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
风险是我们日常交易的交易基础之一。但即便如此,我们想做的还是多去控制它,或者远离它,避开它。我们甚至希望如果它不存在。其实我们对风险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我们风险的交互是“被迫”的。自然,我们不明白其中的风险。人们会避开自己讨厌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自己认为熟悉的人和事。
所以,再一次,当我看着这些交易中最基本的“简单”元素,比如今天要讨论的风险本身,我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当我认真考虑和审视风险的时候,我发现风险其实是利润的来源,我们总想远离风险去获取利润。感觉就像你在找那些有利可图的钥匙,其实你已经找到了,只是你在用它们开各种错误的门而不是有利可图的门。
风险通常指损失、伤害、不利或破坏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事件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的可能性,一个不幸事件的可能性。
根据定义,风险是可能性的悲观部分。这是一种可能性和概率。但因为有不幸、失落、无望、事件等词汇,所以人们对它的理解比较模糊和主观。这就使得它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明了,也不是一个标签就能糊弄过去的。它至少有以下几个广为流传的误区。
对风险的几种普遍误解。
1.将同一类别中不同单独事件的风险理解为同一事件的风险,认为风险是相同的。如果把一种东西定义为有风险,那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风险的,风险是一样的。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误解之一。典型例子:期货有风险。期货交易是一种事件,但是你做期货,我做期货,套期保值者做期货是三个独立的事件,损失概率和风险不同。
2.风险大小的标准不明确。因为风险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后果和主观因素,所以风险大小的标准模糊是非常自然的。你说某件事有风险,是说这个结果很可能发生,是说这个结果对你来说太严重,还是说你不太了解,还是说有很多人认为不合理?
一般对风险的评估受主观感受影响较大,忽略概率、风险与回报、承受能力的情况比较常见。我认为高风险对应高回报。别人赚的巨额财富,都是冒着大风险赌出来的。彩票卖得这么好,一点也不奇怪。
3.把风险和机遇对立起来,规避风险,追逐机遇。这是风险,机会就是机会。看到一个就忽略另一个。结果,事后看来,真正对我们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起来是绝佳机会的事件。他们有一些很有煽动性的名字,比如风口,牛市。事后看来,真正带来可观甚至巨额回报的,往往是那些被大家唾弃的明显风险,比如熊市、泡沫。
4.忽略大数定律的前提条件——次数。事实上,在交易次数不足的情况下,一些赔率优势很难表现出应有的概率优势。在一般交易条件下,我们认为这有多不可避免?答案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偶然。
这四个方面导致我们误解了风险,错过了真正的机会。以下四个方面分别解释了它们是如何让我们错过的,为什么风险是最终的盈利之门。
实际风险是什么?
1同一类别中不同个体事件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更重要的是,任何因素的差异都会造成同一范畴内的事件相互独立。这些差异包括但不限于对象、时间、空、手法、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你什么意思?以小马过河为例。小马、马、牛、松鼠、蚂蚁过河的风险完全不同。今天和明天不一样,这里和那里不一样,游泳和不游泳不一样。
之前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自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犯了犬儒主义。反正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一样,我只需要限制风险的规模。“止损让利”的教条。这很重要,但我似乎把它放在了整个交易价值观的最前面。苦行僧,强迫症,交易规则和执行力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没有优势只是延缓死亡。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是两回事。系上安全带不会摔死是真的,但不代表你就是一个走钢丝就能赚表演费的高手。
同一类事件的风险不同于该类事件中每个事件的风险。每个对象都不一样,这意味着很多真正的机会。同样的事件,每个人看到的风险其实是不一样的。别人或大多数人眼中的风险,不一定是真正的风险。你可能会意识到与他们不同但正确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意识的差异导致了报价和行为的差异,不真实评估下的风险传播必然会爆仓,比如无知或情绪给的风险定价。
比如代表信息价值的股票价格,未来会打折扣。有两个要素,信息和未来。假设信息不变,未来多久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取决于人的乐观程度。人在悲观的时候,眼睛更近,同等条件下公司的报价会更低。这也是为什么价值投资是有效的,事情没有变,风险没有变,变成了人们的心情和乐观。同样,熊市中的人会因为旅游陷阱或放弃希望而高估实际风险。
决定事件风险的是损失的概率、损失的大小以及可能的实际影响。不是不确定性,有这种想法的人数,对你的刺激,乐观或悲观的程度等因素。
这点挺好理解的,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很少同时考虑三个决定性因素,过多关注其他与事实无关的因素。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高风险和低风险时,我们决定了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买彩票。双色球风险概率为93.3%,期望奖金为0.938,即长期来看,每2元投资的回报为93.8美分。为了传说中的500万,人们冒着两块钱一个接一个的“小风险”。这是典型的只看损失大小不看概率和预期的情况,小钱冒大风险。甚至不能称之为投资或冒险,因为其本质是为了发家致富的梦想或妄想而消费和纳税。
有很多例子只考虑概率和期望。同样,还有万一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使用重杠杆获取利润的情况往往比案例中的少。真正伤害人的,是我们不防备的,认为不可能的。
以上两种或多或少都和风险有关,只是考虑的不全面。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说的风险根本不是风险。
当人们说风险很大时,他们会说:
我们不知道对象;你叔叔或者专家说风险高;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价格走势不符合你的意愿;或者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性,但是你不知道这是什么不确定性。你的感情是否强烈;刻板印象标签;你害怕了。
这些都可以称为伪风险。
风险是商品的瑕疵。伪风险让没有风险瑕疵或者瑕疵很小的商品有很大的折扣。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真正的机会。
风险和机会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名字,这个东西叫不确定性。让不确定性分为风险和机会。而风险和机遇的前提是有仓位。
多头的风险是空头的机会,空头的风险是多头的机会;趋势市场是做震荡交易者的风险,也是做趋势交易者的机会。反过来,波动的市场是趋势交易者的风险,也是波动交易者的机会;羚羊生存的机会是金钱豹饥饿甚至饿死的风险,而羚羊死亡的风险是金钱豹饱餐一顿、延长寿命的机会。
不要以为这种对立只发生在直接博弈的双方之间。我们自己的事故、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总是纯粹的风险。说白了,职位之后风险和机遇都有。我们的定位是健康的活着,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风险。抛开道德,换一种说法,这确实是医院、殡葬公司、火葬场,或者拾荒者的机会。
如果你没有立场,抛开立场,其实没有风险也没有机会,只有不确定性。甚至风险才是真正的机会,机会才是真正的风险。如果你有一些交易经验,稍微回想一下,你就会明白,真正让你亏很多钱的,是一开始看起来很好的机会;让你错失大好机会的,往往是主观风险。
从2我们已经知道,很多风险是伪风险,就是无知、恐惧、懒惰、从众来获得安全感。如果我们真的识别出这些风险而不是回避它们,我们就有机会找到足够多的真正可以利用的大机会,并且被广泛认为是“大风险”——伪风险。
伟大的投资专家是利用广泛的风险,利用风险和机会的区别,有意识地寻找风险,特别是人们,媒体,包括专家口耳相传广泛传播的大风险,在其中寻找伪大风险,伪大机会,并加以利用的专家。
财富来自极少的大机会,大机会对应的是伪大风险,而不是稳定的利润。也许保住本金不在于止损,而在于不要随便尝试,在一个足够重要且有把握的机会上下足够大的赌注。
4.在交易中,很多人希望通过统计的手段得到优势策略,比如概率、赔率、资金管理等。,不考虑策略的准确性,假设它是准确的,它发挥显著作用的前提是大数定律。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人的精力特别是时间和金钱的有限性,以及不做交易的机会成本,要使大数定律的数显著有效,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总是强调概率和离散程度,对此并没有直观的认识。
下表是我做的一个模拟抛硬币的实验记录,其中“次数”表示一轮测试中抛硬币的次数,“测试次数”指哪轮测试,每次测试20轮。正负概率是指每轮测试不同时间下的正负概率:
这个数据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方面是诱导概率本身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一个可靠概率下行动可能面临的运气。
我们看了第一轮40次实验的抛硬币测试,正面出现达到30次,概率为75%。更夸张的是,前9次都是阳性。这个夸张的数据出现的有点早,但却是第一个。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是某个交易信号的情况,你统计它在过去3年出现的40次中有30次是正确的。忽略其他因素,如果有这样的信号,那么我们会认为它很好。然后我们设计了交易系统。实盘第一年马上就变质了——正确率47.5%,之后几年分别是47.5%、42.5%、45%、55%。实盘变质的重要原因是你一开始的统计有问题。这是一个正确率为50%的系统,而你统计的部分恰好是数据严重偏离均值的部分。
反过来想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你开发了一个日线级别的系统,一年大概有40次交易机会。你准确的知道它的胜率是50%。你管理基金有一段时间了,让系统一年收益20%或者30%。在你实盘的第一年,系统运行得出奇的好,胜率75%,利润很大。之后连续三年,你都是保本微亏的状态。在过去的三年里,你的一些朋友买的房子翻了一番,他们的一些股票翻了一番,他们的生意赚了很多钱。连不靠谱的炒币人都赚了钱。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你会怀疑自己的系统有问题吗?你会把东西从东方换到西方吗?你会改变系统还是直接改变交易方式?很有可能。因为这么长的时间会让我们怀疑这是否只是一般的偏差。为什么?
大数很好理解,但不是一个我们能轻易感受到的概念。我甚至认为,我们能有效感受到的数字只有10以内。就说一万吧。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到它有多大。我们知道这个数字的方法是10000或者10000。我们以一万元为例:它等于1台电脑或者2个钱包;能看一两百部电影是什么概念?15年中国上映的电影有124部,也就是说你看一年上映的电影都不落下。按照一本半小说来说,你需要不吃不喝不睡觉看八天八夜。相当于3000多斤大米。3000公斤是多少?一碗饭才两两米,一天一斤,够一个人吃三千多天,一般人可以吃10年。100多部电影,我们的3000斤大米,我们只是笼统地感受了很多,不是真实的感受。看了1年,看了8天8夜,吃了10年,换算成10以内的数字,更让我们感慨。
为什么我说这么多?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智、耐心和对大数的理解。比起理智,真实的感情更能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对近10笔甚至近5笔交易有更强烈更真实的感受。感觉带来情绪,不知不觉情绪真的影响了你对事物的看法。
理想情况下,交易一个两三年没被市场淘汰的人,会养成一些套路和制度,但情况可能和上面的例子很像。你可能很幸运,你统计出来的结果刚好和正确的非常接近,或者说统计只是数据偏差的那部分。但是当大数的概率显示出它的威力时,我们很难改变航向,这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很难从只有微弱优势的系统中走出来。概率、公式和数学看起来简单、整洁、清晰。很多人因为这个走上了程序化交易的道路,但是用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上述情况并不少见。道理是,即使你知道数学道理,即使你知道的“道理”是道理,也需要修炼,需要非常深刻的三观融合,才能脱离人类几百万年积累的感知方式。除了统计数据,显然你需要更多的东西和条件来支撑你对“大数”的信念。
你要有足够的时间、金钱、耐心和智慧去积累大数,这样必然的结果才会出现。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机构,比如赌场、彩票站或者市场上的专业大基金,因为他们是一对多的交易者,可以快速积累交易次数。如果你个人想积累这样的数据,很容易陷入日内交易,增加很多交易成本,或者耗时太长导致怀疑,改变,或者想放弃。想办法依附机构或者增加优势,或者真的改变交易思路,可能更合适。
这部分说服力可能不够强。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那么容易。希望你至少能重新思考一下统计学的应用,尤其是从人和自己的角度。
摘要
写的有点多,总结一下:
然而,风险是一个事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同一类别中不同个体事件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
决定事件风险的是损失的概率、损失的大小以及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风险和机会都是不确定性,没有本质区别。头寸形成后,差额风险称为风险。
概率及其可见风险可以是显著的,实际应用的前提是大数定理——事件发生的次数足够多。
风险应该是常见的,可能的误解有:
混淆一类事件的风险——每一类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通过学习研究形成认知差距,从而领先一步进入趋势或者专业人士赚外人的钱。
风险定价中包含了概率、损失大小和实际影响之外的因素——这是最多也是最好的用途。人们经常把他们对未知的焦虑、偏离公众意见、恐惧、懒惰、刻板印象等等称为风险。这部分伪风险,尤其是被广泛接受的伪风险,带来的是折价的大机会。这就创造了很多高风险高收益的机会,其实是伪高风险,真低风险。
把风险和机遇对立起来,规避风险,追逐机遇。——在投资领域,被广泛认可的风险将不再是风险,而是隐藏的机会;被解雇的机会不再是机会,而只是风险。因为已经到了很广的范围,信息已经透明定价,很可能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空间。反向发现,领先别人一步,就成了真正的机会。
相信在得到概率和模型,控制好风险的情况下,盈利是很容易的。——这一切得以成立并显着的前提是大数,因为时间、金钱、精力、机会成本的限制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在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利用以上认知差异,寻找伪大风险,对自己真正把握住的几个大机会进行足够长时间的攻击,才是真正的财富来源。
附言
我无意给风险下一个更清晰的定义,但通过考察风险,我发现了风险的复杂模糊性,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盈利是既得利益者维护利益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投资理念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想以交易为生的人来说,这与其说是个好主意,不如说是对那些无法脱离农民工心态的人的一种美好安慰。创造财富的过程来自于少数大的机会和足够重的投入,而不是黄狗尿了一地的雨露,不过是所谓的风险控制和稳定盈利的一瞥。
我们的偶像大师,其实不是在做表面的顺势,技术分析,或者简单的量化,统计,或者价值投资。他们所做的是纠正大众普遍错误下的定价。这种错误来自于以错误的认知方式给出的虚假定价。这个定价是给出的理由,以及所有的愿望,想象,情感等。是有标记的,但它们将会破灭。盈亏来自差价,差价来自估值,估值来自个人。市场上的估值差异来自于认知。风险和机会是人们给予估值的重要依据。大机会在于对风险的广泛感知,而不是对机会的感知。
真正明智的获取财富的方法不是回避风险,而是主动认识到实际的风险。当你发现一个更接近事实,但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风险认知的伪风险时,你抓住了一个认识到价格差异的巨大机会。
人们经常说他们错过了机会。还不如说他们被风吓到了。无论是最初的个体户、股票认购证,还是后来的互联网、房地产,包括近几年的比特币等区块链,当时绝大多数人往往是用风险的标签把事情贴上去,而当时抓住机会的参与者往往是讨伐或众矢之的。所有类似的反周期行为,都会被当时的大众视为“不正常”或“过于冒险”,行为者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人们不愿意接近和理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