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6日,7家a股上市券商2019年业绩报告出炉。得益于去年市场的回暖,券商业绩喜人,但行业分化明显,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券商正在向资产转型,通过再融资提升资本实力,或者通过并购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去”进入海外市场。
4月1日,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将取消,本土券商“危机感”陡增。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具有国际金融市场优势的外资券商将加剧行业竞争,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明显。在与海外头部证券机构的竞争中,本土头部券商发挥规模优势,深度挖掘自身市场优势,打造国际品牌。中小券商以差异化发展为特征,与头部券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竞争格局。
专注于资本业务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133家券商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当期实现净利润1230.95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120家实现盈利。其中,证券投资业务同比增长52.65%,承销与保荐业务同比增长46.03%,证券代理业务同比增长26.34%。
截至3月26日,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银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浙商证券7家上市券商2019年年报发布。从年报数据来看,去年券商整体业绩增长,但行业分化明显。行业龙头中信证券2019年实现营收431亿元,净利润126亿元;海通证券营收344亿,净利润105亿。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建投表现不错,但离第一名还有一段距离。而一些券商的营收和净利润只有头部券商的零头。
投资银行业务分化,市场集中度高。据中信证券统计,2019年a股承销金额排名前十的证券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为72.72%,2018年、2017年和2016年的数字分别为71.19%、64.40%和58.65%。“强者愈强”的趋势愈演愈烈。
从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国内证券公司正在努力专注于资本业务。2019年,中信证券融资从500亿元增加到61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从1617亿元增加到2484亿元;海通证券融资从489亿元增加到52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从1772亿元增加到2196亿元;中国建设投资公司融资从251亿元增加到27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从573亿元增加到918亿元;浙商证券也表示,由于信贷业务规模增加,融资同比增长52%,至88亿元。
目前,多家券商通过定增、配股等再融资方式囤粮,增强资本实力。海通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等证券公司均修改了定增预案,涉及金额480亿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增资。与此同时,不少中小券商也在通过配股、可转债等方式“补血”,主要用于资金中介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投资交易等。
本土券商“走出去”
4月1日,证券公司外资比例限制将正式取消。外资机构凭借国际金融市场优势,将在混业经营、机构客户服务、产品定价能力、业务创新、人才等领域与本土券商展开正面竞争。本土券商也在加快国际化步伐,服务中国资本和中国投资者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申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国内券商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了一些证券子公司。随着证券市场双向开放的加速,本土券商“走出去”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面对外资券商的竞争,本土券商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券商实力强,竞争更主动;中小券商转型困难,比较被动。中国券商行业也将优胜劣汰,逐步向头部券商集中,改变目前“数量多但质量低”的行业格局,有望打造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运营商级券商。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券商“走出去”的能力还比较弱,缺乏足够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因此,本土券商“走出去”的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国际知名券商最大的特点是以其经营特色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打造国际品牌。而我国的头部券商大多同质化,个体特征不鲜明,基本上是“大而全”。
“要应对外资的冲击,本土券商应该有一个细分的过程,培育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头部券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中小券商在能力和产品业务特色上走出了自己的一套特色业务模式,与头部证券公司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竞争格局。”董登新说。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余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的进入无疑会加剧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国有100多家券商,但这些券商远小于美国高盛集团等重量级玩家,本土券商将面临巨大冲击。”余韶认为,在中国市场,本土证券公司对投资者和市场其他方面的了解始终是其竞争力所在。而外资券商在金融科技上是有领先优势的,他们之间肯定有正向的对冲和竞争。
在与海外头部证券机构的竞争中,本土券商如何取胜?余韶认为,本土券商能做的就是深挖,挖掘自己的市场优势。另外,本土券商走出去,一定要找到海外合作伙伴,了解海外运作规则。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金融科技等技术的投入。
打造航母级经纪公司
2019年11月底,证监会提出了打造航母证券公司的目标。接下来,一是继续鼓励和引导证券公司充实资本,丰富服务功能,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国际化布局,加强合规风险控制。二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各类国有资本通过认购优先股、普通股、可转换债券、次级债等方式向证券公司注资。,从而推动证券行业做大做强。
再融资政策放松,有助于券商补血融资,加速航母券商诞生,但有一定门槛。桂告诉记者:“再融资新政出台后,对战略投资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些缺乏大股东支持的中小券商难以达标,成功融资面临一定压力。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再融资之路,尽快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除了内生增长,券商还可以外延式发展,MA已经成为打造运营商级头部券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券商龙头中信证券被寄予厚望。在中信证券完成134.6亿元的大手笔买入后,广州证券于2020年1月更名为中信证券华南有限公司。此前,中信证券成功收购了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和CLSA。通过并购,中信证券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人才储备尤为关键。在董登新看来,人才战是中外券商竞争的必由之路。本土券商不能只通过资本扩张来提高竞争力,高端专业人才储备也不容忽视。面对海外竞争对手的竞争,本土券商除了资本扩张外,还得大幅提高产品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引进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