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朱鹏飞
“我不知道怎么手机预约,所以还是早起去医院排队。”
“我儿子给我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看到别人用的很好,我就打电话发微信。其他功能我就不知道了。”
日前,在海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活动现场,一群银发老人这样或那样地感叹。
为帮助老年人解决数字化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今年夏天,在余杭区科协的推动下,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师生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专业优势,聚焦老年人需求,开展了以“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为主题的智能手机应用科普培训, 帮助银发族解决生活中的手机应用问题,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智慧社会,享受智慧生活。
结合老年人“理解慢,忘记快”的学习特点,杭州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组建了一支责任心强、有爱心、专业能力强的师生志愿者队伍。
讲座开始前,志愿者会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老人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分为手机基本操作、支付和健康码的使用、“扶老就医”智能技术的操作和应用、Tik Tok和剪刀的使用五个板块。根据当前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志愿者将创造性地联系“学习强国”app进行教学指导,根据课程知识的难易程度开设“入门课程”、“提升课程”、“提高课程”。
科普志愿者积极准备、搜索相关资料,同时明确分工,制作不同主题的课件,再由专业老师修改、润色,在思政辅导员的帮助下试课、磨课。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每期培训班将由一名讲师和四至五名助教组成。老师会在讲台上做详细的讲解,助教会时不时停顿一下,给老人练习的时间。这时候他们还会为台下的老人进行手把手的教学指导,保证大家都能学到东西,有所成就。
同时,结合疫情防控政策,杭州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的科普志愿者也进行了现场授课,并精心制作了8个微课视频上传至云端,供社区干部在今后的专题教学中随时使用。
此外,培训还围绕“防骗”的真实案例,揭示“贷款诈骗”、“网络兼职刷单”等电信诈骗的常用手法,宣讲防骗技巧,提高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余杭区科协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对科普志愿者给予了很多支持。区科协已联系镇、街道、村网点,做好场馆前期准备工作。在教学期间,它努力创新,通过相关激励措施促进了银发族的参与热情。
本次科普志愿者活动历时近两个月,服务了余杭区4个街道57个社区的25个村,近8000人受益。
大学生通过这次科普实践,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培养自己的能力和阅历,将当前数字时代的潮流文化带入老年群体,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信息时代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及在网上传播所有作品,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