反,增加了订阅成功率,
导致股票认购证黑市价格一夜飙升,
当时,股票认购证是上海市民谈论最多的话题。
90年代初的“上海股票认购证”
1992年,只要花3000元买100份认股权证,
花几万块钱作为股票认购款,
滚完可以轻松赚50万左右!
更何况当时很多上海人都买了200、300甚至更多的。
也就是说,
1992年的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证券市场的第一批大公司,
当时上海市民中流行“嫁了就要嫁个股东”。
1992年4月,
上交所调整涨跌停板政策,
取消所有上市股票千分之三的流量控制;
五月五日,
所有股票都有5%的涨跌幅限制,
股票价格已经放开的除外;
从5月21日开始,
所有股票都取消了涨跌幅限制,实行T+0交易,
这一系列动作,终于让沪市告别了“无市”的窘境。
随着股价的完全放开和随后股价的飙升,
委托业务量猛增,
上海股市再次陷入“卖难”局面,
比如股东眼睁睁看着豫园商城、神华电工最高价涨到一万元。
但是因为委托的跑道太拥挤,无法兑现。
为此目的,
6月,上海各证券营业部在上海文化广场搭起了专门的“大市场”。
是专门为中小投资者代销股票而提供的。
在此期间,
有些人在股票市场上发了大财。
比如一个叫蒋益群的人,无意从报纸上得知兰溪凤凰股票涨价的消息。
他很震惊,
什么是股票,
怎么赚这么多钱?
所以,
1991年,他去上海证券交易所看了看。
结果在拥挤的交流中看了半天也没看懂。
今年年底,他和朋友找到了位于上海外滩的工行总部。
我以每张30元的价格买了80张认购证,
其中蒋益群拥有50本,他的朋友有30本。
1992年1月25日,他们去了上海,每人买了20本。
春节过后,
证券公司开始抽奖,
认购证一下子涨到了1000元一张。
蒋益群买了很多原始股,
其中一张认购证通过了抽奖,
我抽了50股上海“中成实业”的原始股,
发行价格为每股1元,
没过多久就从500元飙升到了一万多元。
他认购的股票在当年6月份卖出,赚了几十万。
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看到股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赚了这么多钱,
许多当地村民也去上海二级市场购买二手股票,
大家都没有顾及股市的风险。
蒋益群半年赚了几十万,也不算多。
在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投资者中,
1992年,有一个叫王军的人,以500满仓积分和1400积分支付空。
一次成功的操作,让这个30出头的大户半年就赚了500万的身价!
1992年,他赚了500万元,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