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数字化的概念被炒得很热。从搜索指数来看,2020年以来,“数字化”搜索趋势逐渐增强,并超过了“信息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尝试数字化。关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观点和争论也是百家争鸣。那么,数字化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信息化?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数字化只是另一种说法吗?是“新瓶装旧酒”吗?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企业...本文将深入解读二者的差异,以此来坚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信息化的起源和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由日本学者梅忠雄提出。他在《论信息产业》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前景,预见到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起全面的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他认为,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行为电脑化、合理化的总称。之后,信息化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一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1997年,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对信息化的定义是: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之后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并于2008年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科协将信息化定义为以现代通信、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将研究对象的所有要素汇集到数据库中,用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工作、学习、决策等行为的结合。使用这项技术后,可以大大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降低成本,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信息化就是将业务流程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员工可以清楚地了解业务状态、流程进度等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ERP系统、OA办公系统等。,即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数字化的起源和定义
数字化的概念起源于欧美。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格罗庞蒂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以“比特”为存在方式,宣告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是指用0和1的数字代码来表示和传递所有信息的综合技术,即把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信息都变成数字信号。
数字英语包括数字化和数字化。全球知名IT咨询公司Gartner对数字化和数字化的解释如下:
“数字化是从模拟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的过程,也称为数字使能。数字化采用模拟流程,将其转换为数字形式,而不对流程本身进行任何不同类型的更改。”
“数字化是指使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创造收入和价值的新机会。是转向数字商业的过程。”
其实,内格罗蓬特口中的“数字化”和高德纳定义的数字化都是狭义的数字化,而数字化对应的是我们常说的广义的数字化。
到目前为止,数字化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暂时不用担心英文翻译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数字化的内涵。数字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RD、生产、运营、管理、营销、服务的全方位数字化,推动商业模式重构、管理模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核心能力提升。数字化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将业务转化为数据,业务的发展由数据驱动。是数字企业从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是企业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迁移。
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
从上面的定义来看,其实还是很难明确区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我们不必沉迷于区分各种名词和术语,而是要从本质内涵上深入解读它们的差异。
1.技术系统
信息化使用传统的封闭式IT技术体系,数字化使用新兴的开放式DT技术体系。
技术是信息技术,硬件以“IOE”为代表,即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包括软件ERP系统、财务系统、OA办公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等。DT技术是数字技术,以5G、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阶段,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可以明显区分。数字化阶段,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甚至智能化技术已经融合,很难区分清楚。
信息化考虑内部资源的优化,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的技术体系。数字化需要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数据整合,因此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技术体系。
2.技术和业务之间的关系
是信息技术支撑业务和技术业务两层,数字化是技术赋能业务、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以业务流程和标准化为前提的。它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的业务流程搬到线上,交给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率。让信息化内部员工清楚了解业务进展状况,从而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在信息时代,商业是在物质世界中进行的,由信息系统支持。企业要建设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比如我们熟悉的OA办公系统、ERP资源管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并没有改变业务本身,而是沿用了线下的流程,只是加快了信息传递和流通的速度,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数字化时代,所有的内外部资源、所有的业务流程都与技术有了真正的交互,内外部数据的交互被分析处理,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数字化是为了实现业务在数字世界的发展,实现业务的数字化,使企业在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下发展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也就是说,数字化将通过数字技术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包括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和决策模式。这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最本质的区别。
以出租车业务为例。传统的业务流程是乘客在路边招手,出租车司机看到后停在那里。路线一般是司机选择的,是在物理世界进行业务。有驾驶员管理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等。出租车的背后,是信息化。数字网络叫车将传统的打车流程搬到了数字平台上,业务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乘客在应用程序上选择目的地,司机将自己连接到网络叫车平台,并发布自己的行驶轨迹。接到乘客后,系统会自动规划路线、到达时间和费用。不像传统出租车司机开着车到处找乘客,这种商业模式只能在网约车平台上进行,这就是数字化。
3.新闻报道
信息化不涉及跨部门的问题,数字化涉及跨部门的数据接入,甚至跨组织的数据融合。
信息化针对本地业务进行优化,本地化、项目化,主要应用于单个或多个部门,跨部门整合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更少。因此,信息系统是分离和独立的,形成了信息孤岛。比如查询相关数据,需要登录企业的不同系统。销售是一个系统,库存是一个系统,客户数据是一个系统,数据查询要花很多时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没有交互功能。每个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是完全独立的系统。
数字化强调所有业务流程的整合,覆盖整个系统,需要一个全面的设计蓝图和路线图。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数字化,打破部门墙、组织墙,跨部门甚至上下游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融合,从而打通整个价值链乃至生态圈。所以我们之前说数字化转型会遇到数据共享的问题,需要设计跨部门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这是根本原因。这种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数字化带来的数据治理的新挑战。
比如美的数字化1.0阶段,高层发现企业有100多套大型IT系统,系统、流程、数据分散,系统间数据拉不出来,流程不一致,无法实现集团统一管理。因此,美的提出了“632”战略,旨在实现“一美一制一标”,打通六大运营平台、三大管理平台、两大技术平台,实现一个流程、一个数据、一个系统。“632”项目实施后,所有流程和系统都得到了重构,分散在企业中的数据得到了收集和统一,为美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4.需求和目的
信息化面临的是规模化和确定性的需求,这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数字化面临着以用户需求为主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需求。
信息化的核心目的是降本增效,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本质上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信息化并没有改变业务本身,它只能让业务运行的更好更快,而不能决定业务的成败。数字化的核心目的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商业模式,提升用户体验,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
例如,ofo自行车共享从用户短途出行的痛点出发,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了从“卖自行车”到“及时租自行车”的商业模式转变,核心业务数字化。三一重工将业务模式从销售挖掘机转变为提供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从制造产品到提供数字化增值服务的转变,解决了施工设备故障无法及时修复的痛点。
5.数据值
它是数据信息化的副产品,数据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是数据数字化的核心资产,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首先,从数据生成来看。信息化就是把现实和物理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通过电子终端呈现出来,便于信息传播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生成主要是通过人工输入信息。许多数字数据源是自动收集的,而不是手动收集的。最重要的数据采集工具是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同时采集、呈现和分析,从而产生大数据。通过实时数字数据采集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比如无人零售店的整个购买过程,消费者看似无事可做,但后台技术会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行走轨迹,自动识别商品,自动完成结算,自动完成支付。整个购物活动通过机器芯片处理直接转换成“01”二进制数字信息。
其次,从数据的位置来说。对于信息化来说,业务流程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工具,数据只是信息系统运行中产生的“副产品”。在数字化中,数据是核心资产,是主体,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流程只是附属。
最后,从数据的价值来说。过去信息化也产生了很多数据,但是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没有整合的数据,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的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变成了“冷数据、死数据”。数字化真正把数据当成了重要的资产和资源。通过挖掘数据的价值,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运营、生产和管理的效率,还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数据的利用价值大大提高。
6.思维取向
信息化是内部管理思维,数字化是外部用户思维。
从信息化建设开始,体现的思想就是一种管理思想。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通过一套管理工具来管理企业进销存各个环节和各个业务流程的所有行为。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是管理好,管理严。这种基于管理思维的信息系统,导致用户效率非常低,很多用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用户这一重要的业务要素没有被纳入信息系统的管理。
数字化是典型的以用户为导向的思维,旨在提升用户体验,提高与用户的交互效率,满足用户需求。以C2M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为例。以前消费者只能买厂家生产的东西,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供给侧发起和主导的。
生产管理系统只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运营效率,没有考虑到用户。消费者也很难把自己的真实需求传达给厂商,两者之间有隔阂。在C2M模式下,厂商直接面对用户,由以产定产转变为以销定产,推动了企业生产线、供应链、内部管理体系乃至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给生产端带来了深度变革。比如,库特智能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按订单生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通过全流程的数据驱动,规模化生产个性化产品。真正实现了一人一板一衣一头等舱,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C2M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与用户的真正连接,了解用户需求,通过数字化赋能供应链实现用户需求,体现了以用户为本的思想。
四
信息化、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系
以上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官方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数字化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而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理念实现创新突破或动能转换的过程,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房地产业数字化转型、营销管理数字化转型等。具体到某些垂直行业、细分领域和运营环节。数字化转型更多的是用在传统行业,通常是从一种传统形式到一种新的形式。数字化原生企业叫数字化升级更合适。他们生来就有数字化的基因和优势,但未必完全数字化。
数字化不是对企业以往的信息化进行推倒重来,而是在整合优化以往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信息化和数字化绝对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联系和促进的。没有信息化的数字化是没有根的树,就像没有地基的建筑,没有根的大树。
过去二三十年的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流程的数字化,为企业的全面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企业实现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化转型绝不是简单的IT系统引进或重建,也不是技术的迭代升级,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艰难过程,涉及企业战略、业务、流程、技术、组织、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是触及企业核心业务,以创新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是更彻底、更系统、更颠覆性的组织变革。
[摘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认识,由于思维的惯性,不免对刚刚兴起的数字化产生误解。但是,数字化不等于信息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技术、业务、覆盖、连接、需求和目的、数据价值、思维导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果我们没有深刻理解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仍然会让IT团队带头以信息化推动数字化转型,甚至干脆把信息化战略规划改名为数字化战略规划,这样的数字化转型就很难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信息化。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企业信息化做得不好,贸然数字化很难成功。信息时代形成了丰富的原则和方法论,如IT战略规划、IT治理等。,数字化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