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专家越来越脑残?
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说,
提了个建议,
建议农民在县城买房居住,
然后开车去乡下种田。
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
因为他认为这是为了农民好:
“在县城里,
一个人享受的公共服务,
可以接收的信息,
增长知识,
和农村环境完全不一样。
这将提高农民的个人素质,
非常有必要。"
但是这个提议,
遭到了网友的嘲讽。
02
这次热搜事件,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的另一个专家建议,
正是专家们列举了清华大学的优势,
比如老师很牛逼,
例如,双级学科是最常见的,
比如科研经费全国第一,
比如校园很美,
比如食堂超好,
如博物馆、音乐厅等。
那么专家建议:
“我真心推荐你报考清华。”
这位专家的建议也遭到了网民的嘲笑,
为什么会被群里嘲讽?
网友表示:
“我不申请清华大学的原因,
是因为我不知道清华的吗?
那是因为我不够称职。"
还建议农民去县城买房。
“农民之所以不去县城买房,
因为不知道县城比农村好吗?
那是因为我们买不起。"
“你知道一个农民想种多少土地吗?
为了能在县城买房买车,
为了孩子在县城读书,
这家人住在县城吗?"
“从县城开车到乡下种田,
你以为别墅里养几盆花就是有钱人吗?"
03
近年来,专家的反智言论,
真的是一个接一个:
“低收入人群,
可以把空多余的房子租出去,
增加收入,
你可以开你的私家车去上班,
来增加收入。"
“现在谁没有50万现金?”
"农民不用收割机割小麦,这样会污染环境."
“如果年轻人暂时找不到工作,
可以先结婚生子。"
“年轻人不会花太多时间通勤,
为什么不在工作单位附近租房?"
“年轻人出租他们闲置的房子,
也是一种获得收入的方式。"
“建议一人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贫困山区的孩子身体素质差,
建议他们多吃肉。"
“现在油价太低了,
应该增加三倍,
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
“门槛太高了,
它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
一句话,
专家的反智言论实在太蠢了,
令人无法忍受,
这也是网友强烈呼吁的原因:
“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04
为什么现在的专家,一个比一个反智?
一个比一个笨?
他们的智商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那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脱离人民太久了。
目前,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精英,
不管是不是商界精英,
或者政治精英,
不管是不是知识精英,
或者文化精英,
他们脱离人民太久了,
每天坐在教室里做研究,
坐在办公室里阅读材料,
坐在电脑前看着数据,
从来不接触基层群众,
所以我们不知道人民的现状,
或者人民的苦难,
这种假想的建议,
没有傻逼,没有反智,没有脑残,对吧?
05
为什么要说脑残专家这个话题?一直以来,
我们都有一个误解:
我认为无知正在上升。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
不知道平台算法无知,
如果我不懂量子物理,那我就是无知,
不了解西方哲学就是无知。
但是无知实际上会减少,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
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你分不清小麦和大米,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种小麦和水稻,
我不知道小麦和水稻是如何生长的,
其实也是一种无知。
知识不仅在增长,
它应该还会下降,
知识不仅是世界的繁荣和优雅,
我应该见识过世界的贫穷和底层。
知识不仅仅是身高,
也要有宽度和深度。
在这种规模下,
从未见过的贫穷也是一种无知,
没见过底层也是一种无知。
所以不仅普通人会无知,
精英和专家同样无知。
为什么很多专家会提出这么多愚蠢的建议,
是由于对底层的无知,
是由于对贫穷的无知。
06
我们的社会,重要岗位和重要渠道,
毕竟都是精英控制的。
如果精英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无知,
在决策和建议方面,
给普通人带来极大的伤害。
让我给你举两个小例子。
这是我之前在报社做记者的亲身经历。
大约八九年前,
国家发改委的一名干部,
为一个贫困乡镇制定移民计划,
坐在办公室里翻阅各种资料后,
他做了一个预算:
“200万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方案出台后,
没有普通人想移民。
这位干部不明白:
“我是为了你好,
为什么你们都不想动?"
然后他去现场看了看,
我完全震惊了,
“实际地形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2000万不够。"
另一件事,
事情发生在大约七年前,
为了解决一个贫困村庄的吃水问题,
一位领导坐在办公室里,
研究了一种自来水方案,
但是农民不愿意安装自来水。
这位干部也很不理解:
“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是农民就是不愿意。
为什么不呢?
农民们反映说:
“地形复杂,住所分散,
铺设水管,
安装不方便、成本高,
最好采用分散式集中供水。"
这位干部后来感叹道:
“过去,当我们制定计划和决策时,
我从没想过群众喜不喜欢,
只要是为了大众的利益,
这肯定是对的,
现在我意识到不是这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
像这样,因为不了解基层的底层,
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真的太多了,太多了。
普通人是向上无知的,
但是精英群体是向下无知的。
07
吴伯凡,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不久前,我谈到一位大经济学家,
这位大经济学家年纪很大了,
我已经一瘸一拐了,
但还是坚持做一件事,
一个月坐两次公交车:
“我现在这么老了,
我还是坚持一个月坐两次公交。
你不坐公共汽车,
我不知道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
然后在你意识到之前,
会有那种崇高的意识,
难免话多。"
我之所以写这份手稿,
早就想脱离贫困的是精英们,
或者在富裕家庭长大的精英,
就像这位经济学家,
花点时间去真正贫穷的地区走走,
看看真实的社会底层,
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这也是一个漫长的经历,
更重要的是。
为什么很多专家永远成不了大家?
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肝胆之父吴院士,
我在教学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专家,
从来不缺少权威,
缺少的是一个“人”,
一个愿意放弃自己的人。
所以,孩子们,如果你们想要所有的成就,
不享受做‘人’的荣耀,
而是为了履行‘做男人中的男人’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