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高手告诉你数据的秘密是什么

核心提示每周一,邀请一位圈友分享他行走江湖的绝技。很多人应该是抖音快手数据工具抖音快手网红排行 - TooBigData开放数据坊 这个产品的用户,没错,这个产品的创始人也在生财有术星球,他就是@wentao。当我邀请他来做一个#轻享的时候,他却说

每周一邀请一位圈友分享他行走江湖的绝活。

很多人应该是Tik Tok Aauto更快的数据工具Tik Tok Aauto更快的在线名人排名-TooBigData开放数据广场的用户。是的,这个产品的创始人也在赚钱和技能的星球上,他就是@温韬。

当我邀请他做一个#轻享的时候,他说要分享关于“忽悠”的内容。他说他的工作就是用数据“忽悠”人,他有多年的“忽悠”历史。

为什么这样一个北大毕业,做了一个很有用的数据工具的创始人会说自己是“傻子”?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理解“糊弄”的。如何用数据“忽悠”?他是真正的“傻瓜专家”吗?

以下内容来自@温韬的#享受,享受。

大家好,我是温韬。从2009年开始,我的工作就是用数据忽悠人。我现在做的是一个叫“数据青年”的小社区。

有人问,你不是2011年刚毕业吗?没错,我在学忽悠的时候就开始忽悠了。我用练习的时间去忽悠,用跪着的时间去忽悠,用上厕所的时间去忽悠,用休息的时间去忽悠。每天,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忽悠了。我相信你没见过洛杉矶四点钟的太阳,也许你没见过中关村四点钟抱着孩子卖光盘发票假证的大姐,但我都见过。

当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学习计算机。后来因为太优秀放弃了这个起薪9000的专业,去了任何公司起薪都只有4000的广告专业。有人问为什么要转专业,我说只有一个原因:为了理想,和找个女生。

广告本质上是一种忽悠,现代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现代广告之父克劳德·霍普金、现代广告之父阿尔伯特·拉斯卡尔都没有这么说过。我说这话,是不想和他们做父亲。在广告部混得如鱼得水,糊弄了初恋女友,在学术糊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在学术生涯中学到了很多技能,每一项技能都可以用一辈子。比如你的题目需要一个数据来支持一个论点怎么办?你可以写“研究显示”。此外,如果是尼尔森或波士顿或益普索的报告,那就太好了。可以直接写机构名称;如果研究机构知名度不高,写“英国/美国某研究公司的数据”或者“硅谷的研究机构说”;如果没有机构出这个数据,就说“我们做了X年的跟踪调查,Y人的专家团队经过Z年的反复论证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然后强有力地说服自己这些东西确实存在。

如有名人发表过相关言论,使用直接引用;如果某个名人没有直接说过完整的一句话但提到了相关词语,可以截掉一句半,加上几个引号放在一起;如果名人不是这个意思,用间接引语代替;如果没有名人说过,那就写“某知名专家说过”;如果不是真的需要明星代言,随便编个名字括号说明是化名,或者写成“一个不愿意具名的郝师范先生”。

学界的人忽悠,多少有些心虚;业内人士被忽悠的时候都很淡定。他们往往会写“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或者“通过专家访谈/行业访谈获得”。还有一种写法叫“XXX独立研究”,意思是不管有没有支持,我都随心所欲的写。总之,作为一个懂得忽悠的数据青年,只要看到这几个字,就知道这份报告不能看。

我被师父学校开除的那一天,师父在山前参天的桃树下拉着我的手说,你既然学会了忽悠的本领,就要在江湖上忽悠了。记住,你千万不要看艾瑞、易观和DCCI的报道,也不要相信他们。如果你相信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如果你这样做,你会被打。他们会发疯,胡说八道。那一刻,我才完全明白。后来吃了很多苦才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

只要忽悠能赚钱,艾瑞就会有很多,甚至勇往直前。比如某大数据公司把SDK检测到的“不卸载率”包装成“留存率”。例如,一个平台谎称从随机爬虫数据的小样本中获得的结果是Tik Tok《达人秀》粉丝的画像。例如,一些短视频MCN和导师在刷数据后付钱教授“热门技巧”。例如,一些社区声称在Tik Tok有数十亿粉丝。例如,一些工具说他们可以检查Tik Tok的重量,或者由内部人员来做。金庸新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钱,哪里就有欺骗。

金庸新先生也说过,那些渺小的人突然欺骗了傻瓜;突然,大的骗了所有人。翻译成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一下子小的人骗傻子;突然,大的骗了所有人。

比如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成长黑客”理论,就是一个忽悠创新的教科书案例。增长黑客理论也有一个“父亲”,只有一个,而这个人就是老板肖恩·埃利斯·肖。小老板曾经在发展迅速的Dropbox等公司有过就业经历,通过有效的方法让产品迅速笼络人心。肖提出了一个增长模型,把增长分成几个环节。这几年,有人主张某某大公司撤掉CMO的位置,换成CGO。有人说这是一种改变,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Growth Hacker所做的本来就是营销人员的工作,他们只是制造各种各样的借口,只是在原有的方法论上增加了一些“数据意识”。

我这么说,肯定有很多成长黑客不舒服,但真正懂得忽悠的人都能理解。萧的AARRR不是一个创新的发明。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1898年美国哲学家托尼·艾利亚斯·路易斯的AIDA消费者行动模型。大意是,想要忽悠消费者花钱买东西,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关注->兴趣->欲望->行动,这个很好理解,也很漂亮。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无数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无数次分叉式的自主创新,每一次新的理论都加入了新的实践反馈,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不乏明星理论,如20世纪20年代山姆罗兰霍尔的AIDMA理论,21世纪初电通公司的AISAS。萧的AARRR实际上脱胎于亚洲模式。主要变化在于将描述消费者行动决策的第三人称视角改为商家欺骗消费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将消费者上门寻找的前三步改为商家主动接触消费者。因为主动容易造成“苦瓜不甜”,所以增加了两个强化步骤来激活消费者并留住他们,把行动变成更赤裸裸的收益,而Share则改了名字来指代它。

肖老板是一个出色的骗术大师,因为他给老一套理论贴上了“快速赚钱”的标签,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获得了众多追随者。中国人继承和发展了肖老板的理论,增添了许多中国特色。说“裂变”。国外所有的成长做法,在中国从业者看来,都是幼稚的,因为只有中国人在做不好产品的同时,才能做好裂变。

比如市面上有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整个课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设计一张精美的海报上。扫码,进注册群,发朋友圈,截图,裂变,扫码,进注册群,发朋友圈,截图,裂变...只有当课真的免费了,我才发现课程的价值真的值得免费。如果不涉及MLM,裂变是一只好猫,但它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太在意数据和流量,而忽略了产品本身和用户本身。萧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验证产品的不可或缺性,也就是说产品先好,后面的步骤可行。而中国大部分从业者往往只关注这些流量转化的辅助工具,忽略了产品本身,坚持拿不好的产品做裂变。结果可想而知。上面网上的说法是,如果没有产品,只有忽悠,就不是好的忽悠。

糊弄是一门好手艺,但好手艺有利有弊。增长理论可以让产品迅速,也可以让公司迅速衰败。因为数据的增长往往让人迷失方向,忽略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商业模式的积极探索。愚弄使人快乐,却不能使人变得更好。Ofo,各种p2p平台都曾是成长黑客的优秀从业者,都有盛有衰。而蜂巢则因为过于在意数字指标,陷入了造假的窘境。不过没关系。无论哪个公司的产品成功不成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我们在经济上行的时候把钱变成现金,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努力学习。

想了很多,先说到这里吧。关于数据,我想给你一个忠告:别听人家的忽悠,也别听我的。自己的思考很重要。以上内容来自不存在的机构Data Youth Institute。

赚钱,有技能,与社区分享。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