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尴尬的专业

核心提示八月中旬,暑期将尽,又到了一年一度为开学哀嚎的时候。但是这次,应该没有哪个专业会比这个专业的学生更加感到痛苦。他们当中,有的还没新生入学,已经要惆怅地考虑转专业的事情;有的还没毕业,就发现所在院校已经撤销了本专业,成为学校里最后一批“XX专

8月中旬,暑假即将结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哀悼开学的时候了。

但是,这一次,应该没有哪个专业的学生比这个专业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其中,有的还没进新学校,就要郁郁不乐地考虑转专业;

有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发现所在院校已经取消专业,成为学校最后一批XX专业的学生;

有的可能庆幸自己及时毕业,躲过一劫,但来到就业市场,还是后悔选错了专业。

这个专业既不是“四大天坑”生化材料,也不是“劝人学法/医,雷击”的法学医学,更不是毕业后搬砖的土木工程,而是听起来高大上实则默默无闻的公共事业管理。

公用事业管理被说成是“管理中的管理”。

这个专业本来是为了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但是没有多少公共事业愿意交给这些学生来管理。

由此被贴上了“大而全”、“核心竞争力弱”、“缺乏独特专业技能”的标签,成为近五年来被高校撤销次数最多的专业。

公用事业管理:我没惹你们谁吧?

学生:对不起,谢谢!

它的离去似乎在意料之中。毕竟,无论是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还是在就业市场,甚至是在硕士论文中,公共事业管理都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劝退专业”。

即使曾经很“有钱”。

01

什么都学,但什么都学不到。

5年内被83所高校取消,听起来令人震惊,但与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速度相比,这样的“取消速度”其实显得“缓慢”。

1998年,教育部批准并正式确立为本科专业;1999年开始在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招生;2000年,57所高校开设了公用事业管理专业;2001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增加到132所

到2004年,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在短短5年时间里,已经在224所高校落地生根。这样,“5年内被83所高校撤销”和“5年内被224所高校设立”就相形见绌了。

而且,到目前为止,仍有419所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9所高校正在新设该专业。可见,“职业被撤销”并不完全意味着这个职业要被社会淘汰。

但是被大量撤销,显然说明这个专业有问题。

“学不到东西”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首要问题。

在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搜索“公用事业管理学什么”,即使是外人也会充满好奇和失望。

“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通”已经成为公用事业管理行业的共识。

「什么都学」到什么程度?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涵盖了从管理学到统计学、从政治学到社会学、从高等数学到法学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倾向于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周旋,他们不得不忙碌。上午讲怎么管理,下午对着高数皱眉,晚上还要背各种概念...

公共管理专业比较公平,能让文理生头疼。

这个专业最初的培养目标是“通才”。毕竟公用事业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气象、城市规划等等都是公共事业。

管理好这些公共事业,真的需要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什么都懂,什么都学。

但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希望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但是师资储备远远不够。

1999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在这些学生毕业之前,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那么,这些高校的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部分高校以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的原教师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师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混为一谈。

从第一次设置,到2009年的论文报告,再到现在的网络平台,关于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一个连自己学生都管不好的管理老师”听起来很别扭,但很难否认,因为这是很多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共识。

这样看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像一个过于饱满的奶油三明治,学生里三层外三层。里面的学生只能品尝“糖衣炮弹”,看热闹的外行人却觉得这个专业丰富多彩,甚至有点闲适。

在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夹击下,这个专业的学生苦不堪言。

02

什么都很难做。

如果你想招惹一个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朋友,你只需要问这个问题:“这个专业的工作是什么?”

如果你想失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朋友,那就进一步提问:“当公务员对吗?”

毕业后能去事业单位当公务员,应该是外人对公用事业管理专业最大的误解。

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招录计划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为0,该专业只能报名一个“三不限”职位;

202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计划中,中央党群机关172个职位中,除“三不限制”外,只有15个职位标注面向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而且他们还要和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竞争,才能被杀出来,实现别人“公共管理就是当公务员”的期望。

在越来越“滚入”公务员的轨道上,公共管理人员参加公考有优势,但不多。

在企业招聘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冷”。

一直在“万金油”专业榜上的公用事业管理,什么都能做,就是难不倒别人。

拿法学来说,你比不过一个正经的法学专业;当,现在,人力资源职业本身也竞争激励;从事对口行业更是难上加难。国内NGO平台有限,资源少,工资低。

学长学姐的肺腑之言充满了苦涩的泪水,甚至是劝诫,“如果你不幸考上了这个专业,那就赶紧规划吧,不然就凉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不限制学生的个人发展。三百六十行,你可以选择。

就业有困难,先把书读烂。这正成为当今年轻人的选择,公共行政人员也不例外。

但是最好的考研方向,对于公共管理人员来说,往往不是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

跨专业考研已经成为大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首选。

要么是因为充分认识到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要么是单纯喜欢其他专业,要么是因为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招生只针对在职人员,所以大部分的公用事业管理应届毕业生都选择跨专业考研。

此时,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再次面对高考选专业的空白,在各种平台上寻求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帮助:

“各位资深导师,公共事业管理考研哪个方向比较好?”

或者,在公共管理的大类下,我们愿意选择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更细更具体的方向;或者,跳出来攻击法学、社会学等新的专业领域。当然,也有很多学生继续学习公共管理。

可惜的是,公共管理专业在考研赛道上并不冷,甚至越来越热。因为不用考高数,公共管理专业成了很多跨专业研究生眼中的宠儿,分数线被“卷”了起来。22年管理学全国分数线比21年高12分。

坚守公共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者面对这种情况只能痛哭:学了4年,还是无所适从;继续上学,门槛变高;走向就业,机会渺茫。

无论是高校大量取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是网络平台上的诸多吐槽,似乎都在传递一个共同的信号:

换专业!快跑!

03

前面的路很长,没有尽头

大量高校取消公共管理专业,并不意味着该专业无用武之地。反而意味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从无序扩张转向了正轨。

2003年的学科建设报告已经指出“办学规模不宜过大”。近年来,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快速扩张,明显忽视了专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存在“促苗”的情况,导致市场饱和,人才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升学率和就业率都不理想的高校取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可以为其优化发展腾出空间空。

每当取消一个专业,“专业无用论”就会闹得沸沸扬扬。

但事实上,正如微博用户姐@陆指出的:

“这几年,疫情和暴雨期间,各个城市都有大学生做求助文书。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在网上填写。有人核实,有人联系求助,及时更新。做过这些事的大学生可以写论文,可以提供如何与社区、街道、医院、政府合作互补的操作点和经验。这些不就是需要的公用事业管理吗?”

在被忽视的地方,公共事业管理正在进行,如公益管理、医院管理和大学管理…

尤其是在公共性日益扩大、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下,公用事业管理是一门非常现实的学科,它能够及时应对公共事件,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处理。

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为爱发电”的题材。

课程难度大,对口工作机会少,工资一般...“如果你只想赚钱,或者以后不打算搞科研,而是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建议你换个专业。”这是他们大多数人放弃的原因。

但是,公用事业的管理也有落后的地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校训:“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己任”。这应该是大多数公共管理者的志向,也是公共管理专业设立的初衷。

不是为了赚大钱,不是为了当公务员,而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一条治理世界的道路。

何燕玲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公共管理是一门有家国情怀的学科”。这句话仍然适用于公用事业的管理。

这是一个需要大我思想和服务精神的专业,不是培养高级管理者的。所以这个专业还是以其人文关怀和专业实用性吸引了很多同学,得到认可。

很理想,但是这个社会总是需要理想化的人。

参考资料:

[1]百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7-9。

[2]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47-49页。

[3]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